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县弥漫的神玄之音

2012-04-29弦礼

西藏人文地理 2012年1期
关键词:热巴格萨尔怒江

弦礼

有一种奇异的乐曲,当你闭目聆听,误以为自己身在江南,如果,你熟解西藏,那么定会以为自己是在西藏的江南林芝。可当睁开双眼,恍然觉醒,这飘飘仙乐,竟是索县原始森林中的潺潺水声。而索县,却身处藏北草原那曲。

源起藏北那曲给人们一贯的印象是绵延起伏的无垠草场,遍地牛羊,冬雪夏花,雄浑的山峦与圣湖辉映,帐篷里飘荡出的是淳淳奶香和悠扬牧歌。雄浑与苍茫就是那曲的代名词。这块神秘高地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之上,当各种变幻莫测的极端气候来袭,人们更觉得这里不是个宜居之地,然而,在那曲东三县之_的索县,却有着不一样的藏北风情。

时间推移至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藏族先民就已经在那曲地区东北部的索县开始从事放牧和农耕,并组成了一些小部落。元宪宗时期,蒙古部落的首领台吉本本之弟尔地觉拉带领蒙古人长途跋涉于此,来到索河流域,占领了巴青县和索县交界之处。逐渐在索县境内发展起了索巴、军巴、荣布三大部落。这些部落连横势力,共御灾害,由今巴青、丁青、聂荣、比如县境内的部族结成联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十九族。

辛亥革命后,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离藏,西藏地方政府于1916年管理索县各部落,将今索县地区设立为索宗,宗政府所在地为雪巴村,旧时称为赞丹寺。1950年末,索宗宣告解放,1959年明,索宗改为索县,同年7月成立中共索县委员会。今天的索县,从曲折的历史中走来,传习了自吐蕃以来的人文传统,凝聚了它独有的动人音符。

索县之“索”藏语意为“靠河”,又蕴含“蒙古”之意,元朝时期蒙古族人统治此地时,称这一带为“索格”,清朝时期称这里为索庆,后称索宗,藏语“宗”既“县”,故名索县。因此县辖区内最重要的河流也被命名为“索曲”。历史上的索县是内地入藏的重要中间站,处于唐蕃古道走廊沿线。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北接巴青、南临边坝、西靠比如、东依丁青。平均海拔4100米,面积056万平方公里,怒江上游的索曲贯穿全境。

人与神共语

回溯历史,人们总是择水而居,生息于索县亚拉镇索曲畔,雪巴村的人们也不例外。

当每天第一缕的晨光照耀在门楣,雪巴村的索朗老人就会走出家门,沿着熟悉的那条小路,转经、散步。雪巴村,是老人和他的祖辈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曾经,这里也是索宗宗政府的所在地。现今这里被称为索县亚拉镇的第一和第二居委会。

“雪”在藏语中是“下面”的意思,雪巴村也轮美奂的金、银坛城各一座。金银坛城均由赞丹寺活佛阿旺吉卓自筹资金而精心铸制,金坛城镀金用黄金880克,银坛城耗用白银200斤,金1000克。

赞丹,意为檀木,这也说明寺庙与檀木有着很大的关联,除了寺内供奉有檀香木制成的佛像外,这座寺庙大殿的支柱也是檀香木的。

赞丹寺的管委会主任旦巴格烈向我们介绍,传说曾有一只白色的大象卧在山上,人们就在这座山上修建了赞丹寺。300多年前,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时期,将该寺庙由噶举派转变为格鲁派,起名为赞丹寺甘丹培杰林。到了六世达赖喇嘛时期,赞丹寺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寺庙重新进行了修缮。

赞丹寺原属拉萨哲蚌寺的一级分寺,发展成为藏北格鲁派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力的寺庙。其外形酷似布达拉宫,因此很多人称它为“小布达拉宫”。

赞丹寺之所以叫小布达拉宫,不光是寺庙的外观与布达拉宫相似,也是因为赞丹寺的主供佛与拉萨布达拉宫内的帕巴鲁格肖热相同,都为檀香木佛像。制作这尊檀香古佛的檀香木是从印度进口而来。

赞丹寺内还有块珍贵的奇石,天然生成了观音菩萨像。据说这块石头在被来回移动的时候曾开口说话:“不要把我移来移去,就放在这里好了。”

赞丹寺于2001年被索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的女人

毋庸置疑,格萨尔王是藏族游牧部落心目中的大英雄,在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在岭国的赛马会上,通过聪慧美丽的珠牡姑娘的协助,得到千里宝驹,在玛隆草原的赛马盛会上战胜叔叔晁通,而获胜称王,格萨尔也因此娶到了珠牡姑娘为王妃。

