“探究”与“接受”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2012-04-29刘泉山
摘 要: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并把二者有机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功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接受学习;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5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应视为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矛盾,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偏废。下面就对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探究式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关系。既不能放任自流,全部问题都由学生探究解决,也不能只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一)“导”在“探”的关键处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全面、正确,于是在作探究成果交流时,学生往往未能说出知识的关键所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去验证:①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②算一算,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③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④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⑤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二)“导”在“探”的偏离处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或偏离了方向时,教师适当的引导不但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关照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愿望,都具有合作的潜能。因此,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心理上解放他们,从方法上引导他们,使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合作与创新的品质得到开发。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获得成功,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创新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处理好“相互倾听”和“主动参与”之间的关系
在接受式为主的学习中,教师要倾听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是否喜欢,是否理解,是否掌握,是否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了解学生的疑惑,学生的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教师讲授些什么,指导些什么。通过倾听,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关注学生的观点,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以此来改变教师的讲授方式。在探究式为主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的变化。
四、处理好“教学内容”与选择“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有许多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了解这些条件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材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于探究学习呢?一是直观性强的知识,二是学法相似的知识,三是开放性强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概而言之,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但二者并不矛盾和对立,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并把二者有机整合,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方法体系,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1~2).
[2]刘娟娟.“接受”还是“发现”[J].小学数学教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