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的当代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2012-04-29佘明哲

慈善 2012年1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文化

佘明哲

一、慈善的当代意义

历史证明,慈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

(一)慈善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民生。慈善与民生究竟是什么关系呢?2008年在中华慈善大会上,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时特别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胡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慈善与民生是一种切肉连皮,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199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署名评论员文章《为慈善正名》指出,“社会主义需要自己的慈善事业,需要自己的慈善家。人们都心慈面善,都乐善好施,乐于助人,那么,社会中的假、丑、恶便会无容身之地,我们为之奋斗的文明祥和、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便会早日实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民生有多重要,慈善就会有多重要。正因为慈善对于民生的重要性,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慈善事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并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并列,成为由政府所承担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必要补充,成为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兼顾效率、公平,就必然会产生贫富差距,那么,许多老弱病残人员需要给予救助就在情理之中了。如何救助弱势群体更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以重庆为例,全市城乡低保对象近180万人,享受医疗救助的已达300余万人次,因各种自然灾害需救助的灾民也近300万人次,还有需要帮助的临时困难群体也达10万之众。要救助弱势群体,仅仅靠政府包打天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通过慈善这种社会力量参与,移富济贫式地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从而达到:国家所关心的,就是慈善所关注的;国家所需要的,就是慈善所要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慈善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二)慈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不断造成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收入水平、利益群体多元化,贫富差距的趋势也在不断扩大,差异性社会格局日益形成。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为由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理论。慈善对市场经济机制是无形的社会调节,是一柔性调节,是“富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以此进一步均衡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这样一种调节方式。这种社会调节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这个环节并非是维持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可有可无的环节。

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慈善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越密不可分。2006年2月,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的《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一文指出,慈善资本正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运作。慈善家即社会投资家,他们通过慈善投资的方式获得最高的社会投资回报率,为社会弱势群体增权。资本主义有慈善资本市场,社会主义是否有慈善市场呢?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者已超过960万人,英国有60多万人,香港为4万多人,而我国内地不足2万人。中国的慈善就业市场虽小但已存在,中国的慈善产业正在萌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慈善经济的国际化也更加明显。哪个企业慈善元素越多越新,国际竞争力就越强,赢得国际经济市场份额的机会就越优先。中国慈善离不开企业,中国企业也离不开慈善。中国慈善是中国企业涵养慈善元素的土壤,中国慈善的发展必将给中国企业注入强劲的慈善元素。这样,中国企业就更有实力参与国外慈善经济蛋糕的切分,用慈善营销企业,就有可能达到外国慈善企业的境地:“10万捐赠、100万宣传、1000万收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慈善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慈善本身,慈善不是企业的负担和包袱,而是企业品质和实力的提升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提升环节。

(三)慈善是创新社会管理和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总书记的讲话,不难提炼出这么两个关键词:创新、民本。创新, 就要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 “民本”, 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慈善以公民的微观社会基础介入社会建设管理,在拾遗补缺社会保障体系、辅助救助临时困难群体、助推和谐幸福社会构建中,推动着民生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减少着社会矛盾,改变着社会格局,这不能不说慈善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慈善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慈善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在改善困难群体的生存权、就医权、教育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富人不藏富,穷人不仇富”,社会就有和谐稳定的可能。二是通过慈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通过慈善资本市场的运作解决企业发展、人民群众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企业不倒闭,人人有事干”,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可能。三是通过慈善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中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在改善个人和群体精神面貌、道德境界、情感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社会和谐稳定更有可能。

二、谈谈慈善的实现途径

慈善的意义丰富且多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慈善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慈善工作者要包容大众对慈善的认识。慈善工作者对慈善意义认识的提高会增加做慈善的底气和拓宽做慈善的思路,从而实现慈善作为,增加大众对慈善的信任。

