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宏观调控之确定性分析

2012-04-29何佳艳

投资北京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调控政策

何佳艳

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阶段,稳进应当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投资者理解政策思路的着眼点,而不应简单地看作是2012政府换届之年的权宜之计

时至年关,回首波诡云谲的2011年,欧债危机波及整个世界,美国经济没有复苏的迹象,日本经济受到海啸的重创,全球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受这些因素影响深度调整。国内,宏观经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GDP在主动调控中放缓,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实体经济遭遇“用工荒”、“钱荒”、民间借贷风波、“跑路潮”等重重危机,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2012年,又是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到期的高峰年,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趋势明显。新兴国家经济放缓已成定局。中国出口形势堪忧,内需尚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宏观调控为之奋战了一年的通胀也没有完全消除,这些风险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作用幅度和作用方式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也给2012年政策调控的思路、力度和节奏带来较大的挑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2年经济政策定调“稳中求进”,政策目标“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表述与2011年相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没有变,但在实际中,相同的表述也可能意味着差别很大的政策实施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政策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强调“针对性、灵活性”。形势的变化,即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内外部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决策层态度谨慎预备相机而动,投资者如何探准政策思路?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哪些政策取向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稳进乃战略选择

有分析认为,2012年是政府换届之年,“稳”必然是中央的第一诉求,所以政策会力求平衡和兼顾,2012年的几大政策目标——增长、物价、结构、民生、改革、社会和谐,或都难有大幅度突出。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可能忽视了“稳”、“进”这一主基调的深刻内涵。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形势来看,稳进应当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中速期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需要在稳的状态下来消化,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则必须通过进来解决。“稳”与“进”是辩证的,稳是进的基础,进则能消化矛盾,成就长期稳定。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阶段,稳进应当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投资者理解政策思路的着眼点,而不应简单地看作是2012政府换届之年的权宜之计。

中国经济已保持了30年高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时间,几乎连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体业已跻身全球第二。但依赖高消耗、低廉劳动力和巨额资金投放支持下的高增长,其暗藏的风险,也已为决策层所重视。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8.5%,但粗钢消耗占43%,煤炭消耗占45%,水泥消耗占52%。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我国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式增长的现实。这种增长方式,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带来严重挑战。

事实上,投资和出口两架马车已不堪重负。数据显示,在2003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年均扩张18%,支撑了名义GDP(包含通胀因素的GDP价格)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在其后两年中,社会融资总量以年均33%的速度扩张,GDP增速却下降到了12%。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用33%的货币增长,仅仅支撑了12%的GDP成长。投资的边际效益迅速下滑,表明我们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成本上升,外需疲软,以低成本为特征的出口拉动模式亦难以为继。转方式已是势在必行。

客观而言,如果沿袭老路,依靠巨额资金投放和房地产拉动,当前中国要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并非不可能,但这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消耗转型空间,使中国错失“重大战略机遇期”。作为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和总结,调整虚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共同选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第一次将发展实体经济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实业空心化,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因此“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表述,在发展实业的语境之下,可视为一种呼应。而纵观全球,做强实业的制高点,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因此,2012年,宏观政策对新兴产业、房地产市场的有扶有控,当属确定性因素。

房地产:变“控”为“调”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调控部门已在不同场合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这一基调: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从2005年至今,房地产已经历多轮调控,只有这一轮,真正让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开始发生转变,从看空,到猜测,到观望,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坚持下去却需要顶住土地财政收缩,地方债务增加,外围经济恶化,经济下滑风险等巨大压力。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不动摇”的表述表明,令房价合理回归不仅攸关民生大计,而且事关转方式大局,决策层不可能轻易冒再次“让房价飞”的风险,但在调控的技术手段上,则大有文章可做。

如何评价目前的调控效果?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2011年前11个月,房地产销售量近9亿平方米,同比增加将近9%,新开工面积依然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房地产市场不算低迷。但从环比看,房地产投资已连续四个月环比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连续几个月下滑,行业下行的态势非常明显。央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虽然调控效果已显,但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内的专家均认为,持续两年的有史以来最严的房地产调控,“上半场”的主旋律是“控”不是“调”,甚至全无“调”惟有“控”,以行政命令替代经济手段,虽“不得已而为之”,形式上却“简单粗暴”,后遗症不少。限价、限购、限贷,限就一个字,“一控就死,一放会乱”的苗头仍清晰可见。社科院刚刚发布的住房绿皮书指出,由于目前一线城市房价的试探性下滑是因为调控政策引起,所以,这种下滑的基础并不稳固,目前房地产的回稳和下调不是市场机制产生的,限贷和限购政策,限价和问责等行政高压手段一旦撤出,加上货币政策的逐渐放松,资产价格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引发不正常的热钱流出。

