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
2012-04-2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期
早上,闫老师给我发信息:给您带了一个礼物,放到了您的办公室。我想,我从来不倡导同事、特别是校长和老师之间“礼尚往来”,她怎么给我“送礼”?等到了办公室一看,原来不是闫老师“送礼”,而是我的学生、她的女儿高子晴“送礼”。
是一个硕大的、青色的宝葫芦,上面一张纸条:
尊敬的高峰校长:
您好!感谢您送给我的一元钱,我用它买了几颗种子,可惜只结了一个葫芦,我想把它留作种子。偶然间我得到了两个大葫芦,打算送给您一个,作为这份礼物的回报。
希望您能够喜欢。
高子晴
2011.10.20
中午碰到闫老师,她告诉我:高子晴一直在纠结,因为用校长“六一”节发给她的一元钱买的宝葫芦种,仅仅结了一个果实,她自己非常喜欢;但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非常想把它送给校长。正在犹豫之际,亲戚送来了两个宝葫芦,总算解了围——既留住了自己的果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学期,高子晴转到了另一所学校读六年级,那一元钱可能这是我发给她的、或者她一生中得到的最后一份“六一”礼物了。虽然高子晴已不在本校读书,但她仍然惦记着这一元钱,惦记着发一元钱的校长,纠结着她仅存的宝葫芦。
现在,这个硕大的、青色的宝葫芦就放在我的窗台上,望着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一粒种子,让这粒种子不断长大!■
□栏目编辑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