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善的学生生活

2012-04-29严从根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美善生活学生

严从根

摘要:我们不能把学生生活仅仅理解为学生的日常交往,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之为学生生活。这种理解可以使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可以使教育的各种目的和理想统合起来。当然,美善的学生生活还应被理解为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是一种教育的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活。

关键词:美善;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20-04

生活是指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接受学校教育和日常交往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能把学生生活狭义地理解为日常交往,对学生生活需要采取广义的理解。如果采用广义的理解,把学生生活理解为学生的一切活动,那么不仅学生日常交往可称之为学生生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可称之为学生生活,不仅学生校外活动可称之为学生生活,校内活动也可以称之为学生生活。这种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儿童随便地、平常地获得的经验能带到学校去并加以利用,而儿童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又带回去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彼此隔离的各个部分的混合物”,“这样一来,学科之间的彼此隔离和学制的各部分之间的彼此隔离就消失了”。[1]“此外,如果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和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那么它的各种目的和理想——文化修养、训练、知识、实用——就不再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就不再需要为其中的一个目标挑选一门学科,为另外一个目标挑选另一门学科。儿童在社交能力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生长,他与生活的更广阔更有生气的联合变成了统一的目的;训练、文化修养和知识构成这种生长的各个方面。”[2]因此,美善的学生生活不能采用狭义的理解,而必须采用广义的理解。

如果采用广义的理解,也完全可以说,学生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及其内容都涵容于生活之中。在此意义上,也恰如陶行知所说,教育实际上就是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3],教育变迁实际上并不是从一种教育转向另一种教育,而是从一种生活转向另一种生活,要改变一种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一种生活。因此,为了求得一种美善的教育我们需要明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善的学生生活。

一、美善的学生生活是一种“现实的生活”

作为个人,学生无法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而生活在抽象的世界中或未来想象的世界中,学生是现实关系中的人,美善的学生生活自然是一种现实的生活。

这种现实生活不是一种抽象生活。生活的基本含义是“人或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4]。只有致力于满足主体的现实生命需要,主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活总是与主体的现实需要相关的。现实性是生活的基本特性。生活是基于主体的现实需要之上的,并为了主体的现实需要。人不可能在生活之外的抽象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以任何抽象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否则将会带来如下危害:无视个人生活的复杂性,用思维和想象计划出来的生活限制个人鲜活生命的发展,个人基于现实的价值理想会遭到忽视、甚至被压制。

这种现实生活不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的生活。只要活着,人都有需要。这种需要满足了还有那种需要,低级需要满足了还有高级需要。完全可以说,不断满足、提升或调适自己的需要是生活的全部内容。需要永远无法满足,生活永远不会终结。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它不存在固定的河床和流向,在不同阶段,它需要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儿童拥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生长需要,“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5],“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6]。因此,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生活,“教育必然地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成为儿童当下生活的内容”,“所以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应该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生活的内涵,儿童只可能沿着他们当下的儿童生活之路,逐渐走向未来生活”[7]。“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会把属于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式来全盘规划儿童的教育,它会忽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会扼杀学生的自由,这种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这种教育“不但使大脑服从于外部的规章和计划,也否定了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8]。当然,不可否定学生生活具有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的功能,但是无可否认,学生生活的价值并不主要取决于能为未来成人生活做什么准备。其实,由于“凡是个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计划之内”,所以,教育能为学生成人生活做最好准备的方式,都不在于计划,而在于“给予一定条件,使人的自发性比在其他条件下更容易发挥出来”[9]。

这种现实生活是充满偶然性的生活。在现实需要满足中,人会与万事万物打交道,由此,人与万事万物有了关系,关系中生存成为个人生命的一个基本规定性。关系总是错综复杂的,它使人生活充盈的同时,也使生活充满了不同的遭遇和偶然,诸如兴奋、快乐、痛苦、伤悲、希望、堕落、孤独、寂寞等。这些遭遇和偶然性事件既有个人所欲的,也有个人所不欲的,但是它们都是生活中的常客。只为所欲的遭遇而欣喜,逃避所不欲的遭遇,只会使自己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弱,这种做法无助个人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也无助个人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存在主义教育特别强调只有在面对“死亡”、“挫折”中才能明晰生命的本真目的)。个人只有坦然面对这些偶然性的遭遇,才能反思和领悟自己的生活,确认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境界。因此,片面强调“成功教育”和“快乐教学”都是不太妥当的做法。

二、美善的学生生活是一种“教育的生活”

学生虽然是人,但毕竟不同于一般常人,他们是以学习和成长为主要任务的人,因此,美善的学生生活不应只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应该是不断寻求完善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亦称之为“教育的生活”。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促使人完善的理想生活。现实生活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它是错综复杂的,它有合理、健康的一面,也有低下、丑陋的一面。它一方面能够给人以“在家”的朴实感、温馨感,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带来非批判性和惰性。现实生活的两面性决定了现实生活既需要受到关注,也需要超越。旨在使人完善的“教育的生活”自然不能只是纯粹的现实生活,必须是基于现实之上,使人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从而在现实中获得自由和解放。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可能生活。学生的教育生活虽然是一种促使人完善的理想生活,但是这种理想生活不应该成为乌托邦生活。乌托邦生活是一种过于高标的理想生活,它不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某种乌托邦的想象出发构想出来的。在乌托邦生活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会受到尊重,学生的自由自觉的主体精神和独特性追求也不会受到重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会被扼杀。教育生活应该是一种“可能生活”。可能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它是力图引领人追求美善的理想生活,但是,可能生活不是过于理想的无法实现的生活,它是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不是脱离现实生活构想出来的生活,是每个人所意愿去过的美善生活,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好生活[10]。在可能生活中,学生的实际需求会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学生更高级的需要会被激发,由此,学生逐渐从不完善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超越。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自足的生活。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可能生活。可能生活是一种引领人追求完美但基于现实的生活,这种生活会使人摆脱现实苦恼,冲破现实障碍,使人在现实中体验到超验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在这种生活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尊重,个性会得到张扬,知识会日趋丰富,能力会日趋增加,品格会日趋完善。因为不断完善和超越,学生会感受到这种生活所具有的当下价值——一种能带来自足享受的幸福体验。在这种生活中,学生会利用过去所得,但是不会沉溺过去,不会纠缠于过去的所得所失;学生也会关注未来,但是不会陷于对未来的设计中而不能自拔,不会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而牺牲现实的幸福。总之,这种生活虽然可以使教育实现诸多政治、经济功能,但是它是一种本身就自足的生活,它的价值主要在于自身。

