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启示

2012-04-29赵旻黄展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大学

赵旻 黄展

日本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心理素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日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状况,总结出了对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日本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1.日本心理素质教育效仿美国的起步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55年)

第一,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1952年到1953年,日本相继在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大学各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学生福利保健指导研究集会,邀请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学家进行咨询指导的交流活动,提高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心理咨询室相继在很多大学建立。1953年,日本第一个学生咨询室在东京大学诞生。其后,京都大学、山口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大学,及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先后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这标志着日本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机构的正式建立。

2.心理咨询服务独立并稳步快速发展阶段(1956年至20世纪90年代)

第一,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日渐独立。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成立于1955年,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并开展心理咨询的研究、调查以及研修等活动。1960年,发行了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为名的机关杂志;1962年,召开了第一届大学生心理咨询研修会;1966年,在国立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长崎大学、岛根大学)设立健康管理中心;1968年,以“留级问题”为中心,在广岛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议;1973年,发行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新闻》;1980年,召开了第一次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会(现在是全国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会);1981年,在上智大学召开了大学生心理咨询30周年纪念大会。截至1988年,80%的大学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或保健管理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咨询与辅导活动。

第二,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广泛。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内容可以分为以下4类:学习发展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升学、择业、考研等;学生生活方面,包括海外活动安排、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心理问题方面,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人生、宗教等;精神健康方面,指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3.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一,日本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专职化加强。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局曾专门出台文件,提出咨询师要资格专业化、专职化,增加专职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的配备。心理咨询人员在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辅导与指导原理、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辅导关系、变态心理学以及鉴定、测验和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并重。90年代以后,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日本青少年心理产生了急剧变化,政府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日渐重视。日本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方法,即2000年日本部分学校开始设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另一种是以有问题的部分学生为对象的方法,即开始大规模地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第三,心理咨询和治疗采取学校、社区、家长和学生等共同参与影响的系统化模式。1995年日本学校临床心理士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的有效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的学校临床心理士也开始关注起社区心理学模式:拓展心理临床专业性,确立新的学科意识;把需要援助的人置于社区的有效社会资源中;将个人的心理精神保健纳入集团、组织和社区整体的精神保健之中;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的预防,而不仅是心理治疗;对来访者的援助责任不仅是临床心理士的,同时也是社区成员的。

第四,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立。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求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

日本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1.日本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阶段与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时间上一致

日本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阶段与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兴时期(1946年~1955年),在美国的大力帮助下,经济开展逐步恢复;第二阶段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年~1973年),20年间其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左右;第三阶段为低速增长时期(1973年~1990年),日本经济的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第四阶段长期经济停滞阶段(1991年至今),GDP出现负增长,股市降幅明显,日元汇率波动不定,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居民收入和生活支出呈绝对下降趋势。

日本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也分3个阶段:学习美国、独立稳步发展和快速专业化发展阶段。在起步阶段主要是效仿学习美国;在1955年~1990年的35年间经济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素质教育发展主要是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的搭建,如专业咨询机构的建立、专业人员的组建、工作内容的确定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除了发展性、成长性问题需要解决外,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学生增多,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增加,对心理素质教育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提高,专业化的服务进程加快。

2.日本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发展与其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有关

上世纪以来,日本更为明确地推行“与强者结盟”的外交战略。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和亚洲研究教授肯尼斯·派尔所言:“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我利益跟谁结盟:1902年~1922年追随英国,1936年~1945年追随德国,1952年起则紧跟美国。”因此,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其心理咨询的理论、理念及其具体措施自然成为日本效仿学习的对象。

3.日本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心理极端问题的出现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文化特性、人口结构等息息相关

从日本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5,人口众多,素有“地震之国”“火山之国”的别称,日本还是一个经常受台风和海啸影响的国家。这种相对说来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使日本民族形成了一种危机意识,从而造成了日本人对危机的过分敏感。从日本的文化基础来看,日本文化发源于封建的中国,到了19世纪中期,受荷兰、美国等西方强国殖民体系的影响,西方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与天皇治下的家族统治相互碰撞,使日本在20世纪初确立为亚洲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日本民众的心理由极度荣耀回落到了极度沮丧。从人口结构来看,日本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人口结构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断层社会,即人口数量结构出现了两高现象: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比例高,老龄化比例高。随着日本青少年抑郁症的比例增高,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4.日本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增多现象与日本的入名校难和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相关

在日本,就业的机会和工作条件、待遇等极大地取决于一个人所就读学校的名气。著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公司的机会比从较低排行高校毕业的学生机会更大,大公司在雇佣毕业生时,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知名度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因此,选择名校才能被相对比较受尊敬的大公司所雇佣。日本政府对大学入学的激烈竞争状况也极为关注,曾做过多年的改革,却没有成功。

5.日本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出现与高等教育的两次扩张中出现的人文教育的缺失、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陈旧有关

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首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新的公立和私立大学纷纷创建,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第一次迅速扩张时期,18岁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60年的18.3%快速增加到1976年的38.6% ,大量增招理工科学生,至1970 年理工科新生占全体新生人数的41.9%。然而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了国民人文素质的普遍下降;20 世纪90 年代,日本高等教育扩张的第二阶段开始。这次高等教育扩张引来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抱怨,如教育内容过分陈旧,许多学生更愿意上实用性课程,因此,大学生学习问题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日本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等密切相关

从日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着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机构的隶属关系和合作模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初期变革必然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冲击,产生新的心理问题;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根基要求心理素质教育具有本土化的特征;一个国家人口状况、人口政策(比如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等也会直接带给大学生群体性的社会心理问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结果,高校自身心理素质教育和影响的效果是有一定限度的。

2.我国心理素质教育发展阶段正处于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阶段基本达到日本第二阶段末的水平,与日本相差20年左右的时间,但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高等教育等发展状况,尤其是1998年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当于日本的第三阶段,我国现有的专业人员的配备和专业化水平远远跟不上大学生心理发展和需求,出现断层。因此,我国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手段加快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建设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发挥我们现有的党团组织、班集体、辅导员队伍的力量,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3.心理素质教育由学校心理咨询向学校、家庭、社区等力量整合的趋势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经济发展停滞时期。1995年以后,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的实效性问题日渐突出,很多由于经济、政治、教育原因产生的外部压力,致使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张力减少,很多心理问题没有被解决的空间,因此仅仅依靠学校心理咨询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此时,日本的心理咨询理论转向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群体等力量整合的系统化模式,强调家庭的参与、社区的协助、同辈的支持,整合多方力量,加强心理服务的实效。在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家庭在教养过程中的“高投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待”,学生自身茫然的“高预期”,学生不能达成父母愿望后的“高自卑”,造成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加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

4.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本土化的理论探索急需加强

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一直效仿强国,忽略了结合心理素质教育的受体——本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出现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再专业化的队伍、再舒适的咨询环境、再多的硬件设备,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只能是“无根”的培植,没有实效。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加快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步伐: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的队伍也在壮大,各种国内外的培训纷至沓来,必修课程也在推广。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对本土学生心理特点和问题成因的分析及其民族心理咨询理论的探索。否则,不仅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