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高分作文一招鲜
2012-04-29林逾静
Part1:高分作文通用模板
作文,是高考中颇为特殊的试题。它是“应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又是“素质”的集中体现。我们承认作文与人的灵感、才华、个性、创造性关系至为紧密,但不能就此认定高考作文是最不可捉摸的;事实上,考场作文也是有基本的高分模板可供“套用”的。
一、记叙类作文模板:选点→设线→铺面
1.选准凝结点
高考作文命题,面对的是多个省区(至少是某个省市)所有的考生,题目一般比较宽泛,留给考生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切入。为此,构思作文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大题小做。而化大为小、大题小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凝结点。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把地球撬动。写文章也是如此,有了一个好的凝结点,也就有了结构全篇的生发点、支撑点与中心点。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药》、余秋雨的《道士塔》等题目所示物件,就是凝结点;《聊斋志异》中的情痴、书痴、石痴、鸟痴等,都是围绕着强化“痴”这个性格特征展开的;2011年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题目中的“你”,实际上起到了凝结点的作用;面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新材料作文“中国崛起”,不妨专写“父亲的车子”“两颗荔枝的故事”“山村新貌”“一句问候语——‘你好,中国!’”等等。在写记叙文时,能够构思出一个凝结点,整篇文章就有了依托,就有了展开全文的主导意象,一般就不会横生枝节了。
2.设置延展线
凝结点运动的轨迹形成文章的思路和线索。在短小的高考作文中,不适宜多线并进。在记叙性的文章中,线索常常是作纵向(时间)的延伸,或横向(空间)的扩展。前者如考场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所写话题为“凤头、猪肚、豹尾”,作者选定的凝结点是“妈妈有一个迟来的‘凤头’”,即“不再只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在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此文将“学种花草”“饭桌谈话”“饭后散步”“睡前唱歌”这些生活片段,按时间顺序逐一道来,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后者如时文《那些静默的时刻》,分述了“陪同一位领导去走访视察”“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以及“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事件,结构大体整齐匀称。不管是纵向延伸还是横向扩展,文章往往有一条情感线索。如朱自清的《冬天》,共描绘了三幅场景:一是父子围桌吃白水煮豆腐,二是与挚友共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些场景跳跃性较强,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天衣无缝地把它们连为一体。由于这一情思的连缀,文章就疏中见密地表现了主题。有时,某件小道具也可起到贯通文思的作用。
3.构筑辐射面
凝结点的运动构成延展线,延展线的运动则构成辐射面,这时候,文章的题材就被固定在具体的时空范围之内。高考记叙性文章篇幅短小,其辐射面不可能太大。例如考场佳作《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截取“阿婆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公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早点师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温暖的风景”三个镜头,时间、空间均紧凑、集中,它们发挥“合力”,共同展示出“人性的光辉”。
【佳作示范】
冬日的阳光是甜的
黄硕池
曾外祖母过世的那一天,阴云蔽日,寒风苦楚。
曾外祖母是外婆的养母,对外婆视同己出。她和曾外祖父育有一子,我姑且称他为娘舅公吧。两位老人一向爱晚辈,我童年的每个冬天,他们踏亮清晨,从方家桥买回香糯的豆沙包,路过我家时弯进院子来看我。我坐在小圆凳上窥见他们,调皮地喊:“曾外祖母没有酸奶不准进来。”她便笑一笑,从竹筐里拿出一版津威牌酸奶,轻巧地放到桌上,拍拍我的头。我目送她的厚底布鞋离去,抬头看见窗口跌进的冬日阳光。喝着酸奶,我惬意地想:冬日的阳光大约是甜的。
几年后,曾外祖母开始咳嗽,并且减少去方家桥买菜的次数。娘舅公迫于其妻的威压,不敢给她治病。曾外祖母开始咯血,她捡个浅碗盛上米饭舀勺汤,进烧火房吃饭,吃完靠在灶台边对儿子说:我夜里咳出了血,白日里精神也不怎么好。娘舅公未及应声,其妻尖声接口:“哟,别是肺癌,会传染的!我们不像您女儿家,外甥们都是有钱的,我们小方宇还在吃奶粉,用尿不湿,开销大着呢!”曾外祖母自此绝口不提“咯血”。
被通知老人家已猝然离世时,我正为下午在寒风中和冬阳挑战,赢得书法比赛冠军而欢欣。去参加葬礼的路上,我始有所怀疑:这看似甜蜜的阳光果真是甜的?
