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戒》中的“空”
2012-04-29岳锦玉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深重古典情结的女作家,她关注俗世中挣不脱爱恨纠缠的人们,用一颗悲悯的心态写出小人物的悲凉,从中给人以启示。深入到小说的文化背后,《色,戒》中超越了文本表面的女学生为爱放走卖国汉奸的叙事,隐藏的是俗世中色的诱惑与空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有因果的宿命论的思想。文章从佛教中“空”出发,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解读《色,戒》中万事本色,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张爱玲;《色,戒》;空;佛教思想
在佛教中有“圆融三谛”说,智颛法师认为:“任何现象和事物都有其被错误认识所歪曲的自性。如色(客观物质)以质碍为自性。这种自性是人们强加给它的。“三”是偈中“空”,是空去这种自性。空去这种自性,色的本质才能被认识。因为“色”虽无性却有虚假的形象。”张爱玲中年所做的《色,戒》正是体现了“色”的迷惑人心只是表象,一切逃脱不了“空”的宿命。
正像《红楼梦》中第一回曹雪芹开篇就表达了他自己的“色空观”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生情。”世间的万般感情,皆是因“空”而起。《色,戒》中王佳芝因为革命的热情和信仰,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贞操和肉体,不可谓是不忠心。在这场刺杀任务中,她为她的不被理解感到痛苦。“马上看见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着她,带着点会心的微笑,连邝裕民在内。只有梁闰生佯徉不睬,假装没注意她这两年的胸部越来越高。”而面对这种情形,王佳芝的心里是充满了悲哀。“我傻。反正就是我傻。”“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冲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正是因为灵魂得不到理解和爱,王佳芝在看到舞台上一颗道具“粉红钻”时,那一刻她才会发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感触。这种空虚和孤独是所有人的劫难。在《色,戒》中通篇都是对易太太之流对“一只只钻戒”“黑斗篷”“一口钟”的艳羡,和易先生对“红唇”“曲线”贪婪色相的描写。在这五光十色众生色相的背后,暴露的是众人冷漠和空虚的灵魂。正如《烬余录》中张爱玲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和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众生由于灵魂的孤独和寂寞,所以去追求“色”,然而这种追求仍是逃脱不了“空”的宿命。
《色,戒》实质是一场虚无。张爱玲以佛祖警戒众生悲悯的眼光,来看待她笔下为感情所痛苦的人们。追述到《色,戒》中王佳芝的心里活动可以看到,在戒指优美灿烂的光芒照射之下,眼前的这个自己要刺杀的汉奸也有了温情。似乎是一念之差,王佳芝几乎是要说服自己似的喃喃自语“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为了自己短暂的爱情,她背弃了自己的信仰,放走了易先生。而易先生逃脱之后立即把她们一网打尽。王佳芝的“色”注定是一场空。有价无市的粉红钻本来只是属于舞台上的一只道具,它的光芒只是表象。而王佳芝所认为的易先生的爱情更是虚无,最后给她带来的是冰冷的死亡。而易先生的心里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呢,在残忍的杀害了王佳芝之后,易先生没有半点的悔恨,反而有种掩饰不住的得意。这种得意在于他认为王佳芝是真爱他心甘情愿为他死的。他甚至说:“他们是原始的猎人和猎物的关系,虎与怅的关系,最终的终极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他自己也是需要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说法怎么不是一种反讽?无论他怎样的自欺欺人,也掩饰不了他自己冷血的本性。在他冷酷的内心也许根本没有感情这个词的存在,却骗自己“她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一切都是被注定的。不论是王佳芝还是易先生,历史总是给出了定论。而易先生纵然是成功的杀掉了王佳芝等革命党员,但是他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命运也似有知晓:“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这种无根的心态其实已经预示着悲凉的结局。
结合张爱玲个人的经历,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九莉看着邵之庸,心里说“这个人是真爱我的。”所谓的爱,只是一时的迷惑,不是事物的真相。“《色,戒》所要表达的其实不单是它的表面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女人的情之戒。”所谓因空而色,色即是空。这种宿命论中的空虚与寂寞才是冥冥之中埋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大悲哀。
时代的列车已经轰然远去,那个时代的王佳芝已经永远的消失于历史的舞台之上了,但是针对俗世男女中的“色,戒”似乎永远都没有完结。用佛教中“空”的思想来阐释《色,戒》是十分的贴合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和人生体会,也是符合中国人们的文化内涵。透过《色,戒》似乎又看到那个瘦弱的,敏感的女子,在用手中的一支笔,在书写着尘世中的小情小爱,但传达出的却是大的悲悯。正如她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张春波.中国佛学四大宗派的主要学说.佛教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1988.
[2]张爱玲.色,戒.张爱玲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张爱玲,烬余录.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库[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岳锦玉(1987-),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