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借阅方式的变迁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2012-04-29车凯龙
[摘 要]通过对多种类型图书借阅方式的描述,探讨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进而分析图书馆服务模式由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被动消极到主动积极、双向流动到自助交互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借阅方式;图书馆服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6041(2012)01-0082-03
1图书借阅类型
1.1 传统手工型:馆员—借书袋—读者—图书
在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之前,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流程中的关键词有:读者、目录柜、书卡、索书单、书袋卡、馆员、借阅记录卡。手工借阅的特征是对图书实行闭架式、仓储式管理;在规定时间内馆员为读者服务的人数有限,属于被动服务;图书的流通率和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文献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
1.2 自动化型:馆员—计算机—读者—图书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迈向自动化管理阶段。特别是CNMARC(中国机读目录系统)、OPAC(联机公共检索系统)、CSDL(联机合作编目系统)、ILAS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关键。[1]
图书馆进入自动化管理阶段后,图书借阅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书库从闭架到半开架再到全开架。第二阶段是从借阅合一到大流通。借阅合一是将收藏、外借、阅览、咨询、自习等几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全开架服务方式,打破了书库和阅览室的界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藏以致用”的现代服务理念。[2]大流通服务方式是在借阅合一的基础上,打破借阅合一中的分室管理,实现藏、借、阅、检、流、询等大一统的服务模式。
1.3 馆际互借型:合作共赢、资源共享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间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有效手段和信息服务方式。通过馆际互借服务,为读者搭建了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平台, 使馆藏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同时也是缓解有限资源购置经费和大量资源获取需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际互借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跨系统、跨行业合作,同时提高了馆际互借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1.4 物流型:馆员—图书—读者
近几年出现的流动图书馆、送书上门和集体外借等形式,由于其运作方式类似于物流运转模式,我们统称其为物流型。
流动图书馆主要是为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或缺乏图书的特定社区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它具有节约、灵活、快捷、方便、主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高的不足,解决了社区图书室普遍存在的资金有限、藏书量少等问题。集体外借这种借阅方式能够根据读者需要合理地分配图书,保证了外借图书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时方便因各种原因不能到馆借书的读者。送书上门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方式。读者可通过电话、QQ、邮箱等联系方式填写送书上门服务卡,由工作人员将其所需书籍送到读者的手中。
1.5 自助型:读者—自助机—图书
新技术产生新思维,新思维催生新技术。以自助借还图书、自助文档复印等形式为代表的自助式服务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并逐步成为新的服务模式。[3]而RFID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实现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它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读者只需通过该系统的自助机,依据简单的菜单提示进行操作,即可一次性完成单本或多本图书的借还服务。RFID技术的出现在图书流通领域实现了以馆员为主的服务模式向读者自助服务模式的转型,实现了图书流通领域的自助化、自动化、简约化、高效化。这种借阅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服务理念。
1.6 网络型:读者—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传统的预约、续借等借书方式通过网络实现,大大方便了读者,同时提高了馆藏利用率。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图书这种新型数字化资源,它的出现使传统图书的借阅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读者借阅电子图书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而读者下载的只是该本图书的电子副本,原本永远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中。[4]
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网站平台“三网融合”形成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所有注册用户可以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便携式数字图书阅读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字电视平台)方便灵活地享受图书查询、借阅、下载、在线阅读、多媒体观看等服务。可以说,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外延,也是资源共享的拓展和创新。
2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分析
2.1新技术是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图书馆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查询、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等业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技术实现了网页的连通,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文本的电子化转换,光盘技术和通讯技术使数据存储和传输得以实现,这也就使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立、网上预约、续借、资源导航、数据库下载、网络课堂等新兴服务得以顺利开展。RFID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产生了读者自助借还图书、自助文档复印、网络远程借阅等自助式服务模式。3G技术的日益成熟催生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出现了“3G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等新型模式。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网站平台“三网融合”形成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而新型技术网格的出现,将实现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的全面连通,形成一个虚拟集成的网络资源环境,实现异构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它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可见,图书馆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2.2 新思维是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传统图书馆是建立在文献收藏纸质化和服务工作手工化基础之上的,“重藏轻用”“以书为本”“闭关自守”“形式单一”“被动服务”“坐等读者”等思想观念支配着图书馆的服务模式。[5]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发展进入到了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时期,并向远程化发展,这对图书馆办馆理念、馆藏发展、建筑设备、馆员工作、信息用户、信息整序、服务方式、内部管理、行业协调、学术研究等产生了极大影响。[6]馆藏文献信息载体向多元化发展,由传统单一的纸质印刷文献转变为电子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流媒体资源等多种信息载体并存的局面;图书馆的发展走出了自我封闭、自我发展、各自为政的个体发展模式,走上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和互联网模式的道路;网络环境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越来越强烈;个性化服务、特色化服务、专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等成为图书馆发展趋势。“藏以致用”“以人为本”“多元开放”“合作共享”“积极主动”“开发创新”等新思维占据了图书馆服务的主导地位,加速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2.3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经历了由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被动消极到主动积极、双向流动到自助交互的过程
从“传统手工型—自动化型—馆际互借型—物流型—自助型—网络型”几种借阅方式的变迁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经历了由封闭、单一、被动、双向到开放、多元、主动、自助的转变过程。
在传统手工阶段,“藏、借、阅”是相互独立的,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是馆藏图书的多少。图书馆多为各自为政;其馆藏封闭,信息保守;读者只有亲自到图书馆才能享受到馆藏信息资源服务并且限时、限量;服务方式主要局限在书刊借阅、文献复制、浅层次的参考咨询等,整个服务相对封闭、单一、被动、低效。在自动化阶段,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合一的开放格局。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不仅是馆藏资源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其提供优质服务的多少和能否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馆藏资源出现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的局面,实现了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的自由存取以及局域资源的合作共享;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新增了自动化借阅、电子阅览、网上续借、网络导航、科技查新、新书荐购、留言板、信息咨询、QQ网络互动、多媒体点播、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讲座培训等服务项目;服务内涵进一步加深,外延进一步拓展,高层次咨询升华,主动服务增多,战略咨询和战术咨询并重,竞争情报和决策分析情报唱主角,个性化服务、特色化服务、跟踪服务、网络信息导航服务和对用户培训受到重视。自助式借阅、电子图书、三网融合、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得读者自主学习、自助服务成为一种新模式。原有的大多数服务不再经过馆员或实体图书馆,读者可通过自助式设备、移动终端、虚拟网络等自由选择、自由获取。这在提高读者自身能力的同时大大加速了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
总之,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和新思维的变革下,图书馆的借阅方式呈现智能化、交互化的特点,服务模式也呈现出开放、多元、主动、自助形态。整个图书馆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信息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 盛玲玉,潘淑春.国内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28.
[2] 莫红梅.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工作探析[J].管理,2011(2):185.
[3]张 虹.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275.
[4] 肖沪卫.论电子图书与图书馆[EB/OL].[2011-05-20].http://www.chinaconsult.com.
[5]扎拉嘎呼.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模式的转变热[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5):154—155.
[6]赵晓红,李明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借阅流通服务创新思考[J].情报科学,2007(10):66—70,86.
[收稿日期]2011-08-25
[作者简介]车凯龙(1980—),男,馆员,公共管理硕士,发表论文8篇。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事业管理等。图书馆界(Library World)2012年第1期(No.1,2012)
龙 慧:公共图书馆岗位设置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刍议——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