其后不久离开人世的是哑巴爷爷。他当然不真是我爷爷。住老宅时他十分爱护我。一日我和邻家小弟拌嘴,气得直哭。哑巴爷爷正巧端着我最爱的煮玉米来看我。见状,他冲小弟严肃地拉长脸,给了小弟两个缺牙的玉米后,拍了拍小弟的小平头。我立刻破涕为笑,接过剩下的颗粒饱满的玉米往屋里跑。
长大后,我逐渐不喜欢哑巴爷爷用粗糙干裂的手捏我的脸,对他身上的莽草叶和劣质烟味也不存好感。奶奶说他常来问:这么高在哪里?他不会说话,只是用手比划着胸口以下。奶奶把他的手移到肩膀处说:“都这么高啦!”他便连连点头。而长高的我却没有懂事,没有去看过无子嗣的哑巴爷爷——说无子嗣,或许不对;他哥哥有个儿子叫陆老大,听说哑巴爷爷死后房产会归其名下,那么,就算哑巴爷爷有子嗣吧。
初冬,奶奶来电话,说哑巴爷爷走失了。两天后又来电话说在新毛找到了,他遭车撞,受打劫,咿咿呀呀苦不能言。此后落下不少病根,陆老大给他烧过几顿饭,用现有的食材,后来几乎不见身影。深冬时哑巴爷爷归天,陆老大替他筹办丧事,一切从简,用老人生前的积蓄。据说,积蓄并没有全用完。
送葬那天我坚持要去,看见哑巴爷爷的遗像窝在八仙桌一侧,寿衣单薄,相片上的他似对着我苦笑。我下意识地拍拍自己的头,想:好久不见。走出灵堂——或者根本无法称之为灵堂,只是一间曾兼当卧室和厨房的暗间——冬日的阳光瞬间刺目,我顿感遗憾:冬日的阳光其实并不甜。
烈风配冬阳,人生岂能尽如人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太浅显,却并非人人都懂。我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只盼其加一点糖。
此后我多住外婆家,青石板桥,庭院芭蕉,烟雨濛濛,一派柔和的江南天气。外婆踩着胶鞋踏出“喀喀”的声响,外公面对星天“吱”一声饮下满口星光。无风的冬日下午,我们在水泥场排坐聊天,外婆笑着用只剩三颗牙的嘴讲述舅舅逃学、摸鱼,被她追着打的故事。如今,外婆只剩半颗牙了,这些老故事我依旧爱听。
前天回家,见表妹多多和外婆玩过家家的游戏。小多多用肉乎乎的嫩手搓出十个泥团子,放在枇杷叶上。“太阳会帮我煮熟它们。您是大人,您吃七个;我是小人,我吃三个……”仿佛勾起我幼年的回忆。多多摆好小圆凳和小方凳,拍着手对外婆说:“开饭啰!您快尝尝汤圆甜不甜。”“嗯,甜!”外婆面对我,笑着说,我也点头笑。
是啊,冬日的阳光应该是甜的;冬日的阳光,理所应当是甜的。
请您记得,赶紧趁这冬日仰望阳光,然后与家里的老人分享这一份甘甜。他们是您父母的今后;他们,也是您的将来啊。
点评:本文最突出的优点是选“点”不同凡俗(将“冬日的阳光”凝结为“给予老年人的关爱”)。作者通过叙写“曾外祖母”“哑巴爷爷”和“外婆”的故事,以小见大,体现出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注。作者流露于文字间的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不能不令人赞赏。
文章另一个优点是主“线”明晰,循着“惬意地想”——“始有所怀疑”——“顿感遗憾”——“应该是甜的”——“理所应当是甜的”这条“延展线”,由反及正,在鲜明的对比中强化了感情的抒发,并凸显了全文主旨。
同时,各个“辐射面”都具有诗一般的质地。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是精到的,比如写哑巴爷爷“只是用手比划着胸口以下。奶奶把他的手移到肩膀处说:都这么高啦!他便连连点头”,这里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此外,作者对语言的遣用是相当敏感的,“踏亮清晨”“窗口跌进的冬日阳光”“窝在八仙桌一侧”“踩着胶鞋踏出‘喀喀’的声响”“面对星天‘吱’一声饮下满口星光”……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极具表现力。更难得的是对娘舅公妻子的刻画,聊聊数笔,忤逆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据说,积蓄并没有全用完”的轻轻一点,则将陆老大的嘴脸描摹得入木三分。
二、议论类作文模板:推迭论证,环环相扣
“推迭”式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结构模板,其基本样式如下:
第一步:立论。即在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观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说明论证的缘由等相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再亮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即提出论点后,第一次用论据阐述。这一步的论据最好用史实(历史论据),有时也可以是寓言、传说、名人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小结承转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新出现的典型事件。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叠加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的现实意义,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文章加以总结。
“推迭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适合考场作文。具体说来有如下优点:(1)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五步模式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阅卷老师一看就明了。(2)论据充实,论证充分,可以有效克服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3)在考场上容易理清头绪,保持清醒的头脑。
【佳作示范】
走快与走好
许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生活中处处讲求速度,学习要快,工作要快,甚至吃饭、上厕所也要快。然而,人们又十分看重生活质量,吃得要好,穿得要好,睡得要好……那么,快与好究竟孰轻孰重?以我看来,快与好正如天平两边的物体,哪一边重了或者轻了,生活都会失去平衡。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由来,我们并不陌生。它讲的是古时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了,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后还向家里人夸口:“今天我帮禾苗长高了不少!”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与此相对的一个事例是:20世纪30年代,洋货大量“入侵”中国,洋布、洋伞、洋钉等等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面临破产的危机。
从前面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追求速度往往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是不能一味追求速度的,正如吃饭不能一口吞下一大碗一样。就拿应对高考来说,我们不可能先荒废上两年半,到最后几个月努力一把便能考取重点大学。
那么,又是什么使洋货在昔日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呢?难道仅仅因为洋货的质量比我们的好吗?不一定。有些手工制作的物品,其质量远比机器生产的要好。其实,洋货拥有的是速度,它们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地生产出来,因而价格低廉,老百姓自然乐于接受。由此可见,光有质量有时也是行不通的。进一步来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也就等于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有名的连锁餐厅加州扒房和比萨饼店互相猜忌,对是否要开咖啡店犹豫不决时,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店却以惊人的速度抢占了市场,成为北美地区一流的精制咖啡的烘烤商、零售商和一流品牌的拥有者。可以说,是速度成就了星巴克。2000年,中国一家刚刚创办的网络公司坦诚地拒绝了客户4个月内完成某个项目的要求后,却迎来了真诚的合作。客户解释道:“这项工作最起码也要花6个月才能保证质量,而您的诚实让我相信您一定能把它做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这家小网络公司,三年之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它的名字就叫百度。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正是对质量的严格追求给百度带来了商机,也成就了百度今日的辉煌。
