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的三大误区分析

2012-04-29徐昌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主要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活动课程、学科类实验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或者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8-03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有些教师在谈及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下课后,学生做自己的事”、“领孩子们到操场上跑跑跳跳,做个游戏”、“把各学科综合到一起来上”、“学校的校本课程嘛”;教师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各科教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的尝试”,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不少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种种误区,主要有三种表现: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原来的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的实验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为此,本文从课程本身的特征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以正确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误区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原来的活动课程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外活动,它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去做喜欢做的事,例如阅读啊、到操场打球啊、练习唱歌啊等等。

这部分教师分不清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将两者混为一谈。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的,以学生的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992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采用“活动课程”的名称。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从课程特征来说,两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如表1所示。

从课程形态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是课程层面概念,教师在实施中要涉及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等问题。而活动课程是学校设置的一门选修课,是教学层面概念,实施中较多注意的是活动课的内容,缺少课程意识。

从课程目标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活动课程只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两者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比活动课程的目标更广,体系更完整,更丰富。

从课程内容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以及非指定领域,内容广阔;而活动课程仅仅包括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四大类,而科技活动则是活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内容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在继承活动课程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丰富。

从课程实施方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而活动课程则是由学校负责组织管理。在实施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完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和实施“主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目标要求,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活动课程由于自身内容缺乏课程领域的观念,活动的范围基本限定在学校范围之内,其目标形式化,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从课程评价方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而活动课程的评价则缺少评价规范,缺少指导。

误区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科课程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科类的实验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将几门学科组合在一起。

这部分老师笼统的将学科类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当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类的实验活动主要是一种验证性实验,验证学科的原理和发现,而不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既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又可以作为一种课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的一种机会。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表2所示。

从课程取向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是一种认知取向的课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表现为“态度——能力——知识”的逻辑层次,倾向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例如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态度,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与合作等综合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而学科课程在目标上表现为“知识——能力——态度”的逻辑层次,倾向于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侧重于解题能力和认知能力,不重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忽略学生的个性情感。

从课程内容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经验,例如个人成长、家庭或社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系统性、结构性差。问题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解决为主,有同学、家长、社会人士等其他群体参与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的周期长、效率低,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学科课程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认知,以系统、经典的学科知识为主。问题综合性差,相对封闭,专业性强。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耗时短、效率高,而且答案固定。

从课程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无教材,无严格的教学进度,以社会、自然、学校为课堂,具有开放的教学时空。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共同研究者,学生自主程度高,学习方式多样。而学科课程在实施时,有固定的教材和学习标准,教师严格控制进度,以课堂为主,教学时空狭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主导性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程度低,学习方式相对单一。

从课程评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无统一标准,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定;评价方式多样,关注过程和结果,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但是评价可操作性差。而学科课程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测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是一种横向评价,外在评估,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单一,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甄别功能,可操作性强。

误区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有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课程、写字课、书法课、厨艺课、养殖课、国际象棋课等课程。这种观点误在只是简单地看到了两者的相同之处,而忽视了两者的区别。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001年实行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同时出现,一线教师很难将两者区分清楚,这主要是两者的来源、开发主体、课程资源、教学时空等均有相似之处而造成的。从本质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很多的不同点,如表3所示。

从课程范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属于课程形态的范畴,是一门必修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并列构成课程管理主体结构的三个层次,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从课程目标来说,综合实践课程面向全国的教育对象,它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而设立的,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而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本校学生的需求,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面向本校学生,服务对象狭窄。

在课程内容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而校本课程则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社区资源等确定,其课程内容范围广阔,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课程比较侧重学校历史传统,如学校形成的学生兴趣活动、选修课等。

从课程实施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的,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各个主题活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互相合作,这包括个人和小组合作、班级合作、跨班级跨年级合作、跨校跨区域合作探究;在实施时,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权,例如对课题、实施场所、评价方式等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而校本课程强调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预设,主要在校内采取固定课时的方式进行,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其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按学生选择的课程组建成校本课程教学班,以课程教学班为建制实行“走班上课”,班级相对固定,教学进度统一。

从课程评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的声音;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其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还包括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人群。而校本课程评价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预测学生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其评价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

本文从课程特征出发,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三类课程做了对比,分析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误区的原因。目的是为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可鉴分析框架。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不仅存在于认识层面,还存在于实践层面。而本文仅就认识层面做了分析,有待同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更细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