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课拖堂的弊端及解决办法
2012-04-29连桐孝
摘 要:拖堂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是一种低效课堂教学的现象。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对拖堂习以为常,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师生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拖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拖堂;弊端;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11-02
如今,许多学校的不少教师对拖堂习以为常,提早上课,推迟下课,常常把学生的课间休息“打扫得干干净净”,部分学校领导对此也往往听之任之。拖堂其实并非敬业的表现,更没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体罚”,是一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低效的课堂教学现象,是一种蔑视课堂常规、忽视学生权益的行为。
一、拖堂造成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方面理解,受注意规律的支配,拖堂的这段时间内,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振振有词,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学生要么窃窃私语,要么合书待发,即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情烦闷,对老师所授内容早已无心接受,当然就更谈不上对老师所授知识的积极反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由于课间没有休息好,下节课就难以精力集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教学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每天在繁忙的课程中,课间只有10分钟,哪个学生不想抓住这短暂的机会,放松一下大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去操场上拍拍球、做做游戏呢?不仅如此,学生更要利用这段时间,喝口水,上厕所。教育部门和学校之所以把一课时规定为40分钟,正是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位老师把讲课时间往后那么一“拖”,另一位再向前这么一“伸”,两头一夹,还能留给学生多少课间时间?有时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休息、活动和为下节课作准备了。
(三)影响他人教学时间
上课拖堂,占用了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因课间时间短,办不完应办的事,不能按时上课,而待学生到齐,拿出学习用具,心情平静下来再上课,时间就已耽误许多,致使其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拖堂很反感,认为这些拖堂教师太自私,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四)影响师生和谐相处
下课了,某些教师还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一直拖到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焦躁地等待在教室门口,其场面之尴尬不言而喻。于是乎你拖我也拖,不拖堂就吃亏,一节拖一节,新的拖堂层出不穷,引发恶性循环,搞得同事之间矛盾重重,意见纷纷;也使师生关系紧张,很多学生对拖堂的老师十分反感,上他们的课时总有一种负担,甚至因为拖堂而厌恶这门学科。
(五)影响家长态度转变
因教师拖堂、推迟放学等,学生无法按时回家,家长找到学校而引发的矛盾也屡见不鲜。因为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所以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放学回家时间非常关注,一旦孩子回家晚了,家长就会到学校寻找孩子。当得知老师拖堂而推迟放学时间,大部分家长对此就多有非议。尤其是冬季的下午放学,教师一拖堂学生就很难在天黑前到家,就会增加路上的不安全性,如果再碰上雨雪天气,接孩子的家长挤在校门口黑压压的一大片,意见就更大,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消除拖堂现象的措施
避免拖堂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有效地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至少要做到“五个避免”。
(一)避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如果我们对诸多的内容不加选择,蜻蜓点水般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要求,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教法,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实际上是浪费了教学时间。因此,备课必须狠下功夫,紧扣年级及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从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蕴含的诸多教学要求中,认真分析,仔细筛选,舍弃那些零碎、片面、非重点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要求设计教学方案。有了这个前提,课堂教学才能紧紧围绕重点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二)避免教学环节松懈
课堂教学至少有这样四个环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但这些教学程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要讲究优化组合、详略取舍。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拖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而浪费教学时间所造成的。例如,在复习效果检查环节,不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好、中、差学生,而是高兴检查哪个就检查哪个,一旦发现效果不佳,又往往急躁、发火,甚至中止教学而作思想训导,结果新课还一字未授,却已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难以解答,自己又缺乏教育机智,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自己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又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因此,从备课入手使教学环节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是十分必要的。
(三)避免“多多益善”使用媒体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在选择载体、掌握操作时机和方法等方面又缺乏科学性,误以为多使用多媒体和现代教具上课就是“现代课”、“教改课”,误以为多准备课件、教具就能更直观、形象地讲解课堂内容;有的教师甚至图省事,揿钮一按就让学生整节课地去品尝所谓的教学现代化。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不仅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使用多媒体必须要坚持以下两点。
1.恰当选择。多媒体使用有一定的条件,例如用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等一旦遇到停电就极易打乱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防患未然,有应变措施。另外,语文教学中如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能会削弱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时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2.使用准确。如果教师范读水平较高,则无需用教学录音,因为用教学录音不具备教师范读时掌握时机和处理问题的机动性和可控性。另外,插插头、按键、倒带、放停录音等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计算准确。
(四)避免教学语言无序重复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主要靠的是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特点。但不少教师,课上言语无序重复,有时对自己刚讲的话会重复一两遍,对学生清楚、准确的发言也要全部重复一番;有些教师口头禅的毛病严重,一节课能出现几十次。因此我们必须抓好三点:备课要重视备教学语言,教案完成后,要进行试讲,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有序;授课要吐字请晰、抑扬顿挫,自觉克服口语弊病,杜绝教育忌语;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有意识地使用手势、眼神等手段来代替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维持纪律,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五)避免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目前教师板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多次板书课题、定义。不少老师开课第一件事,就是板书课题、定义。这似乎已成了惯例。如果说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定义,有助于帮助学生审清题意,理解定义内涵,而以后几课再板书就显得多余了。其实,课题、定义在课本上明白无误地印着,而且是大号黑体字,老师让学生翻开课本读一读,既省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做题先读定义的习惯,从而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二是板书内容多且碎。不少教师上课时忽视了讲课与板书的关系,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板书上,一堂课能写两大黑板;有的教师则往黑板上大段大段抄课文,学生成了抄板书的机器,结果学生抄好了板书,一堂课也上完了。这种“板书教学法”抄酸了学生的手腕,抄没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拖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有害无利。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从不拖堂做起,让师生关系多一份和谐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课间多一些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