或许,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既快又好,但我们可以努力追求,尽力实现这一目标——至少不能过于偏向某一方,而要尽量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工作更具效率。
点评:这篇议论文,是典型地运用“推迭式”结构的佳作。作者先是眼观现实,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等前提,通过设问与比喻表明观点——“哪一边重了或者轻了,生活都会失去平衡”。然后列举“揠苗助长”和洋货“入侵”两个事例,进行第一次阐述;接着对论据加以简要分析,让它们形成比照;再结合生活实际,第二次列举事例(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紧扣中心论点作剖析。最后总结全篇,以“至少不能过于偏向某一方,而要尽量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呼应首段,又一次强化了中心论点。
综观全篇,层次分明,较好地克服了常见的“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
Part2:考场作文QA
高考考场上时间紧,压力大,很多同学担心作文写不好,以致影响语文成绩,甚至影响考试心情和高考总成绩,“惨死在第一科”。下面,就同学们关心的几个问题对老师进行采访,以帮助大家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将作文写得又快又好。
Q: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A: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试题开放性比较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2012年的高考命题,在继续开放的同时,可能会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增加限制,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审题技巧:
(1)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3)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决不遗漏。(4)先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来,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5)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
Q: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吗?
A: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政治清明、言论自由,社会上议论的话题很多,它们不可避免地会钻进我们的耳朵。考场作文时对各种说法必须从思想上加以斟酌,对的应该赞成,错的决不能认同。因为既然写成文章,就代表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当然,立意积极不等于不能涉及社会的阴暗面,而是指在写到“消极”层面的内容时,运用的材料要真实,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表现出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世界观。
Q:如何将材料转化成作文题材?
A:要写好高考作文,最好是积累大量的材料,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要善于把已掌握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临场发挥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尽量地往题目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在考生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也可转化成作文题材。
例如“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这则素材,面对不同的试题,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这几年的考题看,袁隆平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呢?他放大自己的痛苦(2004年全国卷试题)了吗?他在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过程中,不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坚定的目标吗?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卷试题)呢?此外,这则材料对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重庆卷的“难题”、广东卷的“与你为邻”,2011年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江苏卷的“拒绝平庸”、重庆卷的“情有独钟”及江西卷的“君子三乐”等,自然也大体适用。
Q:如何借“常规分析”拓展文思?
A:高考作文要想觅取亮点,应该撒开思路之“网”,去捕捉闪光的“银鳞”。临场作文时,不少考生拓不开思路,只在“题干”上徘徊,结果不但造成选材“撞车”,而且通篇平淡无奇。比如写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许多考生不会拓展,只会举一些“不轻易说‘不’”的事例,在事实论据上兜圈子。怎么办?平时,要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考时,可以适当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典型的“常规分析”是:向前,探索“前因”;向后,察看“后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例:
先看对“前因”的探索,可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2)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3)不轻易说“不”,会让你活出充实而精彩的人生;(4)不轻易说“不”,铸就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再看对“后果”的审察:(1)可正面揭示——不轻易说“不”,我们会看到坚强意志所焕发的魅力;不轻易说“不”,我们会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不轻易说“不”,生命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2)可以一分为二——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轻易说“不”,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经过深思熟虑后说“不”,是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的抗拒,对不公正命运的有力抗争)。(3)可以集中一点——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就难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应对人生风雨的能力……
Q:怎样展示机智的构思?
A:一篇高考作文,最大的亮点是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老师平日向考生交代的,如“要以小见大”“要于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义”等,都属于构思的范畴。这里再强调两点:(1)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面对面”“新闻追击”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2)多一点意趣。不要把活泼有趣的生活变为“蒸馏水”,而要写出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