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 经书中有没有你们的未来
2012-04-29田璐
田璐
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西方所说“橄榄球”结构的社会。认为一个社会只要拥有大量中产和白领,便会带来无限生机。中产如果只是经济和专业知识的属性,而缺少道德文化上的属性,这个“橄榄球”势必没有韧性,脆弱不堪。
——国学大师冯学成
2011年3月12日,广州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青砖古祠堂和私塾旧址的小村落,这天热闹非凡。村民、市民、广州的、新塘的、凤凰城的,几百人聚集而来,只为观摩一个现代书院——南华书院的启学大礼。
修葺一新的小院,耗费40多万改造的三层楼村小,整体布局一派古风。院中央,竖立着一座高约两米的孔子铜像。铜像前铺着一条长长的红地毯,两侧坐满客人,大多数人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附手、高揖、拜、兴……”古礼伊始,一片肃静。两小时后,车马喧闹出村,村民四散回家,书院内只留下了5位老师和5个孩子。这就是最初的南华书院,一对一的教学,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三层小楼中。
一切,都由一个念头开始,由一个承诺启动。承担和延续,只为这两千年灿烂文化不为物欲所湮灭。
孩子:5个、60个与20个
2010年秋,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来自长春的公明让大女儿背诵了半部《论语》,举座皆惊。他们吃惊的,不止是10岁的孩子能够背《论语》,更讶然于小姑娘身上的静气与娴雅,那种得体的举止,恰到好处的言语对答,绝不是现代浮躁的社会中,老人娇惯、父母溺爱、体制内生产线般的教育制度能培养得出的。
夜深了,孩子在一旁打瞌睡,几个大人却情绪高亢。公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两个孩子在凤凰城一家私塾读经的体会,读经虽然很好,但是限制在小区别墅内狭小空间的读经教育,也给孩子的心性带来限制。几个人开始摩拳擦掌,要为自己的孩子办一所真正的书院,一定要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乡村,还孩子们自然成长的环境,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经朋友推荐,几人来到广州新塘镇瓜岭村——漂亮的古村落,废弃的村小,不正是拿来做书院最好的地方么?
一个月后,公明夫妇成了第一个推动者。随后,随安堂医馆馆长闻勇两兄弟加入进来,会计事务所的林霭含加入进来,已经投资赞助了多个私塾学堂的蔡晓明加入进来。广州群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南华书院改造工程正式动工。
股东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陌生的村落,2011年3月开始,5位老师、5个孩子,就此生根。媒体和家长纷至沓来,偌大的院落,整洁的校园,氤氲的古风,一对一的教学,每一个场景都让人吃惊。“你们能坚持多久?如果一直没有生源你们怎么办?怎么和体制内教育接轨?”这大概是来询问的家长和记者最关心的问题。
坚持多久?一直到把孩子培养成大人君子。
没有生源?我们就培养自己和朋友的孩子。
体制内接轨?我们压根就没想过要回去。
公明说:“北大、清华、人大,每年都将中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集合在一起,这么多年过去了,却没有出过多少让国人骄傲的人才。我还敢把孩子往里面塞吗?美国、澳洲、新西兰,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国,又有几个成才的呢?咬紧牙根,能把这5个孩子培养出来就不错了。”
大家没想到的是,书院没有做任何的推广和宣传,5月里,却有两个孩子主动跑来书院就读了。他们的家长一个是房产公司老板,一个是皮具公司的厂长,都是从网上看到媒体的报道,只来参观了一次,便放心地把孩子留下了。
股东们再次斥资50万,在教学区对面修建了食堂和住宿楼。