因此,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在游牧部落的帐篷中,总是有为数众多关于格萨尔王的神武传说,以此来抒发人们对格萨尔的崇拜之隋。在藏北那曲的索县,也不例外。赞丹寺的红宫,传说就是格萨尔王第一王妃森江珠牡的父亲,也是格萨尔王的重臣

嘉洛.顿巴坚赞的居所,而索县央达村的石砌老宅也传说是嘉洛.顿巴坚赞的马圈。

貌若天仙的嘉洛.森江珠牡在红宫内降生的时候,相传索县出现了神奇的征兆:达嘎雪山之上狮子威舞;亚拉山顶上玉龙盘旋;扣如沟处布谷鸟呜叫;闷迪—方细雨不断;达隆沟内哈达飘扬……

在赞丹寺下,我们能看到遗存的格萨尔王的马蹄印和森江珠牡的脚印,这两处源自传说的遗迹为索县、赞丹寺、格萨尔王、王妃珠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增添了更加传奇的色彩。

赞丹寺西南约2公里的亚拉山,被索县百姓们认作守护神山,山神名为亚色欧,格萨尔王和王妃珠牡的双身石像便伫立于此。这座山上到处挂满了五彩经幡,这些经幡承载了索县人民对一生戎马、征战四方、降妖济世的格萨尔王和聪颖善良的珠牡姑娘的崇敬之情。在这附近,索曲上王妃珠牡的石灶、打奶桶等至今仍能亲眼所见。索河畔怪石林立,珠牡的石灶就是传说中的历史遗留。

亚拉山上经幡飘扬,声声不息,索县与格萨尔王及王妃珠牡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有人也称这里为森江珠牡的故乡。

米拉日巴怀想

赞丹寺平日清幽肃穆,但一年中也总有几次喧嚣热闹的时候。每年藏历9月,赞丹寺僧人坐夏静修后举行的布桑节是索县非常隆重的节日。在此期间,雪热巴的演员们要举行为期数日的精彩演出。

西藏独特的舞蹈热巴舞的前身是藏族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图腾舞,后来演变为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的表演内容。如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也来自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的那次杀象祭神的传说。而索县的雪热巴是热巴舞的一种。

住在赞丹寺之下雪巴村75岁高龄的老人索朗,正是雪热巴的传承人,跳起雪热巴来,依然身手矫健敏捷,唱腔铿锵有声。他12岁开始从艺在雪热巴队当演员,从翩翩少年至须发苍苍,有六十多年的演艺历程。家族中祖父、父亲和他三代人从事雪热巴表演,那时索县雪热巴舞演员没有女性,而且在表演中有很多高难度的技艺,如持刀空翻、双人翻滚等。持刀空翻的表演者要用双手握住70公分长的藏刀,刀尖对准自己的腹部,向前翻滚,十分惊险。

他们从赞丹寺下的雪巴村前往各地表演,奔走一生,到处去卖艺、乞讨,整个家庭以此谋生计。如今的雪热巴表演者,再也不是街头乞讨的流浪艺人,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旋转着空灵的身影,为着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雄浑起舞,引吭高歌。

索朗老人告诉我们,如今的雪热巴表演队里,有五六个雪热巴的传承人,都是老热巴的后代,雪热巴

以前是以卖艺的形式表演,现在可以作为文化形式去演出。他们曾经在那曲地区举办的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上演出,也参加过西藏自治区的藏历新年晚会。为此,他们都感到非常的幸福和荣幸。

历史留存

与西藏其他地区类似,宗教文化也是索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之前,生活在索县的人们就已经在岩石上刻画了藏传佛教的护法神鸟大鹏鸟的形象。在索县荣布镇江雄村的苯教神山布加雪山前方,金翅大鹏鸟简约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崖壁之上。这附近还有一块传说中格萨尔王与魔鬼对弈的棋盘,当时他们为了一决胜负,用绳子拴住太阳,对峙了几昼夜。

索县全县有寺庙、拉康50座,和谐共存着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和它们所属的寺庙。

索县著名的千年古刹邦纳寺,有把独一无二的锁。钥匙在锁孔里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随着巨大的“吱纽”声,缓缓开启的殿堂之门带我们走进了邦纳寺,随即,酥油灯的光亮也照亮了这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邦纳寺位于西昌乡巴秀村,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有大量具有考古、科研价值的佛教经典。

山高水长,这座地处偏远的寺庙完好地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其中殿顶九级的坛城别有天地,精雕细琢的石刻和画苑冠冕的壁画,造像传神古朴,色彩凝重,工艺独具匠心,可堪称绝世珍宝。