(一)继续争取党委、政府加强对慈善的领导和主导,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慈善事业发展最具影响的号召力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党和政府的号召才能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那么,社会主义慈善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就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社会上有较多对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的微词,但究竟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凡是政府管了涉及自己的利益就不该管”的本位思想较多。建国后,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到199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发表《为慈善正名》,从那至今,正面使用慈善才17年,与西方国家相比社会主义慈善只能算刚刚起步。要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慈善步入健康的民间自主发展轨道,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主导。

当前,需要争取党和政府植根国情,放眼世界,担当起慈善理念宣传的主角和引导角色,营造慈善包容式发展的软环境;需要争取党和政府以立法形式鼓励慈善制度创新和慈善捐赠创新,鼓励慈善对外交流;需要争取党和政府出台对慈善组织的扶持和慈善人物的奖励政策。当前,更需要慈善主动与政府的民生工程对接,如:把慈善助医项目与政府的大病医疗救助相结合,把慰问困难群众与党委政府的节日慰问困难群众相结合,由被动为政府拾遗补缺向主动为政府分责转变,从而实现被动施舍性慈善向主动作为式慈善转身。

重庆市和兄弟省市一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都很重视慈善工作。就以2011年3月底换届来讲,市长黄奇帆、市人大主任陈光国、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出任我会名誉会长。程贻举会长给四位名誉会长一封信后,引起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召集10多个相关部门开会,以文件形式确认:要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慈善文化宣传,同意成立重庆市慈善基金会并给予1000万元的创始基金。

(二)大力弘扬慈善文化,这是实现慈善可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向心力

文化有多重要,慈善文化就有多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蕴涵着“行善积德、扶贫济困”要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善行天下、大爱无疆”的理念,以及在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信任关系、公民责任、志愿精神等,与中华文化一脉相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慈善重要,慈善文化更重要。有人认为,深厚的慈善文化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这个比喻是比较恰当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认识,慈善文化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大力拓展慈善文化,只有慈善文化得到发展,慈善事业才能得到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有了慈善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做慈善才能理更直,气更壮。这是因为我们所做的慈善,从大局看,是爱国济世的行为;从履行社会责任来看,是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行为。再从个人修为来看,又合乎仁者爱人的行为。正是因为这样,锦涛总书记把它称为是最崇高的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慈善立了大功,那是因为自然灾害成为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那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一种大爱行为。正常状态下,我们又靠什么力量来推进慈善?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回答:那就是靠慈善文化的向心力,把爱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的慈善海洋。

慈善文化重要,弘扬慈善文化更重要。这是因为,弘扬慈善文化的效果决定慈善的成果。面对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人们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需要通过弘扬慈善文化,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给一心一意进行慈善改革的机构和人士予以鼓励,给慈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给予包容,这样,慈善就不会被“有罪推定”, “一棒子全被打死”,慈善事业发展的阻力自然减少。有了慈善文化的弘扬,我们就能把慈善意识、慈善理念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弘扬慈善文化,就得研究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历史发展到今天,慈善从观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当今培育发展慈善文化,就要把已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与“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当代慈善精神融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气;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自我形象的战略选择。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在2011年6月8日的一次大会上指出,应加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的研究,将我国慈善事业的实践经验与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遵循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中国慈善理论体系,使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社会大众的道德价值取向。

弘扬慈善文化,就得研究如何传播慈善文化。一是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慈善项目的设计和推广,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传播形式。慈善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推广过程。二要借势借力促进慈善文化的慈媒善播。首先要加强与各大媒体合作同盟,形成支持、参与慈善文化传播的工作合力。其次要精心制定宣传计划、宣传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积极评价慈善。三要创新慈善文化的传播载体,让慈善元素与中国消费文化产品融合,让慈善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我们要研发生产慈善文化创意产品,引导慈善文化产品流向市场,并反哺慈善。当前,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慈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为。

