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品德与社会》教材不同题材的教育内涵
2012-04-29王振彩
摘 要:挖掘《品德与社会》中生活、历史、地理等不同题材内容的教育内涵,追求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形成品质,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不同题材;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1-02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 的课程目标,就是促进以学生的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收入了生活、历史、地理等不同题材的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不同题材的教育内涵,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不同题材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形成优秀品质。
一、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以生活为题材的内容,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将课本内容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会干巴巴地听,难得生成体验和感悟,不能引发心灵共鸣,无法转化为良好素养。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呢?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将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引入教材,并引导学生用心地关注、热情地投入生活是关键。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教学方式。而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往往对身边事情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参与。因此品德教学必须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融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感受中受到教育。
如讲《我的家》一课,我安排了“都有自己的家”和“我爱自己的家”两部分内容,以让学生在了解家庭成员及成员间关系的同时,培养爱长辈的积极感情和态度。但孩子们被父母长辈呵护惯了,有时察觉不到他们的关爱,甚至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为此,我组织了用眼睛观察家人生活,用心灵感受家人的呵护,用语言讲述家人的关爱的系列活动。在活动成果展示中,孩子们带来全家福,动情地讲述了家人的故事。有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现在知道了;有的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现在体验到了;去了爸爸妈妈几十年前住过的地方,用小小的调查卡了解了父母、爷爷奶奶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这样,深入生活,积极投入,增加了孩子们的生活阅历,培养了尊敬长辈,热爱家人的感情。
这样,课堂教学设计就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建立了“生活与教学相互交融”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情绪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拨动了心弦,获得了体验。
二、 挖掘历史题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共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历史题材内容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历史支撑“中国心”的形成,没有历史,爱国情感就成为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历史具有血肉,具有灵魂,其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能使传统美德活起来。其教材内容安排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和通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生发对历史的感情与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四、五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不是很感兴趣,认为那是距他们很遥远的事情,感到乏味。
研究表明,知识本身是蕴涵情感的。而物化为课本的历史知识,因为脱离了其产生的时代和环境而成为了静态的历史。因此,教师应注重活化历史,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赋予历史教材向现实生活转变的第二次生命,让历史亲切、生动地走近儿童,让儿童与历史对话,从而产生兴趣,并用心去关注历史事件。其间,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内在情感因素去激发共鸣,帮助学生找到“感觉”。
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领土在清末被割让、被租借的山河破碎情形,从而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究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屈辱、觉醒、反抗和振兴的过程。
课前,我将学生分为“国土”、“国民”、“国宝”三个学习小组搜集资料,帮助学生铺垫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课上,则同样以此为交流汇报的主线。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曾经被侵占或割让的国土”、“你能想象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中国人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吗”和“你知道这一群强盗的战利品还有什么吗”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交流、汇报。并适时出示课件,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曾遭受的屈辱。“国土”小组汇报后,我出示了中国明末与清末的对比版图及相关统计数据,给学生以最直观的震撼,初步认识“屈辱”;接着,配合“国民”小组汇报,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块出现在清末上海租界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屈辱”的理解;最后,在“国宝”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以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短片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这段历史的屈辱。
递进式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屈辱的认识逐步加深,情感形成递进,达到了 “体会屈辱、不忘国耻”的教学目的。在此前提下,促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祖国还远远不够强大,为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中掠走的国宝“十二生肖首”这组图片,并以一则新闻告诉学生,这些原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国宝,却是我们自己用了2000万买回来的。随即,我提出问题:“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激发学生怒火中烧,继而深刻认识到今天的祖国还远远不够强大,屈辱仍然在继续。此时,我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继续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造成这段屈辱史的原因。学生纷纷说:“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我接着说出:“落后就要挨打!”并立刻追问:“为了不让这样的屈辱重演,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将学生的思维重新带回现实生活,启发他们从自身出发去规划“振兴中华”的蓝图。
这节课,通过图片及影像资料,为学生再现了已经逝去的历史,给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补上这重要的一课,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幼苗。
三、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挖掘地理题材的德育性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整合了许多地理知识,对这部分知识不能只当做知识来教,而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挖掘其德育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创造切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的学情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德育目标。
例如,在教学《各民族儿女手拉手》一课时,我不是“蜻蜓点水”式地罗列不同的民族风俗、特点,而是集中力量,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像藏袍的故事,我让学生了解藏袍男女老少都穿、长身、皮筒包面镶边、既无口袋也无纽扣的特点,说明其设计原理:一是在青海藏区等地,男子喜欢用金钱豹皮作装饰,据说这与吐蕃王朝时期的军旅生活有关,当时曾以虎豹皮奖励战场上的勇士和有功者,而以狐尾羞辱那些战场上的懦夫和逃兵;二是由于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早晚凉、中午热,因此无论男女,每逢中午天气热时,常爱将右袖褪下来,掖在腰带上,这样可以方便散热,调节体温……当学生惊叹藏袍的神奇时,叹服于设计、发明这种独特服饰的人民时,我们的教育不正是无痕迹地展开了吗?
四、 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真生活,才有真教育。学生只有在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真正经历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更有感受,更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到许多社会实践的内容,我们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促使他们更好地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校是个小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在教学《规则在哪里》这课时,我没有过多罗列行业规则,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己去调查、走访,通过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查一查、照一照等方法,寻找规则。让他们深入社会,走入机关、社区、企业,去了解各行各业的规则。然后回到学校来交流、展示自己亲自调查、了解到的工作规则。政府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中午不喝酒,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和蔼耐心等;商店工作人员:对顾客热情、周到、讲诚信;医务人员:钻研技术,对病人细心、体贴;公共环境:图书馆、电影院内不能大声喧哗,公路上行走、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调查、走访,让学生开拓了视野。
总之,教材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载体,教师要善于深挖不同题材中的教育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真心地投入体会、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