看的人多了,想进一步体验的家长也多了。老师们顺水推舟,策划了第一届“感恩·启智”夏令营。呼啦啦来了60个孩子,临时来了四五个义工。这些孩子大多是调皮捣蛋的角色,老师们喊破了喉咙,费尽了心力,终于让孩子们一个不拉地进入了读经轨道。早晨行礼、做易筋经,从一开始的东倒西歪,到结营前的规范整齐,不得不让人惊异于经典读诵的力量。书法课、读经课、古琴课,有条不紊地进行之后,孩子们都完成了30天内读完100遍《论语》的任务。
最大的惊喜来自家长。一个月的时间,当他们在家中惴惴不安,猜度孩子哭了几次鼻子,或者与伙伴争吵了几次,老师会不会感到厌烦时,孩子们却平安和睦地相处着,以往那些不良的习性,正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反复熏染中慢慢消散。
远远地见到孩子,父母们以为他们还会像往常一样飞奔过来撒娇诉苦,孩子们却在远处给父母行礼,主动嘘寒问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对父母拎着玩具和美食,准备好好犒赏一下孩子,孩子却认真地给父母讲起故事来: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最穷的一位,他住在贫民区,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却始终不忘自己求道的志向。饿了就喝一瓢凉水,累了就曲肘而睡。“所以,我今后再也不要那么多玩具和食物了,因为爸爸妈妈工作都很辛苦,我们大家都要学会惜福。”孩子说。
还有一个孩子,以前一直认为父母不认可他,嫌弃他,所以一直很自卑,几乎不和父母说话,家中弥漫着冷战的气氛。这一次却冰释前嫌,主动拥抱了父母,还关切地问起父母的工作和其他家人的近况。
所以,和开营时不同的是,这一次,流泪的是家长了。短短一月,那些以往身上带着刁蛮、任性、自私、猜忌、小气的性格和习惯的孩子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心性之学,历来是中华传统大人君子的高贵之学,也是每一个孩子走入社会经世致用的根本。其作用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9月第二学期伊始,一下来了10个新生。书院的办公室里,每天仍然有不少被体制内教育折磨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找上门来,倾诉、交流、感受、尝试、犹豫、决断。孩子和家长共同经受着考验。到最后,终于留下现有的20个孩子,家长的坚定与支持,决定了他们以后所走的道路绝对与众不同。
老师:吉林、广东与海南
★公明
作为股东兼老师,来自吉林的公明是最早接触到广州少儿读经教育的。
2009年,公明的大女儿,10岁的张航在广州市区一所价格不菲的小学读到了四年级,突然间就爆发出很多问题。随着即将升入初中,老师开始加码,作业增多,难度加大。但是难度针对的只是数学和英语,孩子的语文知识却让公明哭笑不得。孩子读到四年级,写出来的字还像幼儿园时的水平,作文也千篇一律是《我的爸爸》《校园一角》《我的梦想》之类大而空洞的话语,苍白无力,没有一点真情实感。语文课本已经是大白话,老师却再三要求解释、分析,而数学题却难得吓死人,让本来以数学自豪的公明都无从下手。一来二去,除了指责孩子学习不认真,自己脸面也过不去,原本融洽的母女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另一边,因为不能达到老师的教学任务,孩子屡次被警告训斥,被骂为“很笨,蠢猪”之类的字眼后,也变得厌学和精神紧张。
公明始终不明白,就基因来说,自己和丈夫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丈夫更是全球500强的外企高管,孩子也不笨,怎么才到四年级,就落得如此“凄凄惨惨戚戚”的下场?
更惨的是英语。这之前,因为丈夫在南非工作,公明
带着大女儿也曾在南非待过将近一年。耳濡目染之下,张航很早就接触到了纯正的英语。回国之后,一家三口先是在上海定居,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听不懂老师所讲的英语。后来,随着丈夫工作变动,一家三口来到广州定居,茫然的孩子发现,这里英语老师的口语,与上海的又大相径庭。尽管爸爸每日都在英语环境中工作,回家的工作电话也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女儿却一点不具备这个能力,无论口语还是理解能力,她的英文程度甚至还不如低年级的小朋友。
一年5万元的学费,换来的却是老师的不满和贬损,以及女儿的委屈和不安,这也太不划算了啊!但是不在体制内小学就读,不纳入国家规定的教育范畴,女儿今后的出路何在?
