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与物理学相关的成语典故
2012-04-29卢洪丽朱栋
卢洪丽 朱栋
我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条支流——成语典故,早在有汉字记载之初,就已应运而生。随着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堆积亦愈来愈深厚,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中包含着古代人民朴素的科学认识。我们试分析几例和物理学相关的成语典故以与大家分享。
成语“杯弓蛇影”指因错觉而产生怀疑和恐惧,形容怀疑多端,自相惊扰。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昔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吏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自是瘳平。”此引为“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典源。从典源中我们不难看出,客人杜宣在主人家饮酒时,误把映入酒杯中的赤弩影当做了毒蛇,并勉强喝入腹中,忐忑不安,大病一场且久治不愈。后来主人应郴发现这件事后,弄清杜宣得病的缘由,并把杜宣请回家坐于当初喝酒的地方,向他解释道:“所谓‘杯中之蛇只是北墙所挂赤弩的影子罢了。”杜宣听后如释重负,不久就病愈了。其实,“杯弓蛇影”这则成语典故就包含着物理学中的“光直线传播”和“光反射”两种知识。杯中有酒,就像一面镜子把墙上的赤弩影像映入客人眼睛,再加上视差的影响,就使杜宣误认为杯中有蛇,饮入腹中后因害怕而致病。试想要不是主人及时发现并告知杜宣事情的真相,光的这些现象很可能就葬送了杜宣的性命。
“海市蜃楼”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成语典故。语出《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这是因为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光线在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会发生明显的折射或全反射现象,会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从而形成各种奇异的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这些奇异现象是因蜃(大蛤蟆)吐气而成。现在,我们多用“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经常会遇到作者用“半斤八两”这则成语来形容两方不相上下,势力相当。现在大家对此难免有些费解,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一斤为十两,半斤应为五两。这里何以是半斤为八两呢?其实,这里涉及到物理学中的质量单位换算问题。物理学中的质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具有“约定俗成”性。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故古人用之表示势力相当之义。可见,我们对典籍中成语典故的理解不可以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成语“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书中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典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名楚国人在渡江时,佩剑掉到了水中,他不是立即下水捞取,而是在船沿落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等船停岸后才按刻的记号下水寻找,结果只能是徒劳无获!这则成语典故涉及到物理学中参照物的选择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楚人没有找到剑的原因是选错了参照物。因为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也就是古人所言:“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的原因所在。所以,楚人要想找到掉入水中的剑,他在确定剑的位置时就应该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系,如江岸上的建筑、树木、石头或花草等。
“掩耳盗铃”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成语典故。其实,“掩耳盗铃”是由成语“掩耳盗钟”演变而来的。“掩耳盗钟”指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淮南子·说山川》也有相类似的记载。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完成一次完整的传播,要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载体。相应的,消除声音的办法也有三种,即消除声源、切断传播介质和关闭接收载体等。这位偷钟人采取的消除声音的办法就是关闭声音的接收载体,也就是捂住他自己的耳朵。然而,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别人也就不能听到他砸钟的声音了。他的这种想法和行为实在可笑。
“入木三分”是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一则成语典故。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此则成语本用来形容某人的书法好,笔力劲健,多用于夸张。但从物理学分子运动理论来分析,“入木三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组成物体的分子时刻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就造成了分子扩散现象。当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时间接触时,就会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古时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炭,炭这种物质的分子特别活跃,溶于水后极易渗透到其他物体的内部,特别是纸或木头等。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放煤炭的地方之所以变黑,就和煤中的分子渗透到其他物质内部有关,清扫和冲洗都难以消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无时无刻不和物理学发生关系。而作为文化积淀的成语典故有些就记载着人们对身边物理现象的不同认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如果我们能将它们与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就会发现其间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吕不韦编著,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卢洪丽,女,安徽蒙城人,现工作于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及研究工作;朱栋,武汉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