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翻案风究竟从何而来?
2012-04-29徐明
“袁世凱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孫中山摧毀了辛亥革命”“改良勝於革命,中國應該告別革命思維”……
近年來,中國掀起一股史無前例的“歷史熱”,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調層出不窮,甚至有不少學者高呼“應擺脫內戰思維、土匪史觀、革命史觀,重寫中國歷史”。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類似“重寫歷史”的呼籲還贏得了掌聲,搶佔了不小的輿論市場。
似是而非的翻案論調是否站得住腳?迄今為止,被公認的歷史事實與敘述真像某些翻案者所說“是狼奶,都在說慌”?正統的史觀是否真的已經過時?某些歷史學家刻意要重寫的歷史又是何等貨色?
大同小異的翻案邏輯
在喧囂的輿論熱潮中,筆者認為,針對每一個有爭議的歷史細節進行論辯是必要的,但與此同時,在具體的爭議之外,全面瞭解翻案者的基本思維,梳理他們的翻案邏輯,認清翻案史觀的本質,或許更為重要,也更有意義。
不僅袁世凱、孫中山成為改寫歷史者看中的目標,段祺瑞、陳炯明、馮國璋和張作霖等也成為他們翻案的著力點和對象,儘管翻案細節迥異,但翻案邏輯卻“不謀而合”。
筆者在《從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看歷史翻案風》一文中以袁世凱、孫中山為案例,對這種翻案邏輯進行了梳理。
為反面人物翻案基本遵循如下路徑:“大彰其功論”——“舊罪新解論”——“有罪辯護論”——“心有戚焉”。
否定正面人物大體也逃不脫如下步驟:“起義無關說”——“成功偶然說”——“才能高估說”——“道德失範說”。
貌似正確的翻案動因
“不謀而合”的翻案邏輯背後實際上暗藏著頗為相似的翻案動因。廣東中山大學一位著名教授對此進行了明確闡述,他認為,“學術研究包括歷史研究在內,應不斷推陳出新,拋棄不符合實際的結論,不存在什麼翻不翻案的問題。可是自從上世紀20年代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利用政權力量取消了學術和思想自由,就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
1.神化領袖人物,並以擁護還是反對他們作為是非標準,篡改歷史;
2.由於沒有言論自由,許多知識分子被迫借古諷今,按照政治鬥爭的需要去塑造歷史;
3.以歷史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4.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單化,神化勞動人民及其造反行動,貶低統治階級的歷史人物;
5.為動員民眾反對帝國主義,全盤抹殺外國人對近代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貢獻。”
乍一看,貌似有些道理,但細細揣摩,就會發現一些疑問:照這位教授所說,傳統的歷史敘述完全錯了,歷史教科書全是“狼奶,都在說謊”,都應該完全推翻。
史學研究的“推陳出新”
這位教授認為,史學研究“應不斷推陳出新,拋棄不符合實際的結論。”對此,筆者認為,所謂“推陳出新”,必須以擺事實、講道理為根本原則,以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為根本目的,而如果為“推陳出新”而“推陳出新”,不顧基本史實,其結果祇有製造歷史認知的混亂甚至顛覆。
另外,所謂“史學研究應拋棄不符合實際的結論”,這裡所說的“實際”究竟是“歷史發生場景下的客觀實際”呢?還是“立足當下,以現代的思維解讀的歷史情境”?對此,這位教授沒有明確闡明。當然,歷史學研究應該也必須還原歷史場景,這裡的“實際”如果是前者,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以後者為標尺任意解讀歷史,或者是將前者與後者混雜,那麼導致史學認知混亂也是必然。
至於這位教授羅列的史學研究存在的五大學術不正常現象,個人認為,有些現象存在交叉部分,實際上可以歸納為三方面:第一,受意識形態因素影響,將歷史學研究“一分為二、簡單化”,神化領袖,貶斥敵人;第二,將史學作為借古諷今、政治鬥爭的工具;第三,僅從革命的單一角度看待歷史,全面否定近現代化、否定中外文化交流。
不可否認,正統史觀的確存在不少可以爭議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與開放、史料檔案不斷被解密及發掘、治學環境越來越寬鬆,對傳統的歷史敘述進行補充、修訂,甚至糾正都是很正常的學術現象,是應該的,而且也是值得大力鼓勵的。但是,如果以發掘的僅是零星的孤證,諸如將一些歷史人物在歷史的特殊時期所謂日記或者回憶錄等史料,奉為“聖經”,不加鑒別地全盤肯定或否定,並在此基礎上任意或過度解讀,顯然並非科學、嚴謹與求實的治史態度。
“以史為鑒”的科學態度
以“沒有言論自由”為擋箭牌,對“許多知識分子被迫借古諷今,按照政治鬥爭的需要去塑造歷史”,予以同情的表述,更非忠於史實、負責任的史家該有的態度。
當前,某些歷史學者在著史、論史時,習慣於將現實與歷史、政治與歷史攪和在一起,從措辭用語、到話語敘述再到最終結論的表述,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以史為鑒”的態度,但認真分析,卻是抱著借古諷今、先入為主的立場,以隱喻現實為首要目的;至於史實、史料則退居次要地位,淪為其選擇性解讀的材料。
也許,這種迎合大眾心理的描述,容易獲得廣大市場與好評,但它正如前述中山大學某教授自己承認一般,“影射史學”其實是“將史學作為借古諷今、政治鬥爭的工具”。或許,這種類似“百家講壇”風格的著史方式,可成為茶前飯後的“甜點”,但絕非值得提倡的治學態度。
歷史學研究必須始終而且祇能是以史實、史料為中心,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根本原則,回歸歷史研究的正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影射史學”留下的危害不容忘卻。令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某些歷史學者在批判“影射史學”的同時,本身卻在大搞“影射史學”。
“現代化史觀”的本質
此外,主張翻案的歷史學者往往強調,史學研究應該避免意識形態的陷阱,擺脫革命史觀、黨派史觀,而主張以多元史觀看問題,並對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以及社會進化論倍加推崇。
強調多角度看待歷史問題是對的,但如果強調多元史觀旨在推翻迄今為止被公認的歷史事實和主線,則有待商榷。
至於時下不少公共知識分子開口閉口的現代化史觀,如果祇是強調以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工業技術大發展、民眾幸福安康為標杆來看待歷史變遷,這也無不可。但如果將西方文明與制度奉為經典,作為衡量歷史的標杆,進而美化19世紀西力東漸下西方國家對亞洲的侵略,並從這個角度來“重寫歷史”,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心寒。
清末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曾說:“欲滅其國,必先亡其史”。是名言,亦是警鐘!
(作者为北京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