进退两难之间,公明去听了几次讲座,初步了解了读经教育。不久,她得悉自己所住的碧桂园凤凰城小区中有一所私塾开馆,兴致勃勃带着孩子去了。这所私塾是寄宿制,每天就是教孩子读四书五经,没有家庭作业,也没有升学压力。疲惫不堪的公明迅速做出决定,让女儿去读经。半月后,张航的紧张情绪慢慢缓解,小女儿也满了三岁,公明再次做出决定,将两个女儿都送去读经。小女儿只读经一学期,便能自己看童话书。两年后,更是完成了对3000多个生字的认识,超过了小学六年级要求达到的2700个生字量。
★陈远威
书院成立伊始,股东和家属们几乎是又当老师,又当爹妈,还要管吃管喝。孩子增多后,网站也建立起来,逐渐有些对国学感兴趣的80后、90后加入进来。来来去去,大浪淘沙,固定下来的也是当初那几个,那种坚定和韧性,不是家人、朋友、同学的见解不同就可以动摇的。
1987年出生的陈远威,老家在广东河源乡下,父母做小生意,家中三个孩子,他是老大。好不容易广州大学毕业,学的又是父母认为最能出人头地的网络编程,他偏偏在实习阶段发现了南华书院的网站,顿时心生向往。
陈远威到南华书院时,正值夏令营闭营,他一下爱上了这个地方。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大发雷霆,直斥他“不孝”,放着好好的网络公司不干,竟然去穷乡僻壤搞什么“落后的传统文化”。当然,搞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工作一看就是挣不了大钱的。老爷子下了死命令,要儿子一年存下一万元贴补家用,不然就要扫地出门。这对有女友,又在广州租房的陈远威来说,无疑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陈远威咬牙在书院留了下来。他省吃俭用,每月只花销200元左右,存钱补贴家里。如今,他正在着手设计书院的新网站,还主动担当了蒙学班的体育老师。
★林霭含
接触读经教育之前,来自海南的林霭含属于很典型的女强人。和丈夫离婚后,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在广州生活。住别墅、吃海鲜、忙应酬、享游乐,却几乎没时间照顾女儿。弱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时常受欺负,变得孤僻、不快乐,也不能很好地母女沟通。终于意识到自己因为事业忽略了孩子后,小小的女儿却变得倔强无比,时常在妈妈说话时走神,或者强硬以对,搞得林霭含伤心不已。女儿6岁进入读经私塾后,自律性和宽容性慢慢改善了不少。朋友说起办书院,她立即加入进来,成为主管生活的老师。生活自然就离不开健康、保健、饮食、住宿。老师少、问题多,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半年下来,消瘦了8斤,却对中医养生有了基本掌握,成为营养配餐的半个专家。现在书院里的孩子们感冒发烧都不用打针吃药,艾叶水泡脚、姜糖水多喝,基本就解决了在医院里动辄花费上千元的感冒诊疗费。
家长:否决、犹疑与坚定
★美雅
美雅的儿子从8岁开始参加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军事的、英语的、硬笔书法的、野外生存的,只要有,就让儿子参加。
美雅和老公在广州越秀区各自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儿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上小学第一天,美雅就被老师请去了,说是快7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大便以后要擦屁股,臭得一教室的学生纷纷投诉。美雅不由分说,当着老师就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哭着辩解:“以前大便,都是奶奶给擦屁股!”
“你还狡辩?难道幼儿园也奶奶擦?”