传播慈善文化不要忽视传播慈善管理文化。慈善管理文化是慈善文化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抓慈善管理文化的传播就是在弘扬慈善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慈善的公信力。要加强慈善工作人员职业“感情、责任、能力、道德、纪律、精神、作风、行为”等八个方面表现的宣传,让公众觉得慈善工作人员可信;要加强募集和救助过程性信息公开,让公众觉得慈善组织可靠;要加强慈善接受各种形式监督的公开,让公众觉得民间组织并非都“我行我素”,慈善组织就是可控的。

重庆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慈善文化建设。市委宣传部发文要求各区县宣传部、市内各大媒体加强慈善宣传,要求将慈善宣传纳入文明区县、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中,每年开展慈善好新闻和优秀记者评选活动。

我们正在办《重庆慈善》内刊、《重庆慈善动态》、重庆慈善门户网和大渝网·慈善频道,开展了“情暖中秋”慈善晚会,正在筹备新年答谢慈善晚会,思考筹建“重庆市慈善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我会也进行了 “筹募方式、捐赠款物的接收情况、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审批程序、捐赠款物使用情况、回馈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方式、财务审计情况”等八方面公开的探索,并配之以实施细则、流程图,以落实公开的内容、责任部门、时限、方式,力促运作过程像 “玻璃口袋” 一样透明。

(三)坚持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相结合,这是做大做精慈善“蛋糕”最坚实的生产力

坚持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相结合,即传统做法必须要融入当代慈善元素,才能生产出又大又好的慈善“蛋糕”,惠泽群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做慈善的价值多元,人们做慈善的想法也是复杂的,我们不要去问别人做慈善的动机和想法。只要别人有爱心捐赠的意愿,我们就应该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学习和顺应市场规律来做慈善,不能一厢情愿想当然。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兼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成功所指出的那样,“不适应市场经济,不熟悉市场规则的慈善机构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国际慈善机构认为,慈善有两种模型,一种是没有任何有形式回报的单向转让型捐赠;另一种是能够收到具体有形东西的双向交换型捐赠。当前,以投资社会、扩大人类自我价值实现可能性和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为宗旨的新慈善事业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与精神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所以,我们思考问题不能限于自己。《易经》说,行之上者为之道,行之下者为之器。《老子》主张:虚无为源,实有为本。我们如果不在思维上进行一场革命,不在价值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只是简单满足于一对一、点对点的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要超越低层次,这就需要转换我们的思维方式,即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我们要创新慈善捐赠方式,方便人们选择。慈善需要有简单的捐赠方式,也需要有生态产业的方式。要坚持拯救性慈善和预防性慈善同举、传统与现代兼收、一次性捐赠与再生性捐赠并蓄。在捐赠渠道上,登门捐赠、邮政捐赠、面对面捐赠、信用卡刷卡捐赠、微博捐赠、手机短信捐赠等都可采用;在捐赠载体上,消费式慈善、娱乐式慈善、慈善生意等亦可尝试;在捐赠形式上,捐钱捐物、捐时间、捐智力、捐劳力、捐产业、捐产权等全可接纳。

我们要大力发展慈善经济,实现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慈善组织创办慈善经济实体,在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后再用部分收益扩大慈善再生产和社会救济。另一方面,慈善要不断开拓创新,适度超前创造适应不同捐赠者的个性产品,以优质的服务赢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导权。第三方面需要支持企业大胆尝试孵化慈善产品,通过产品的研发、生产促进慈善经济的发展。当然,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经济的路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走,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和改造。

我们要坚持“慈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爱心大动员基本运作方式。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要动员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策划活动项目方便老百姓有更多的时空对慈善进行选择和实践。要拓宽慈善渠道,创设慈善项目,让老百姓有机会参与慈善。普通的公民是慈善事业的主力军,要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人人都享受慈善服务。慈善是一个靠一个感动引起另一个感动的行为,是靠慈善工作者的激情点燃大众激情的事业,为此,要让每个人享受到做慈善的快乐。要通过宣传普通公民在慈善事业上的作为、表扬 “看似不起眼”的普通慈善事件来激发群众参与慈善的愿望与热情。