变“控”为“调”,成为不少观察家和政府智囊团对调控“下半场”主旋律的基本判断。2011年全国共46个城市实施限购政策,其中厦门、青岛、济南、长春、贵阳、石家庄、金华提出限购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另外合肥、南宁、徐州的日期为2012年上半年的某个时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在有明确的替代性政策制定之前,从中央政府的层面,不会赋予现有的限购政策以“松绑”的空间,因为一旦“松绑”就可能引发房价反弹。而这个“明确的替代政策”,来自政府背景的声音均指向房产税、物业税、交易税等税制改革。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2011年1月,上海、重庆同时启动房产税试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表示,2011年底将会对重庆、上海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届时会出台下一步扩大试点的方案。他还透露,未来房产税进一步推开的大方向已经明确。有观察家表示,2012年房产税扩容的额外好处是,可以给相关城市退出限购一个台阶下:以房产税顶替限购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不能仅以房价涨落作为指向,而应将重点放在空房、闲房和大房。要加大在保有环节的成本,开征物业税,使住房能真正回归到居住者手中。除了调控房价,还要从消费观念、相关法律、舆论引导、产品提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使房地产市场真正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夏斌强调,政策调整一定要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坚决打击投机炒房的方向不变。怎么调?他建议用交易税来逐步顶替、替换限购政策。

对2012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为乐观的解读是,中央提出“不动摇”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表示了同样关注。政府的调控目标不是要把行业内的企业都搞垮,“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可以被理解为让房价适度下降的同时也要防止房价大跌,而“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以及“继续加大投入保障房”则给整个行业以更大想象空间,这表明中央是在促“降价”,而不是在促“降量”。在这种指导精神下,普通商品房用地的供给可能会增加,地价和政策可能会更优惠,这就给开发企业指明了一个方向。如果房企能够调整产品结构,以针对刚性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开发为主,顺势而为,未来仍大有可为。

新兴产业:从“发展”到

“培育发展”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强实业”的大语境下,产业结构优化部分的内容理所当然会成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这次也不例外,会议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严格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要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观察家们敏感地指出,与2011年相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权重明显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指出,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次序还被排到提升传统制造业、以及加大服务业规模的后边。“如此排序直观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剧锦文说,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在这些领域,发达国家的控制地位尚未形成,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新兴国家有实现赶超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重视新兴产业。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将达到34%左右,将远高于一般性的行业增长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剧锦文说,这与2010年的“扎实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潮正在全国蔓延,各级地方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热情。2010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之所以强调“扎实发展”,主要是针对一些地方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出现的“大干快上”倾向。经过了2011年的发展,目前,尽管各个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但产业发展和技术深化速度都在不断加快。部分领域的部分技术已经领先于发展中国家,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在现有的基础上,目前有必要对部分领域、部分企业进行“培育发展”,即相关部门在2012年将对新兴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从而“推动重大技术突破”。

实际上,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财政部将于2012年下调73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在下调进口关税的商品中,着重添加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成为本次关税调整的一大亮点。实施较低的进口关税将会有力推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引进、利用,对于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七大新兴产业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节能环保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之外,更加强调“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分析人士对此指出,这一政策基调的提出有助于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及早走出靠政策主导的老路,诸如合同能源管理、大气污染物、污水排放交易等市场规则的引入将为产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将这一政策信号与2011年的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看,更能凸显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透露,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6%,与全年下降3.5%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2011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因此,2011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存在难以完成的风险。这已不是政策层面第一次发出全年节能减排目标难完成的预警。而令人尴尬的是,2011年节能减排领域政策的出台密集度前所未有。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协会专家孙小亮表示,在这个领域,政策空间已越来越狭窄,过去单纯强调政策主导,而忽视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致使节能减排缺乏内生动力,建立市场机制,是挖掘内生动力最佳途径之一。过去各地政府为冲刺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的非正常之举是拉闸限电,要改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做法,一方面应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另一方面应该逐步挖掘节能减排的市场效益,让企业和政府等参与主体看到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

市场调节空间的打开,或将进一步促使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市场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调控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如何调控困意
政策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