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演绎精彩的课堂

2012-04-29杭斌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2年11期

摘要: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需要时间。小学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静心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因为等待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蜕变的过程。课堂会因等待而真实,而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等待;真实;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28-02

我们已经看惯了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教师总是一个教学环节紧接着一个教学环节,一个问题紧接着一个问题,时间紧凑,结构严谨,老师希望孩子用精彩的行为来构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课堂。然而,孩子的思维是需要时间的,老师应该学会等待。从而使课堂教学难易有节、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在教学的一些特定环节的处理上,节奏放慢点,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一、等待——让“读”更投入

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宁静的读书氛围,给足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品读出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执教《麇鹿》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糜鹿的传奇经历,静静地“躺”在课本中,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作者的情感。你看(图示)它静静地伫立在黄海滩涂上,沉思的眼神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那一段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同学们拿起笔,小声读读这三段,我相信大家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有可能你读着读着,心里有点惊讶,也有可能非常悲伤,也有可能高兴……把你最强烈的感受标注在文中相应的句子旁。(生读书批注,师巡视指导,约8分钟完成。)

8分钟的等待时间内似了无生机,但细看学生,或低头沉思,或圈圈点点,或嘴里念念有词……看似没有生趣的课堂,实质上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低吟浅唱的时候,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保证学生真实有效地品读文本,将科学小品读出语文味。

二、等待——让“思”更深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教学中,我们绝不能省略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让它匆匆走过场,哪怕离答案只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走。等一等,也许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

学习《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出示动画)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用虚弱的残体痛诉着愚蠢的人类给自己带来的创伤。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孩子们没有走进这位“老人”痛苦的内心世界,课堂沉默着,似乎在等待着我的引导。突然一个孩子高举小手“老师,我还仿佛看到这位老人在哭泣,他赐予了人类如此美好的礼物,却得到了惨痛的结果,他非常伤心。”多么精彩的回答!经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又打开了话匣子……

课堂沉默时的那近一分钟的等待!那看似尴尬的场面,其实是孩子们在走入课文,静心思考,与文字沟通、碰撞,与画面相融,产生火花,才出现了充满智慧、洋溢真情的课堂。

三、等待——让“辩”更精彩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隐含着许多突发事件,它也许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造成与预设的差异;它或许会因出乎意料,使你措手不及……面对意外的生成,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以学定教,适时调控教学,不断地为课堂生成智慧、收获精彩创造条件。

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学生问到:“少年真的看到了螳螂捕蝉的现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我随机而作,建议就此来辩论,并示意双方从课文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明白无论是不是真的看到,少年是利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吴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短浅,少年目的达到了。

面对“节外生枝”,如果我还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去教学,掩盖甚至搪塞学生提出的问题,那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突发状况,很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所以课堂上我们要留足时间,等待学生尽情发挥,使语文课变得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四、等待——让“写”更生动

语文课堂里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写作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更能架设起文本与孩子间的心灵之桥,让孩子能投入、融入与感悟文本。写作是一项全身心投入的工程,需要耐心地等待,这样才能调动孩子所有的感官。

教学《船长》时,面对轮船徐徐沉入大海,被救的人们会呼喊些什么?船长又会想些什么?我为学生安排了写作练习: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围绕“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和“朋友,不是我不想回家……”展开想象续写下去。5分钟的自主思考后,学生哽咽地交流起来,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文本的情境中,听课老师都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有了思考的时间,为倾吐做了充分准备,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等待——“评”更贴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差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或分歧,甚至矛盾激化、势不两立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过早地给予评价。而应留出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认识趋于统一,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有学生说:“大黑骡子的贡献大,彭德怀还杀它,真残忍!”这个说法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有立刻给予评价,而是灵机一动,说:“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呢?”于是,一场探究式的课堂讨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自己的战友,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面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我没有过多地干涉,而是留足时间,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同学们才能在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交流中发表己见,张扬自己的个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我们多些等待。多些等待,学生就多些自主探索的体验,多些对问题的深思熟虑;多些等待,学生就多些与同伴合作交流探讨的机会,多些对知识的消化和提升……学会等待,我们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一个学生;学会等待,我们的课堂就充满了灵魂和活力,也必将创造出课堂的真实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