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以战略转型支持结构调整
2012-04-29郭田勇贺雅兰
郭田勇 贺雅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我国银行业也应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大背景,全面实施战略转型,坚持差异化、集约化、综合化发展之路,服务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差异化经营——刺激内需增长,发展消费金融
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为此,我国银行业应立足刺激内需增长,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实现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实现差异化经营,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的消费金融产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单一、消费金融产品不规范、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消费潜力尚待挖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消费金融供给不足,远远落后于消费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引导消费金融的发展,在转变消费观念、加强信用体制建设、开展消费金融创新、拓展消费金融市场等方面着力突破,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
银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目前我国银行业体系并不完整,层次结构不健全,同质化竞争状况较为严重。应立足自身条件,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业务方面,通过创新突破传统业务同质化约束,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服务方面,通过差异化服务稳定客户、赢取市场。同时改善监管手段,完善监管理念,促进银行业有序竞争。以有效规避银行业同质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同时,银行业还应充分认识消费金融市场的广阔前景,积极开拓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消费金融服务,应当实现多角度创新。如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针对性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升级网上银行服务、开发私人银行业务等,在此基础上,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操作效率,集约化利用资源,向客户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配套专业化的运作、有效的成本控制、独立的系统与流程,商业银行可借此弥补空白领域,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优化信贷环境。
就目前而言,中小银行的战略转型变得更为迫切。它们应该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清晰定位、优化服务,创出品牌、做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信贷结构
目前,银行信贷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主要手段,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信贷结构。
在对各个产业调整的支持上,银行必须保证资源集中度以及使用效率,这就要求银行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走向集约化经营道路,在经营实践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注重各要素的优化配置。
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银行业的大力支持,银行业应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以信贷规模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边际调整,改变经济增长对粗放经营的路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信贷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间的互动有力地支持了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决定信贷结构,界定了银行信贷的投放分布;另一方面,信贷资金在不同产业间的布局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为此,我国银行业要逐步探索市场化的信贷管理模式,配合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调整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发挥信贷杠杆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业应加强经营要素的有效利用。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方面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资产质量,优化业务结构,以发展高效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为重点。同时,着眼于提高银行经营的服务质量,加快金融创新,拓建综合性、多功能的业务体系。
中小企业以其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贡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推出针对性创新产品,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也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扶持农村信用社增强服务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逐步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群众的贷款难问题。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金融政策的支持和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保障。银行业要提高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制定契合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策略,有效地缓解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资金和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应积极介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等风险较大行业的信贷投放。把推进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开发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
综合化经营——全面提升服务,创新经营模式
金融创新的深入、资本市场的崛起以及外资银行的介入为银行的发展带来重重压力,未来的银行业更是肩负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银行业要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的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开拓中间业务领域,审慎完善风险管理,推行综合化经营模式,更好地发挥其支柱地位。
对银行而言,探索混业经营模式,是应对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变化的良策。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效用降低成本,从多种渠道弥补经营范围的局限,促使银行服务手段多样化,确保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此,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综合化改革,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稳步过渡。在传统的银行业务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交叉领域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高业务竞争能力。在充分发挥综合化全能银行优势的同时,做好风险隔离和管控工作。在具有较高风险的自营交易、对冲基金、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谨慎介入,严格控制证券业务杠杆率、风险敞口及关联交易,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营。
长期以来,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银行业要实现顺利转型,首要在于收益结构的调整,由利息收入为主导转变为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并重,这就要求银行业进一步丰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作用,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勇于突破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审慎开展金融创新,提高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银行保险、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的占比,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种类,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创造出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必将引致监管制度创新的需求。首先要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三会一层”之间的有效制衡。稳步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构建业务条线清晰、职责分工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有利于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管理架构。其次要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对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针对不同业务风险实行差别化管理。最后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创新风险管理方法。有效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创新业务的潜在风险,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力抵御金融创新风险。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