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道、新局面与新考验
2012-04-29李嘉曾
上月23日,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辦公室主任黃振東、民政總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文、交通局長汪雲、環保局長張紹基等重要政府官員連袂登臺,正式披露了 “粵澳新通道”項目規劃的詳細情況。粵澳新通道將建在拱北關閘口岸西南側約800米南粵批發市場和驗車中心地段。新通道將是一個專用的行人過境通道,設計日通關客流量約為20萬至25萬人次。
澳珠來往新通道作用
粵澳新通道不是一般的通道,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是澳門與珠海之間建立的一條全新通道,有必要充分理解這一新通道“新”之所在。
首先,這條通道將採用與現行其他所有通道都不同的開通新方式:全封閉行人過境專用。具體地說,就是祇能過人,不能運貨。正因為祇爲過人而設,所以規模稍小,管理便捷,為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次,這條新通道將發揮特區與內地之間關口的新作用:將建設一條廊橋北接即將通車的廣珠城軌,南連澳門輕軌拱北站,將珠澳兩地交通幹綫連成一線。新通道因此將發揮兩地交通幹綫之間的樞紐作用,為出入境人士提供極大的方便。
再次,這條新通道將開創珠澳之間通關狀況的新局面。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關閘和拱北是澳門與珠海兩地之間最主要的過境通道。絕大多數出入境者選擇關閘和拱北過關。隨著兩地之間交流的不斷升級,關閘拱北海關的壓力也不斷增大。據估計,至2013年,關閘口岸的出入境人數將突破1億人次大關。如果繼續維持兩地之間通道的現有狀況,將給固有關口,特別是關閘通關帶來很大壓力,也將對粵澳合作造成一定的障礙。珠澳新通道的建立,將在有效分流關閘客流的基礎上,逐漸改變關閘拱北“一條道”的歷史狀況,開闢兩地交流的新局面。
粵澳合作又一新模式
粵澳新通道的開通,也將催生粵澳之間合作的新模式。
自2011年3月6日澳門特區與廣東省政府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以後,兩地之間的合作沿著規範化的方向邁出了新的步伐。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為兩地之間的合作勾畫了燦爛前景,但美好藍圖的實現仍需雙方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新通道建設將在這方面作出切實的努力並取得嶄新的成果。
從關口性質來看,新通道將首次以固有關口的“附屬口岸”形式出現。由於新通道的選址與關閘拱北口岸鄰近,兩者之間的直線距離僅有800米左右,還不足1公里,不宜開闢新的口岸;因此,傾向於將其定位為關閘拱北口岸的“附屬口岸”。這不僅是一個新的概念,而且意味著兩地合作過程中又湧現出一個全新的事物。
從關口格局來看,這一新通道與附屬設施的建設將涉及土地面積28,000平方米,爲節省寸土寸金的建設用地,計劃將澳門與珠海兩邊的兩個口岸設置於同一個大樓內。這也意味著一種有意義的新突破。
從通關模式來看,鑒於新通道的實際情況,雙方將積極爭取創新粵澳口岸固有的通關模式,探索“兩地一檢”或“單邊驗放”、二十四小時通關等新制度等新方法。如能落實,必將使兩地之間的通關手續大大簡化,對珠澳、粵澳合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新通道的建設方式來看,佔用範圍橫跨珠澳兩地的界河鴨涌河,其主體建築將設於澳門界內,部份設施將建於珠海境內。建築工程主要由澳方推動,建設費用亦由澳門特區承擔。考慮到項目的特殊性,涉及兩地的主體工程(包括過境專用通道、聯檢大樓、配套會展與商業設施等)由廣東省駐澳門的窗口企業南粵集團負責設計、施工與管理。
鑒於上述情況,新通道建設涉及跨境口岸邊檢設施、通關政策、河涌治理、邊防用地等範疇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待粵澳雙方進一步商討與創新。有些層面甚至涉及中央政府的最高層決策。因此,稍後崔世安特首一行將專程赴京彙報請示,爭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有望調整經濟新格局
由新通道的選址所決定,這一項目還將促進周邊地區經濟文化格局的調整與變革,對澳門特區內部的社會經濟狀況造成深遠影響。
澳門北區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環、筷子基等分區,人口總數接近22萬,約佔特區總人口的37.5%。然而,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北區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北區居民的人均收入低於特區人均收入中位數,弱勢群體比較集中。約有七成半的北區家庭沒有機動車或只有一輛電單車。
新通道的開通,對於澳門西北區而言,不僅為周邊居民出行提供便捷通道,而且為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對於盤活周邊經濟、提升生活質量大有裨益。與此同時,新通道建設還會帶來連鎖反應:配合輕軌建設和道路改造,區內的交通狀況將大大改善;順應新通道開通後的變化,餐飲業、旅館業、商業以及旅遊業、會展業等產業也會配套發展,促使新的商業圈和繁華市區迅速湧現;隨著新通道主體建築所在的鴨涌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逐步深入,新通道周邊的環境將得到綠化、美化與亮化,一個宜居宜遊的嶄新青洲區將展現在世人眼前。
新通道考驗政府施政
新通道項目無疑是粵澳合作的新成果,沒有雙方的精誠合作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一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會發生許多新情況,遇到許多新問題,無疑將對澳門特區政府(其實也包括廣東省政府)的施政提出新的挑戰,作出新的考驗。
第一,能不能堅持為民施政,憑藉新通道項目為澳門民眾爭取最大的利益?
新通道項目是惠及珠澳兩地的民生項目,而且必將給雙方帶來好處,具體言之,新通道不僅會促進澳門西北區的發展變革,也必將對珠海拱北的西南地區大有裨益,極大地有利於珠海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重心轉移,為珠海的對外發展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因此,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雙方都應該作出應有的貢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發現,珠澳雙方的貢獻是不對稱的。澳門不僅包辦該項目的所有經費,而且新通道的主體建築等也將建造在澳門特區的土地上。澳門稀缺的就是土地,而珠海富裕的也正是土地。新通道擬建地址附近的珠海還有大片空閒土地,爲什麽不能將新通道的主體建築建在珠海一邊呢?澳門特區政府應當據理力爭,將稀有的土地用於發展本澳的有利產業,為澳門民眾謀求更大的利益。
第二,能不能堅持科學施政,針對新通道項目出現的新情況向廣東省政府提出修訂建議?
對照《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我們發現新通道項目並不在協議已有的構想之中。既然本項目是全新的構想,那麼,當它與《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不甚吻合時,就有必要根據《協議》第八章第三條“經雙方協商同意,可對本協議進行修訂”的精神,對其提出修訂程序。例如,《協議》中提出了廣珠城軌與澳門輕軌在橫琴接軌的建議,鑒於本次新通道項目的出現,應當修改為在拱北新通道接軌的設想。因此,新通道僅為過人通道的計劃也可作出適當補充,再要加上城軌與輕軌接軌的交通樞紐這一內容。
第三,能不能堅持秉公施政,在新通道項目實施全過程中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根據本澳媒體新聞關注的焦點,新通道主體工程由廣東省駐澳門的窗口企業南粵集團負責設計、施工與管理;而不是通過招標方式進行。這裡就使人產生疑問:承擔主體工程建設究竟是賺錢還是賠本的項目?如果將要賠本,當然不應該讓廣東省駐澳門的窗口企業來負擔;如果將要賺錢,甚至大大地賺錢,那麼此舉就將使廣東省陷於“不仁不義”的尷尬境地。所以不管如何都不適宜通過官方指定由南粵集團來承擔。建議特區政府堅持秉公施政,在實施新通道項目的全過程堅持公開、公平、公正。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澳門社會經濟發展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