2011年4月至今,我们开展了共3天的解放思想和团队作战能力的学习和讨论,要求工作人员从“三讲”转到“三不唯”上来(即离开服务客户,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讲“程序”,机械、死板、缺少变通。离开慈善事业的发展讲“条件”,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就是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有好大一砣泥巴就做多大的壶。如此一来,无钱做事倒还气壮如牛。离开时空转换,离开实际效果讲“是非”,按常规办就是“是”,突破常规就是“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服务,“广结善缘”。讲程序而不唯程序,把执行程序与为客户服务结合起来。在慈善事业发展上讲条件而不唯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讲是非不唯是非,顺应形势,不逆潮流,关注民生,不谋私利为“是”,只知守旧,不图革新为非)。

兄弟省市在慈善募集上思路多,办法灵,效果好,对我们很有启发。为此,我们在移植兄弟省市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实际,开展了以 “发展基金慈善,培育大众慈善,主推项目慈善”的筹募方式探索,力图筹募效果最大化:

发展基金慈善是变革传统募集方式、建立募捐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根据捐赠者的各自情况和意愿,力推常规专项基金(低步入轨,一次到位)、协议基金(一次承诺,分期到位)、留本冠名基金(资金不出户,协商基金大小,协议年度增值比例,确定捐赠额度)的发展,以实现劝募的常态化与机制化。

主推项目慈善就是以项目争取专项捐赠,以专项捐赠落实救助的探索。我们以市委市府“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为指向,通过深入调研,将领导所关注的、捐赠者所乐意的、困难群众所需要的相统一,本着救到实处、救到急处、救到难处的原则,策划助医、助学、助老、助困等专项系统慈善项目。

培育大众慈善是以“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为价值取向,策划系列活动,让人人参与慈善。比如在市本级恢复“双日捐”,大型商店、宾馆设捐赠箱,为工薪阶层、社会大众提供表达爱心的平台。

(四)努力形成行业协作机制,这是做大做强慈善应该挖掘的潜力

目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作治理的缺失,慈善组织之间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以更加多元和开放的精神,进行合作共治的制度性探索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话树立共同目标,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网络,并围绕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和谐与幸福社会的美好愿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在合作治理网络中的独特优势,实现多中心的协同发展。

一是需要各慈善组织求同存异。天下慈善本一家,不要在姓“宗”(宗教慈善)还是姓“共”(共产党慈善)上费劲折腾,不要在姓中(中国慈善)还是姓“外”(外国慈善)上过多纠结,不要在姓“慈”(慈善)或姓“公”(公益)上太多徘徊,邓小平的“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在慈善上同样适用,只要本着一个“善”字,是在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不违法乱纪、不违背行规、不损人利己,都可直线或曲线成全。如果这样,就有可能冲破 “慈善屏障”,实现跨区域跨意识形态跨专业的合作,这是建立协作机制的前提。

二是需要有行业自律机制。在当前慈善组织众多,人们观念异动,很容易出现政府“管理失灵”状况。为避免慈善多却滥,避免像一个郭美美打倒一大片的“一荣非共荣,一损皆俱损”局面的出现,行业自律很有必要。目前,需要各级慈善组织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行规,发出慈善自律的共同音符,重拾社会认同。

三是需要组织间的联手联合联动。据《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有44万个,其中基金会2200个。全国已有3.1万个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又据《中国宗教报告2010》及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宗教活动场所超8万个,宗教团体超5500个,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教,全国信教人数超1亿(据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全国信教人数已达3亿之多)。广覆盖的慈善组织,庞大的爱国爱教团体和人士,如果通过信息分享,项目合作,整合优势资源,集中着力点,搭建“自助-受助-助人”的生态链,也能把慈善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从而减少贫困群众对慈善的持续依赖,避免“慈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杂音出现,那么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慈善中就能得到真正体现,这是建立协作机制的目的。

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慈善是一门大学问,需进一步提高对慈善意义的认识和进一步探索慈善实现的途径。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谁远谁近?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