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新品种中花1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2012-04-29郭艳萍丁文静张李娜沈华张谦孙伟
郭艳萍 丁文静 张李娜 沈华 张谦 孙伟
摘要:通过科学筛选,从野生金银花品种中选育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中花1号,对中花1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金银花;中花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67.7+90.4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1-4942(2012)01-0121-02
中花1号是临沂市农业科学院通过科学筛选,从野生金银花中选育出的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与传统金银花(大毛花、鸡爪花、秧花子)相比,在形态上,具有直立性强,茎枝粗壮,花枝节间短,有效花枝多等特点;在产量上,具有花期长,一年开花5次,从夏初开花一直到初冬,花蕾大,花针长,顶端结蕾等优势;在生理特性上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快,易管理,耐干旱,耐严寒,通风、光合作用好,采花管理容易,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种植等特征;在药理药性方面具有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高的特点。截至2011年,中花1号已在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推广种植2万余公顷。
1.形态特征
1.1茎叶与花器性状
中花1号直立性强,利于修剪,茎枝粗壮,花枝节间短,有效花枝多。节间长度4.71cm,比对照大毛花(5.70cm)短17.36%。两年生植株花枝比例占92.7%,比大毛花(38.5%)提高了54.2个百分点;三年生植株花枝比例达到99.7%,比对照大毛花(44.5%)增加55.2个百分点,中花1号花枝顶端是花蕾封顶。上述特征特性是金银花增加开花数量取得高产高效益的形态学基础。
金银花新品种中花1号经济性状良好,其花蕾长4.55cm,比大毛花提高5.7%;花药长、宽及柱头直径均较大毛花有明显提高。
1.2产量与品质表现
中花1号植株直立性强,结花枝多,徒长枝少,开花量大,两年生植株单株花蕾数达7624个,比大毛花多85.7%。两年生单产干花(666.7m2440墩,1000株,下同)达到69.7kg,比大毛花增产66.3%。三年生单产干花119.5kg,比对照大毛花增产69.9%。由于中花1号开花周期长,从5月份开始结花蕾,到10月份共采5次花,产量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极高。
绿原酸与木犀草苷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经临沂市药检机构化验分析,中花1号绿原酸达到2.6%,木犀草苷含量达到0.16%,远远超过《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的金银花绿原酸含量不得少于1.5%、木犀草苷含量不得少于0.05%的标准。
2.栽培技术要点
2.1土地选择与合理密植
中花1号适于各类质地土壤种植,最宜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质土上栽培。根据GAP的要求,栽培地点应远离工业“三废”污染源及交通要道。定植时按照1.5m×1.0m的株行距挖30~40cm见方的定植穴,每穴施入腐熟有机肥3~5kg,过磷酸钙0.5kg,每穴栽2~3株,666.7m2栽440墩,填土压实,浇定植水。
2.2田间管理与修剪整形
栽培中花1号应在前一年秋季对土壤深翻15~20cm,春季定植前,施足有机肥,掺入少量的NPK三元素复合肥。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后,以后每茬花采收后追肥一次。在植株生长盛期及每次修剪后新梢长出时喷施叶面肥。视墒情灌水,一年灌水5~6次,一般于封冻前、早春萌芽前和每茬花蕾形成期各灌水一次。根据目标树形剪枝培养树形,修剪不宜过重,在不影响树形的前提下尽量多留枝、留长枝。盛产期植株的修剪主要是维持树形和稳定产量,提高品质。主要方法:一是短截外围枝,保留长度为3~5对芽,空间大的部位保留5~7对芽;二是疏除病虫枝、枯死枝、轮生枝、细弱枝、交叉枝、下垂枝等。通过修剪达到主干明显,层次分明,各级枝条顺生、分布均匀、多而不乱、长势均衡。
3.采收与加工
鲜花采摘后,可以将花蕾置于阴凉处自然干燥,该法可保留花蕾中较多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但干燥速度慢,仅适于少量加工;也可将采摘的花蕾撒在苇席上,放置在阴凉处1~2h,然后移到阳光下晒2天,花蕾厚度3~5cm,七八成干后方可翻动,达到干燥标准后收起并贮藏,该法花蕾晒后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有一定损失。目前最受推崇的是机械烘干,如滚筒杀青机和控温烘干机的应用,与金银花传统晾晒相比,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很好地保留金银花中绿原酸与木犀草苷的含量。
参考文献:
[1]王俊儒,霍阿丽,张晓丽,等.氮磷配施对金银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847-851.
[2]张重义,李萍,李会军,等.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86-788.
[3]周凤琴,张永清,张芳,等.山东金银花种质资源的调查报告[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68-271.
[4]倪大鹏,单成钢,靳维荣,等.金银花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10,6:104-105.
[5]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