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冷静看待“卓越联盟”
2012-04-29洪成隋庆洋
“卓越联盟”之所以会产生,无非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是高校对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反思;二是联盟成员自身自信的集体爆发;三是高校对考生和家长的体谅和体恤。
就招生制度而言,自主招生是对统一录取制度反思的结果。自主招生的最大特点是将部分招生份额的裁度权交给了大学,所体现的原则是:让属于大学的,回归大学。“卓越联盟”的成立则是应着这一目标产生的新思路。
自信,指的是招生自信。就实力而言,“卓越联盟”成员虽非普通大学,但在世人眼中仍与清华、北大稍有差距。结盟,是展示自信的特别手段,这是团队自信。当这一自信建立在我国高校工科学科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之上的时候,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各大学自主招生所带来的效益是把双刃剑。对于考生来说,利,是上大学的道路多了;弊,是自主招生考试路上的辛苦多了,家庭支出增加了。因此,虽然大学在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没,但却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四处奔波之苦。联盟招生,可谓有效缓解了这一压力。
“卓越联盟”与其他联盟类似,通过联盟实施集体营销,既压缩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它与“华约”“北约”(分别指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联盟学校综合实力强,招生基础雄厚,受考生和家长青睐。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卓越联盟”成员高校学科特色相对一致,水平不相上下,都是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高水平大学。
“卓越联盟”高校,以工程建筑等学科为特长。就建筑学而言,大多数联盟高校是“建筑老八校【1】”,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也出身不俗,被誉为建筑“新八校”之一。北理工的学科特点也很明显,她以通讯工程专业为主,相关学科齐头并进。学科专业特点的相近,是“卓越联盟”区别于“华约”“北约”的最大特征。
其次,“卓越联盟”高校的综合实力较为接近,没有“华约”中的清华,也找不到“北约”中的北大,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圆桌会议,没有一家独大的帮主,只有邦联,易于协商。就联盟的粘合度看,“卓越联盟”十所高校在学科方面的合作更为密切,在专业特色方面也更为一致,可谓现阶段高校联盟中最具发展前途的。
其三,卓越联盟的成员校,在我国高校改革和转型(合并、重组、更名等)最剧烈的20年中,很少有走下坡路的,从哈工大到华南理工,她们在创建自己的学科品牌和特色方面,都走在我国大学的前列。通俗一点说,这是一个阵容最为整齐的联盟或团队。
然而,联盟,毕竟是联盟,在其运作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我们担心的是:第一,“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自我否定而走向灭亡;第二,“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市场竞争法则而走向式微。
大学联盟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有的是单项联盟,有的是全方位联盟。有发展很好的,也有发展一般的。“卓越联盟”的发展究竟是停留在特色招生层面,还是向学科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向发展,有待我们观望。就招生而言,各自主招生联盟之间也有竞争的一面。在自主招生联考上,全国的高校联盟已经超过三家,这些联盟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由“卓越联盟”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教改革的发展动向。联盟可以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效益,例如同济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上,与德国等数十国家的知名高校进行联合招生,培养专业人才,掀起国内中外合作办学之高潮,可谓异军突起。如何复制同济经验,让“卓越联盟”成员高校资源共享,进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就是值得关注的课题。联盟也可以“整片”提升高校国际形象。例如澳大利亚的G8和美国的常青藤,既提高了联盟整体声誉,也能作为国际品牌,提高其国际辨识度。积极地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有“985工程”等国家品牌,也可以有一些民间品牌,比如“卓越”,或者“北约”“华约”甚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