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专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操作与实施
2012-04-29杨文芝
我校在组织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曾发现,住在同一宿舍的七个学生,居然全部报了医学院,这使老师很纳闷:难道他们真的是对医学志同道合?还是出于盲目、从众的心理呢?于是这位老师找到从我校毕业且正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了解“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有什么不同”,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外国孩子特别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中国孩子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这样的回答着实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受震撼和不解。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孩子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大学,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几乎都是一个“被安排”的过程。从上什么学,到学什么课程,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闲暇时间做什么,概无例外,从周一到周末,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我们的家长和学校都善于安排,我们的孩子也习惯被安排。然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又该怎样学习?或从根本上说,怎样生活?能否变“要我……”为“我要……”?我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这关系到学生现在能否快乐学习,将来能否快乐工作,一生能否快乐生活的大问题。于是我校在办学理念上锐意创新,从2001年开始逐步实施生涯教育。从点状尝试,到线状实验,再到面状推广;从概念界定、课程研发、活动整合到师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摸索,至今已经发展为专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涯教育体系。
一、生涯教育专业化
生涯教育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师资进行专门研究和实践,做到师资专业化、研究专业化。
师资专业化。开展生涯教育,首先需要专业化的师资保证。我校通过选择性外派学习和多元校本培训实现师资专业化。从2009年开始,我校选派勇于创新、热心生涯教育的老师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先后共有8人获得全球职业规划咨询资质(JCDF),其中包括德育副校长,成为我校生涯教育的骨干力量。我校的校本培训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开班讲授,而是通过“生涯教育项目组”、“生涯规划备课组”、“生涯教育教师成长小组”,定期开展研讨、学习,以完成专业团队打造。
生涯教育项目组作为课程研发、课题研究的平台,由校长亲自挂帅,德育副校长具体推动,集合学校学生处、教学处、办公室、教科室等中层行政干部和一批热心生涯教育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德育研究学会的退休顾问,进行生涯教育项目的论证、实施方案的研究、重大问题的研讨;生涯规划备课组承担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与推进的任务;生涯教育教师成长小组借助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平台,每周按规定时间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这三个团队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逐步形成实验中学生涯教育的专业团队。另外,通过班主任工作站平台,对年级组长、班主任进行逐级培训,形成专业协作群。通过起始年级研讨会机制,对初、高一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校本普训,形成整体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局面。
研究专业化。为了深入开展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4月1日学校成立了国内首家在中学设立的专门生涯教育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涯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宗旨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做真教育。”主要职能是开展生涯发展与教育专业化研究,推进学校生涯发展实践工作,包括学生的生涯教育和教师的生涯发展。中心由校长任主任,德育副校长任副主任,成员由专家团队5人,政策顾问团队5人,专职教师3人组成,其中1人是学校引进的生涯教育专业博士。学校还将成立学生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学业指导、健康指导、生涯指导。
为了保障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一系列专门组织,包括“德育研究会”、“班主任工作站”、“家长讲师团”、“生涯教育教材编委会”。学校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不同级别的家长委员会,借助“三结合”(本校教师、家长、资深社会人士)专家团队的力量,针对家长开展生涯教育讲座与活动。成立“家长讲师团”,面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如“叔叔阿姨大讲堂”、“家长进课堂”、“职业人物访谈”等。
二、生涯教育系统化
为让生涯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我校着力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系统化。在充分论证德育、生涯教育、心理教育三者关系基础上,系统建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上既有生涯教育大系统,又兼顾理想目标教育、责任教育、学法指导、心理指导、升学指导等子系统;形式上既有传统课程(核心课程)、又有实践活动(辅助课程)、自主管理(自修课程)、学科渗透(浸润课程)等,力求建构突出实践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在多年的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积累基础上,我校成立了高中生涯教育教材编委会,并责成“生涯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校内专业师资编辑出版了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中生涯教育系列读本,包括《生涯规划(高中)》、《生涯规划管理手册(高中)》(已正式出版)、《生涯规划活动指南(高中)》(编写中)等。在初一年级开始了《学习智慧》校本必修课程的实施,生涯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在高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类生涯教育课程。