三、美善的学生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活”

只有在整体的生活中,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美善的学生生活也是一种“完整的生活”。

学生的完整生活是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应该受到重视的生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国教育几乎沦落为“无人”的教育。教育并不是从人的存在及其完整性出发的,而是按照人性的方式,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的活动。“文革”中,国家强调道德的高标追求,德育备受推崇,其他各育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强调经济发展,智育受到无比重视,其他各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这两种做法虽然不一样,但本质上都一样——肢解学生的完整生活,只凸显学生生活的一方面。现今,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应该受到重视,不能有所偏废,并要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生活成为完整的生活。

学生的完整生活也是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得以融通的生活。“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在这一活动领域之外或之上矗立着非日常生活世界。……非日常领域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11]日常生活包括为使生命得以延续的生活资料的获取和消费的活动,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以及伴随在这些活动中的非创造性的、前逻辑的日常观念活动。非日常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等有组织的或大规模的社会活动,以及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人类精神活动。学生生活也包括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些与同学、老师的日常交往,非日常生活主要以学习科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活动的方式存在,这两种生活都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个体通过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教育活动达成社会化和个人化,而通过非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教育活动实现专门化和总体化。生活世界教育的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就像是一块金币,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铸有徽章的背面,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则是铸有面值的正面,正面在类的发展意义上赋予背面以价值,而背面则为正面之价值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12]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日常生活的教育,也要重视非日常生活的教育,并促使二者得以融通。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警惕“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说”。对于教育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隔离的现象和做法,我们自然要批判,但是我们不能走到只重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教育,忽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教育。

学生的完整生活还是公私领域界分的生活。私人生活领域是处理个人生存和偏好的领域,是个人对自我进行关怀和照看的领域。私人生活的存在是个体生存以及物种延续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个人私密、隐私权利的需要。私人生活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私人自主能力,还能够培养个人的独特性,是私人生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培养出独特自我。不过,“私人性的特点之一是,人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作为动物种类的一个标本(即作为种的人类)而存在于这个领域中。这正是古人对私人性表示极大蔑视的终极原因。”[13]公共生活领域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而表现的公共行动的领域。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是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使人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人。易言之,是公共生活而非私人生活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总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很重要,教育既要重视和保护学生的私人生活,也要致力于营造和保护学生的公共生活。如此,就有必要界分公私领域及其生活,反对学生公共生活私人化,也要反对学生私人生活公共化。公共生活私人化(如教师在教室里面随意抽烟、乱扔垃圾等)会使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丧失殆尽,学生的公共性精神无从培养;私人生活公共化(如教师公开宣读学生的日记等)则会使学生私人领域的自由被侵犯,个性被泯灭。

公私领域有界分,并不代表公私领域及其公私生活之间没有联系。一方面,私人生活为公共生活创造了基础和前提,因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与他人讨论公共话题的前提是个人能够生存,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讨论中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观念,而私人生活恰恰能使个人生存下去,能使个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有独特视角和观念。另一方面,公共生活是个人向他人展现私人自我和证实自我的公共舞台。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这种展现会促使个人追求私人德性上的卓越和优秀,从而使私人自我不断完善。同时,通过参与公共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对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力,促使公共权力制定出保护私人生活和私人自主不受侵犯的公共政策法规等。因此,盛行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教育是有问题的教育,不可盲目引进。自由主义强调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绝对分离。在私人生活中,教育者要保持价值中立,学生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教育者都不得干涉。在公共生活中,教育者可以依据法律、人们公认的公序良俗强制要求学生。自由主义的这种教育放弃了对个人私生活的价值引领,过于强调了个人的私人诉求,不强调国家和社会要求,不致力促使个体社会化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因此,自由主义教育会颠覆和瓦解维系共同体稳定的一元化的价值体系。如何既能使学生的公私生活界分,又能使二者保持联系呢?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详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66.66.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128.

[5][6]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

[7]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36.

[8]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

[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24.

[1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

[11]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02.

[12]项贤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13]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刘峰译.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57-107.

Colorful and Good Student Life

YAN Cong-ge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Abstract: Colorful and good student life can not only be understood as the students' daily communication, but all the students' activities can be called student life. This understanding can link school to community, and connect all the purposes with the ideals. Colorful and good student life should also be a kind of real life, a kind of education life, and a kind of complete life.

Key words: colorful and good; student; life

猜你喜欢

美善生活学生
苦瓜
赶不走的学生
李美善:生活有了泡菜更添滋味名人与饮食
湖北黄州:筑牢“强富美善”交通梦
漫生活?阅快乐
学生写话
生活感悟
学生写的话
无厘头生活
美善交响曲:刍议艺术与伦理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