邦纳寺是加丹德东寺寺主——世冲.嘎玛丹觉修建的十三座寺庙之一,属藏传佛教噶举派,有说法称该寺比西藏最早兴建的寺庙桑耶寺建造的时间还早,这一说法虽现在无法确切考证,但也能说明该寺历史之悠久,因此,在这座寺庙中与这些惊世而出的艺术珍品相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始森林的乐章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藏北的广袤草原上,也能欣赏到千山一碧、万木葱茏的原始森林风光。索县的原始森林风光带主要分布在嘎木乡和江达乡,有云杉、赤桦、圆柏、刺柏等珍稀树种,雪豹、狐狸、狼、雪鸡、熊、鹿、黑颈鹤等40余种珍惜野生动物栖息于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索县县政府所在地亚拉镇前往嘎木乡,多半路程为沙石山路,车行近10个小时,峰回路转,有蜿蜒澄澈的河流并行,雄伟的加日喜拉雪山、神圣的吾钦错相伴途中,雪山的冰瀑湍急而下,烂漫山花随风轻舞,自然的生动和谐,浸染于这望不到边际的茫茫草海之中。

穿行于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我们从山峰之颠落入神秘莫测的谷底,太阳的光束穿透密集的林木布下层层阴影,斑驳于水光之上。这一切,让人不禁猜想,千万年来伴随每一株树木久远的生命,都曾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凝聚于它们的年轮之中。

林中的水流时缓时急,当悠扬婉转一路欢歌的它们撞击到偌大的岩石或纵身跃下数米的落差,就形成了仙乐的变奏曲。如果它们与风声互动,鸟声和鸣,那么演绎的则是这仙境之中的交响乐。

到了嘎木乡,我们稍作休息,随即又从乡政府出发,沿着更窄更陡的沙石路攀越了多个之字形的拐弯,行进20公里,前往一个最好的怒江观测点。据说再往前,就是昌都地区的边坝县了。我们从林中秘境又到了视野开阔的山巅,山下的块块梯田在夕阳的光束中将村落赋予了奇幻的色彩,但是看不见清澈的嘎木曲是从哪里汇入混沌浓艳的怒江的。

眼前怒江峡谷的壮美风光让人不禁称绝:汹涌奔腾、一泻千里的怒江激流,将对峙的两岸山谷割裂,形成了震撼壮观的马蹄形怒江大拐弯。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因此它的上游藏语称为“那曲河”。怒江在西藏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后,才正式被称为怒江,入云南省流向向南,流经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水无不怒古,山有欲飞峰”,怒江江水在绵亘起伏的山谷问咆哮怒吼,诠释着“怒”的形式,在那曲,在索县奔腾过境。与林芝地区的帕隆藏布划割而出的雅鲁藏布大拐弯相较,索县怒江大拐弯的江水呈凝重的土红色,与绿意盎然的山体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色,让人的心潮也澎湃起来。

我们顺延怒江的激流掬一捧江水,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采一束野花,用温泉的水洗涤心灵,斑驳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石刻让我们穿越历史空间去寻幽探秘,隐匿于山水问的千年古刹让我们在现今的时光中瞬间凝眸。

温泉沐浴与脉泻疗法

索县境内不仅有奔涌的怒江激流,也有柔和的地热水。在藏北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温泉,这种地热资源分布甚广。温泉是一种天然形成的泉水,形成温泉必须具备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三个条件。泡温泉则是民间很常见的理疗方式,索县境内的亚安岩洞、西昌乡等几处天然温泉以水温高、疗效显著而著称。据统计西昌乡的这一疗小小的温泉,平均每年有2万人来此治疗疾病,有些人还是不远从百里外的拉萨、昌都等地过来沐淹。

除了大自然赐予的温泉,来索县寻求健康理疗的人,更多的是慕名这里藏医院著名的脉泻疗法。脉泻是藏医典籍《四部医典》中提及的八种特殊疗法之一,在西藏其他地区已经失传。“脉泻”疗法是以人体循环和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病理生理理论,选择性地服用一些藏药,并在藏医“脉泻护理”的特别护理下,使内脏的致病因素通过泌尿系统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独特疗法。“脉泻”疗法已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索县的这一切,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博大精深的一册古文经典,待我们一页一页的翻开、品读,也让我们的心绪在光彩夺目的索县人文画卷中流连徜徉。

猜你喜欢

热巴格萨尔怒江
跟着怒江走一走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首届热巴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
参加《西藏昌都首届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有感
帕雄热巴的描绘与解释
怒江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