核心课程。《生涯规划(高中)》课程内容包括 “点亮高中生活”、“唤醒自我潜能”、“链接外界环境”、“提升生涯智慧” 四个单元,作为校本必修课在高一年级开设。该课特色为“4+1+2模式”,即4节常态课、1节探究活动、2节拓展课(电影课堂、精品导读等)。通过系统教学,引导学生从人生发展角度思考当前的生活,设计自我的发展;在清楚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做出正确的、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生涯决策。
辅助课程。我校的生涯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认识学校篇”、“认识职业篇”、“成长规划篇”、“持久动力篇”,总计22个活动与生涯规划课相互补充、相互呼应,自成体系。如高一上“高中生活新篇章”、高二上“职业明星红地毯”、高三上“国内大学志愿选择”等。活动分布在高中三年的班团活动、寒暑假、“五一”或“十一”长假、课余时间等。活动分别由学生处、团委、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会、校团委、学生社长、学生小组长等组织。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及中学生活,了解大学及其专业设置,了解职业人和职业世界;指导学生修正目标,调整计划,科学决策;体悟生命意义,激发成长的主动性,保持成长的持久动力;强调实践、体验、感悟、反思、调整。
自主课程。我校于高一至高三年级使用自编的《生涯规划管理手册(高中)》。手册结合自我生涯梦想、学校培养目标、生涯规划课、生涯活动课,按照“规划高中—回顾高中—规划未来”线路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规划与记录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生涯发展历程,包括“我的规划”、“我的记录”、“我的资源”三个部分。手册实施者是学生本人、班主任、生涯老师和家长。
在我校,生涯教育课是一门安排得非常丰富的课程,自编的教材、手册既生动又切合学生的需要。刚刚踏进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马斯洛需要层次”,学习“多元智能论”,学习“霍兰德兴趣类型”,学习如何了解自我的兴趣所在,学习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及自我梳理价值观的方法,学习如何制定自己的高中目标,学习决策和选择……每上四节课就安排一次生涯探究活动、两次班级的生涯拓展活动。生涯规划课只上一个学年,而生涯实践活动却贯穿于学生在校的三年。
最让学生青睐的活动是职业见习。老师带学生们走进大唐集团,走进工商银行,走进IBM,走进中国气象局,走进网通,走进星巴克咖啡……通过参观、访谈、模拟工作岗位,让学生了解实际的职场,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外部世界。
在高一第一学期生涯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要利用学校的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完成对自己性格、兴趣(包括学科兴趣)、能力的测评,这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倾听。学生要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职业特点,了解家族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希望。学生还要利用寒假,选择并参加一次招聘会并写出心得。学生们在招聘会上所看到的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业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自我高中生涯的分析和预测,设定自我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完成生涯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要提升,然后用一种创造性的形式在生涯管理手册上表现出来,成为一个鲜活的自我教育过程。
可以说,我校生涯教育校本必修课程的实施,是学校德育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某一个阶段,而是学生的一生。我们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如何择业,而是如何准确判断外部环境和他们自身,如何正确地进行人生选择。
三、生涯教育整体化
生涯教育整体化有四方面的内涵。其一,学校生涯教育从活动整合、课程研发、专业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平台建设、机构建设、学科渗透等七方面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推进;其二,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志愿家长、志愿校友、专家顾问等从不同角度聚焦到学校生涯教育工作中来,形成一个整体推动,研究、实践、管理、协同发展的态势;其三,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生涯教育,形成生涯教育的整体推进;其四,专业课程、学科渗透、活动整合、个体辅导等全方位指导,从新生入学、文理分班、报考志愿等节点全程监控,体现生涯教育的时空整体化。
在积极促进生涯教育整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实现以下两方面的整合。
学生—教师—家长的整合。对于学生,学校看重“起点站”的动员(入学教育)、“中转站”的指导(文理、国际班的分转)、“终点站”的辅导(升学填报志愿)等关键节点上教师的关注和陪伴。对于教师,从专家教师到专业教师,再到普通教职员工,形成梯队。通过全员集中培训,案例分析研讨,教育故事分享,评优课、活动课展示,德育年会上的头脑风暴,教师成长计划活动,班主任工作站活动,项目组活动,专家访谈等多种活动形式和渠道,普及生涯教育理念,提升对生涯发展的认识,营造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学校重视家长在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起始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中期分析会到家长学校活动等,通过集会、个体辅导、团体沙龙等,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业状况、生涯发展、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为学生成长提供整体和谐、温暖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学校—社会的整合。生涯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教育,离不开社会支持。学校主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解和体验平台。“请进来”是指邀请各种职业、岗位的职业人物进校园、进课堂,受聘为“实验中学生涯教育校外指导员”,“专家讲堂”、“精英论坛”、“校友讲坛”、“家长课堂”请进大批职业人来校为学生讲述专业、职业的知识,与学生一起分享自身工作感受和生活乐趣。“走出去”是指到社会上去考察、体验、实习、游学等活动。如“我眼中的劳动者”、“职业见习”、“走进招聘会”、“小记者团”、“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学校利用北京市教委提供的社会大课堂,与校外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验中学职业见习基地”。
【杨文芝,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