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的符号之一 ——炫耀的时尚

2012-04-29金慧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视觉文化时尚

摘要:时尚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普遍生存状态。与“商业同谋、与消费共舞”的时尚给参与者带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功能的文化现象。然而时尚自身的矛盾一方面决定了时尚对于视觉文化符号的表征,另一方面也让视觉文化在审美意蕴上存在瞬时性,炫耀成了视觉文化的本质。视觉品味的“反思趣味”成为提升视觉审美格调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消费社会;视觉文化;时尚;反思趣味

时尚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消费社会中,时尚更吸人眼球并趋之若鹜。时尚文化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其可视的特点,有了看的基础才会有效仿的可能,时尚自然也就成为视觉文化视阈“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时尚就是一种典型的视觉消费。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提出了关于“炫耀性”消费的观点。也就是说,消费活动一方面是个人性和私人化行为,另一方面有具有公开性和展示性,从而不断地激发消费者的欲望和期待。如果以此来看,时尚是确乎具有这样的炫耀性的。追逐时尚完全是一种私人化的行为,但是追逐时尚的目的却是为了引人注目的,并且追逐的过程也是公开展示的,否则也就不能称之为时尚了。用齐美尔的话来说,时尚是“满足于将个性与普遍性融合起来,并且强调变化中的永久性因素”,①并说“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②

一、矛盾的时尚

时尚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它源起于十九世纪,是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等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谓时尚的定义如同文化一词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诠释中仍不失经典定义。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时尚是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社会相符欲望的满足。一般地说,时尚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它能够诱导每个人都走某些人所走的路,并可以把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于一种单一的典型模式。同时,时尚又是求得差别化需要的反映,即满足与他人不同、富于变化、富于差别性的需要……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社会一致化倾向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③而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的观点是:“时尚是灵魂的死亡和形式的再生。它的恰当的现实性不是对在场的参照,而是一种直接的和总体的循环。矛盾的是,时尚是非现实性的。它总是预计了形式的死亡时间,预设了一种抽象,藉此,时尚避开了时间而成为有效力的符号。”④以此看来,时尚是由领潮者和赶潮者构成的对某种物质和非物质对象的引领和模仿,它是一种能给参与者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功能的文化现象。可是如果我们细究就会发现,时尚本身是矛盾的。从社会学来看,时尚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时尚是不断地流变,一成不变的也就不能称之为时尚。可是,时尚是一种文化符号,表明个体的趣味、身份认同、文化、习性等,这样看来,时尚就是一种固定的符号。也就是说,时尚是短暂存在却永远追求永恒。这样一来一方面显示出时尚作为符号意义的复杂性,同时也就决定了时尚必定会让芸芸众生趋之若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时尚不仅仅是在服饰领域最为给力,凡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有领潮人和追风者。当人们通过视觉产生了模仿的欲望和冲动,也就是说,时尚的模仿就是一种视觉性的模仿,它构成了消费社会特定商品流向和消费趋向。我们尝试着通过时尚杂志的图片来看看时尚所导致的消费心理。美宝莲(Maybelline)这一化妆品品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了,甚至可以说这一品牌的唇膏消费的群体是最为大众化的,此品牌的高端产品自然会有上层阶级的人或是名人青睐,当然一些中低档的产品也自然拥有一大批的拥趸者。可无论是怎样的人群,当看到一幅幅动感加性感的年轻美女图片广告时,消费者的内心涌动的怕会是一种欲望,亦或是一种嫉妒。

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图片就会有了一种追逐的冲动呢?这在齐美尔看来,“时尚本身一般从来不会流行开来,这个事实使接受了时尚的人有这样的满足感,他或她觉得自己接受的是特别的、令人惊奇的东西,而同时他或她又内在地觉得自己受到了一大群正在追求——而非正在做——相同事物的人的支持。所以时尚的人所面临的显然是赞许与嫉妒的混合。而且这种嫉妒再次有着特殊的色调,它的微妙之处也许在于:嫉妒者想象性地参与了被嫉妒的对象。……时尚的众多因素一方面有利于嫉妒向着更柔和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予被嫉妒者觉得自己命好的满足感。与许多其他的心理内容不一样,因为命运变化,先前处于嫉妒状态的可能会变成被人嫉妒的人。”⑤这些时尚的追逐者在赶时髦的时候觉得自己又是时尚的引领者,具有个性化的表现,但实际上只要去追逐就又混进了大众的队伍里而失去了个性。更近一步说,时尚就是人与物的二元结合。在这一结合中,“实际上更好像是操纵感与服从感的混合”,⑥这就好似表面上拥有时尚物品,这是占有的满足,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受制于拜物教的物化现象。换言之,在消费社会,无论是时尚的引领者还是被引领的追逐者,都是被物役与人伇物的混合存在。这就无法摆脱感性的体验,甚至会有审美的空洞感,毕竟时尚有时脚步匆匆,转瞬即逝。时尚本是受大众支配的,表现为对社会习俗和标准的认可,这显然使得赶时髦者受到了束缚。另外因为个体又通过这种行为内在地保持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自我最内在的东西。齐美尔说得好,“一定程度上,个体灵魂深处重复着这些同一化和个体化之间的关系。” ⑦

