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用乐谱写人生

2012-04-29艾映彤

澳门月刊 2012年6期

引 言

這是跟蹤交談了一個澳門普通少年後,結出的成長故事。我想讓人看到的是一個並非關於成功,而是回憶個人成長的、發生在澳門的真實故事。音樂少年Gabriel經歷了自己從17歲到現在的學琴經歷,從最開始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年紀為了音樂付出的緣起,直到現在被前程顧慮、父母離異等一系列牽掛而陷入茫然之中,但又仍然積極、自信地生活著!

其實,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珍惜一個孩子最珍貴的東西並瞭解他的寂寞呢?或許是有相同的地域性?或許是音樂少年17歲的特質?亦或許上天註定的熟悉度……總之,交談中Gabriel讓我想起了《KJ Music And Life》中那句臺詞:“譜只是紙,我是人,比譜更有意思!”

“嗨……”是Gabriel先和我打招呼。仔細打量眼前這個正在負責第二屆澳門學生形象大使選拔賽工作的大男孩,我的第一個問題就呼之欲出:“他為什麼自己不參加?你的形象不就是‘活力健康、積極向上’(第二屆澳門學生形象大使需具備的基本特質)嗎?在我看來,這並不影響其自身文藝感的顯露,文靜、內向,反而在窗外藍天、白雲、陽光的映襯下是恰到好處的。一身粉藍色的休閒服中掩不住的瘦弱,卻又並非是缺乏鍛煉的柔弱。大概是由於近一年多受音樂薰陶的緣故,眉宇間的鋒芒和英氣未具有逼人的不適感,或許是注意到我的目光停留在那雙潔淨程度和小女生有一比的鞋子上太久了,Gabriel略顯靦腆地自我解圍:“我都懷疑自己有潔癖的”。看這十七八歲的男生穿著,想起友人曾告訴過我,“聞香識女人,看鞋識男生”,這也許便是潛意識的流露吧!

“我17歲才開始學音樂哦,到現在才學了一年而已啦……”Gabriel用手調試了一下鼻樑上的眼鏡,我們的談話從此開始。言語間存在著一絲絲那個年齡段男孩擁有的青澀和澳門人特有的謙遜、真誠!

由於外公是當地一位很受歡迎的中文老師,那時候幼小的Gabriel在念幼稚園之前,及日後課外的讀書識字一直是外公教導。談起這一段心中無限感慨,世間的緣起緣滅真是天註定。筆者曾大膽猜想,也許正是外公長達六七年的書法(特別是毛筆)指導,奠定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才使得後來能與古箏輕易結緣吧。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臺階上,面對那真誠的笑容,恐怕答案已不言而喻了。啟蒙的恩師?敬愛的長者?其實,任何頭銜加冕都不如祈禱目前處於昏迷中的外公早日康復。

兩年多的延遲入學的時光,終因澳門法律上的要求,Gabriel被送到了正規學校學習,直到現在讀高中,沒有留班、沒有違規......可是就在這本應平靜、短暫的十多年中,我不敢想像發生的事是眼前這個陽光的男孩所默默承受過的。

小學本是一個孩子快樂的起航,可是那時的Gabriel由於父親長居英國,導致與母感情不和便分居了。無人照顧,似乎被人拋棄的心情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可以徒然無限擴大的。“小時候有沒有試過手中氣球忽然就飛走了?”拋出這個問題之後,我幾乎不敢直視他的眼眸,似乎是那一陣黯然、失落壓得我抬不起頭;似乎家庭的美好早已被當作氣球一般隨風而去了;似乎那個氣球中充斥著一個孩子本應得到的幸福……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有夢想的人!面對無人照管的局面,與之感情甚好的姑媽不忍心,接管了撫養他的責任,“姑媽很胖的,可是待人非常和藹,撫養我已經是省吃儉用了,那時在外不會給我太多錢。記得學校組織我們第一次去親子旅行,臨去的那晚竟然給我很多零用錢、買了一大堆零食……”小孩子的需要竟然如此簡單。