“我从不在幼儿园拉,没人给我擦屁股啊……”
美雅差点晕死,终于认识到孩子隔代抚养带来的后遗症。
病急乱投医的美雅开始参加各种家长学校。美式教育、贵族教育、起点线教育、心理辅导、家长减压瑜伽,折腾来折腾去,家庭关系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儿子见她就翻白眼,甚至吐唾沫,和老师顶嘴也成了家常便饭,搞得老师几度要求他退学。
2011年7月,美雅得知南华书院搞夏令营,立马将儿子送到瓜岭村来。什么是读经?什么是经典教育?自己是否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美雅来说都不是问题,她只希望有个地方能留下这个不听话的孩子,不至于三天两头拉她开家长会,也不用随时被告知退学。
抱着这种心态,自然不能得悉经典有甚好处。夏令营结营时,美雅觉得儿子唯一的变化,就是不顶嘴、有礼貌了。至于学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她根本没有去管。不到半月,儿子又恢复了原本顽劣的性格。美雅开始四处告诉亲友:读经没啥用,唯一的好处是书院老师很好,能容得下他。
★张大伟
周三下午,南华书院体育课,张大伟总是不辞辛劳地从广州市区坐车来到瓜岭村,来回三小时行程,只为给孩子们上堂篮球课。
张大伟祖籍东北,入伍到南京军区,一待就是十几年。因为身材高大,他成为八一篮球队的队员,退役后分到广州某税务所工作。因为老婆也是八一女篮队员,两口子身高都接近1米9,儿子敬一生下来就优势充足,如今不到8岁,已经1.53米。敬一在军区幼儿园时,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尤其是幼儿园老师,每个见到他都愿意逗逗抱抱。
可是,就在去年升入小学后,敬一的待遇却一落千丈。
孩子就读的重点小学就在张大伟住宿楼的背后,闲暇时,张大伟总能看到孩子们课外活动的情况:升旗、晨操、游戏、体育课。不久他就发现,老师老是命令敬一劳动,体育课的测试也格外严格,搞得孩子很快就丧失了运动兴趣,回家就闷闷不乐,除了看电视玩游戏,几乎不和爸爸交流。
两年前,因为夫妻关系不和,张大伟和妻子离婚了。一个高大粗放的男人,突然要承担起细腻母性的角色,他一时转换不过来,老是和儿子发生矛盾。学期结束,敬一的数学虽然考了96.5分,却是全班倒数第五名。更让张大伟郁闷的是,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自己的宝贝儿子说:“你白吃这么多饭,白长这么大个,蠢得跟猪一样!”这种羞辱,张大伟无法承受。
张大伟开始四处为儿子寻找不一样的教育途径。他考察了广州市区几乎所有的读经私塾,终于在一个熟识的中医介绍下来到了南华书院。儿子试读一月后,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老师也一再赞赏。尽管父子俩心里都明白,比起已经读经一两年的同龄人来说,儿子确实显得笨拙和不足。但老师不断强调,孩子只能和自己的过去纵向比较,不需要和起点不一的孩子横向比较。张大伟有了信心,敬一也爱上了读经学习。事实上,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
但是,张大伟还是有些疑虑。毕竟书院目前只收3~13岁的孩子,孩子以后学什么,出路在哪里?如果不和体制内学校接轨,是否就接受不到大学这类的高等教育?没有国家认可的文凭,孩子今后又如何工作?他决定暂时给孩子休学一年,也希望借这一年,厘清自己的思路,为孩子的未来做个决断。
★伟英
相比于敬一爸爸,心茗的妈妈伟英算是家长群里最坚定的那类。伟英在广发基金做人力资源经理,见多识广的她两年前将女儿送入私塾后,豁然开朗,认定孩子必须要走读经教育这条路。女儿10岁才接触经典,不过两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何愁以后不成才?又何必杞人忧天,担心不被社会接受呢?所以,伟英不仅支持女儿长期读经,还支持老公大办私塾讲堂,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经典教育。
如今夫妇俩每次带女儿出门游历,不管是拜访高僧大德,还是去书法家汉学家那里做客,人人都对这个有静气的孩子赞扬不已。一个12岁的女孩,走到哪里都可以泡杯香茗,捧本书籍,安安静静坐在一边,从不贸然打断大人们的交谈。不管是在茶馆、游乐场,还是在课室、别人家中,她和人交流时总能显现出成人般的睿智与表达力。
“还有什么能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更能体现出读经教育的优势呢?”伟英说,“读经不是死读,也不是做复读机,更不是苦行僧般的身若槁木、心如死灰。十年磨一剑,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更有作为,身心安定就不会轻易被物欲牵扯困扰,就能更加一门深入,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