二、视觉时代的时尚:从“感觉趣味”到“反思趣味”

追逐时尚对于追逐者来说,有着对品味足够的激情。所谓“品味”,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一书中提到:英语历史中的“品味”(taste)最早的意义指身体的感受体验,味觉、触觉等感觉,此后它开始与理解力鉴赏能力相关联。在康德那里则指的是一种判断力,是对美和崇高审美范畴的审美主题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的体现。那么一般意义上来说品味是指一种主体个体个人的偏爱或喜好,它体现吃一个人对具有审美品质的对象的某种选择或评价。然而,到了消费文化时代,审美趣味的意义日益转化为消费品位。也就是说,当时尚和品位概念结合时,其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被“审美化”遮蔽了,时尚便披上了一件美的外衣。更重要的是,追逐时尚也就成为消费者个体审美趣味的表现。在当代视觉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时尚作为一种现代消费社会常见的现象,它具有某种召唤力和诱惑力,这与时尚界品味之力而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吸引力有很大关系。如今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时尚的符号总是以某种形式和品位或隐或现地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许多本与艺术和审美毫无关系的商品,为了构成时尚效应,总是生拉硬扯地和高雅趣味和艺术性撮合在一起。有一幅房产广告,图片中有毛笔、砚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符号,同时,这幅画面的核心位置上又赫然出现了一架钢琴,这与西方高雅艺术又扯上了关系,这种中西合璧的房产广告创意显然是以艺术的审美趣味来为房产“增势”,通过品味的提升来达到商家的营销目的。因此,时尚便带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生活中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格调,而品味则成为时尚吸引人们的金字招牌。

布尔迪厄将趣味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官趣味”,意指不纯粹的、简单的和粗俗的;另一种则是“反思趣味”,指的是纯粹的、精致的和静观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愉悦。所谓“感官趣味”也可以理解为底层平民百姓的趣味,或者说都算不上是审美趣味,属于无品味,甚至是一种媚俗。因为它缺乏教养和文化,缺乏精致和完美,强调的仅仅是感官的快乐;相反,“反思趣味”则属于社会精英和上层阶级,是脱离了简单的感官之乐,升华到一种纯粹和完美境地。然而,很遗憾的是,在消费时代的今天,“反思趣味”开始式微,而“感官趣味”却成为时尚的主流。2009年春晚似乎成就一个人的舞台,那就是小沈阳。他的星光甚至罩住了赵本山。二人转出身的小沈阳演小品火了。这种变异了表演形式迎合了百姓的口味,使得他们在茶余饭后着实娱乐了一把。然而笑完之后,剩下的只有小沈阳不男不女的中性造型、一上台总是摔倒就如同缺钙的婴孩、残缺不全的模仿秀和比女性还女性的腔调,至于小品的精神内涵显然是无处可寻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被空洞了。小沈阳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不说其身后有一个策划团队,也不说小沈阳的表演既没有赵本山演小品的自然与质朴,也没有二人转的精髓与生动,就说大众在追逐时尚是的审美趣味来说,就值得我们反思其一夜成名的真正原因。首先小沈阳迎合了大众的低级的审美趣味——娱乐至死。按照肖鹰的说法,这不是什么审美趣味,这就是一种媚俗。“媚俗”在汉语词汇中主要是指艺术创作中一种态度,即取悦于世俗或者是俗人的一种态度。其本身就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当消费文化成为“后革命”时代的主流文化时,当代艺术的发展的一个必然后果是:艺术走向生产,艺术走向市场,艺术走向消费,最终不可避免地也走向媚俗。同时80年代之后启蒙的衰微和道德的旁落也使得大众精神世界走向虚无。回头再看小沈阳的语言都充斥着消极的人生观和金钱至上的观点,没有教育意义,不针砭时弊,更没有审美的自我提升,可是他却火速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有了一大批的拥趸者。事实上,小沈阳是被当做一种物且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消费品的精神已然被掏空了,仅剩下了物的躯壳。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主流意识对以小沈阳的为代表的媚俗娱乐表演的妥协和接受。当然我们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娱乐,不可以感受快乐,但是我们担忧的是如今中国娱乐精神的文化因子已无法找到生长的土壤,表演者成为一种消费符号,看表演的人成了一群没有鉴别能力的精神盲从者,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大众对于严肃文化、高雅文化已呈现出一种主动的放弃直至最后丧失。事实上,小沈阳在今天的中国并非是特例,没有小沈阳,也许会有什么小东北、小山东之类的娱乐明星出现。可问题是我们该有关于娱乐品味进行理性的反思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追逐时尚,可以提升自我,进入到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生存状态。

注释:

①[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1-72。

② [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③ [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④转引自戴阿宝.鲍德里亚:现代性困顿中的时尚[M],载《国外理论动态》,2004,3。

⑤[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8。

⑥[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9。

⑦[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6。

(作者简介:金慧(1973-),女,陕西汉中人,文艺学硕士,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任教。)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视觉文化时尚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