快樂生活在6年級的一天戛然而止,姑媽的猝死讓Gabriel再一次陷入困境。上天似乎也會給有夢想的人更大考驗。於是,忙於工作的媽媽不得不送他去寄宿學校。由於從小得到的父母關愛過少,他更早地適應了寄宿生活。而後一年更因為生活費不足的問題,不得不開始了自己一人寄居大陸的生活,每天都要出入過關讀書,“沒進到學校門就已經累死了……”話到這裡盡是無奈和酸楚。轉機發生在初中三年級時,一位叫Joyce lam的老師出現了——

“有一個人,是我超級想感謝的人,改變了我一生:Joyce Lam。她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她在學校教我數學。就是她無意中叫我去學古箏,幫我找了古箏老師,希望在學校畢業典禮的時候能夠表演。一開始學的時候,老師是辛辛苦苦地免費教導的,堅持了3個月,在畢業典禮中連著彈奏了3首曲子,表現得真是很好。之後我就慢慢喜歡音樂了,開始了我喜歡的音樂人生。現在畢業了,老師還在盡力幫助我,教我彈鋼琴,還會經常請我去聽音樂會,我覺得她在扮演我母親的角色。所以希望將來我能夠像我的老師一樣,用音樂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期間,曾第一次嘗試參加拍片比賽,開始什麼都不會,最後居然給我‘拍’到了冠軍。不過到現在音樂技術仍未成熟,以後學琴要交學費了,我打算半工半讀。為了學好音樂,就算是再辛苦,也值得!希望下年可以考進某個音樂職業學校,所以我在不斷努力.....”回憶起這些,18歲的Gabriel 臉上似乎少了很多與自己年齡相符的稚氣。這裡我祇能直接引述他的語言,生怕自己的表達有半點不妥。他愛自己的家人,會感恩於每個幫助過他的人,會包容所有的人或事,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甘墮落,我甚至不敢揣測那顆心承受著多少喜怒哀樂。成熟的標誌不是會說大道理,而是你開始去理解、去感恩身邊的人和事。

“我其實很想說一件事,”Gabrial補充道,“我在之前已經有好多次想放棄音樂了,首先是想到自己的自身狀況,覺得自己已經玩不起了;另外彈古箏的一般都是女生,男生彈古箏……”“又怎樣呢?”我追問時發現了Gabriel的小小皺眉:“現代的年輕人聽見一個男生彈古箏,都會取笑的。而且和同伴一起學音樂,他學的進度比我快好多好多,自己自卑;有時候自己練習,覺得彈得一直沒有進步,情緒也會隨之憂鬱,這時都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作為女孩子的我曾因為學習游泳而遭遇尷尬,所以我能理解一個青春期男生在面對這樣一個自己喜歡的、卻是女多男少的尷尬中的兩難。當然,最終的堅持也和古箏老師的支持也分不開:“怕什麼,彈古箏的大師一般都是男生!”

“音樂不是為閃耀而去學習,是為了感覺和助人才去學”。音樂對於這個少年價值觀的引導不可估量,包括加入雷鳴道學校的義工行列,他一直在履行“我祇是希望將來可以像我的老師一樣,用音樂幫助別人”這個諾言。

突然發現,自己真是給不了他什麽安慰,反倒是他的積極態度在引導我。其實沒有什麼是忘不掉的,過去再美好再刻骨銘心,原來也祇是過去。至於災難和痛苦,也大抵應該如此吧。他仍舊積極地成長、進步著,猶如自己在演奏古箏時的堅持。

很想祝福這個熱愛音樂的少年早日實現夢想!也很想和大家分享筆者自己的心路:與Gabriel訪談之初,就有情不自禁為他鼓掌的衝動,但想到前路漫漫便一直隱忍。今天終於我可以,也想呼籲大家——如果你在Gabriel身上看到那種思尋中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澳門精神,那請你舉起雙手為這位可愛的少年、更為了你自己,鼓掌吧!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