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池,那一片厚重的黄土地

2012-04-29郝福胜

黄河 2012年1期
关键词:悬空寺辘轳海子

郝福胜

日月如梭,世事如烟。

站在神池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你会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既没有遭受现代工业的破坏,也没有经历都市扩张的污染,依然保留了浑然天成的原生态面貌,完全是一处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的原生态版图。蓝的是天,黄的是土,青的是山,绿的是树。黄土高坡,鸡鸣犬吠,乡野人家;稼禾滴翠,牛羊满圈,田园风光。置身于这片蓝天黄土之间,仿佛回到了过去,贴近了自然,投身于风雨春秋、沧桑岁月的怀抱。

神池,会给你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神池,会送你一片回归自我的心态!

神池,会还你一身返璞归真的情怀!

——引子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神”是一个被赋予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和谐吉祥,普渡众生的形象和符号。而在“池”的前边加上一个“神”字,自然更加与众不同。所以尽管只是晋西北的一个小县,但“神池”却给了人们一个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促使着人们迫切地想走近神池,发现神池,了解神池……

西海子

大凡来过神池的人都知道,所谓“神池”是与一个叫西海子的湖泊息息相关的,到神池,首先必到西海子。西海子在神池县城西面,它依山傍水,地势低洼,周围群峰拱列,层峦叠嶂,构成道道广袤的屏障。说是西海,其实不过是一洼水,面积也不甚大,但就是这不大的一洼水,却是甚有来头,甚至“神池”一词也是由它而生。

相传,西天王母久居瑶池,寂寞难耐,一日突发奇想,邀观音菩萨到人间游玩。观音欣然应允。于是驾起祥云,飘忽间已到了管涔山北麓的上空。驻足俯瞰时,一座城池在滚滚黄尘中若隐若现,耳边是阵阵怒吼的狂风。面对此等恶景,王母意兴阑珊,不由哀叹“此处好不荒凉”,便欲打道回府。好在观音慈悲,自净瓶中取出细柳一枝,只轻轻地那么一摆,顿时四宇澄清,一滴甘露化为城边一泓池水。因此池乃神仙造化,故神池也因此而得名。

一泓池水,和谐社稷,福泽万代千秋。乡人感恩戴德,将那一泓池水尊称为“西海子”,以夸王母和观音造化之功。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也恰恰为神池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不管怎么说吧,做为“神池”,今天的西海子已经成为神池县一张独特的名片。

其实关于西海子,古人在史料上早有极具魅力的文字记载。《大清一统志》载,明代刘孝志撰《文昌祠碑记》记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重岭叠嶂,贫道虬盘。自巅抵麓十五里,逾岭而下,地少平,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名曰神池。”清代,李识蒙撰《神池清界碑》文载:“宁武郡治,背倚黄花岭。迤北,群山之麓,有水一泓,湛然清澈,无旱乾,不潦溢,若有神焉,故池以神名。”

古人神秘的渲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轴。据传说,古时这里四面皆泉:北有鸡儿山下的对儿泉,东有温岭山下的温泉、马头山下的东泉,西有莲花山下的涧泉,南有坝堰梁下的南泉。五处山泉集流成溪,弯弯曲曲汇入西海子,犹如五条欢腾的玉龙托着一个精致的玉盘,人们称它为“五龙托玉盘”,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即以池取名建神池口巡检司,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设神池营,清雍正三年(1725年)又以池取名建神池县,建国初曾一度并入五寨县,后又恢复县制,“神池”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海子海拔比东岳泰山还要高8米。但这还不是它今天名气比较大的原因,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1948年。当时,解放战争正进入最关键的时刻,党中央机关从吕梁兴县蔡家崖转赴河北省西北坡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路居神池时,因毛主席感冒休息,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则慕名登上“海龙头”(西海子东北从北城墙延伸出来的一段加厚城墙),专门视察了西海子。据当事人回忆,那时的西海子水面很大,约有1200多亩,一片汪洋。池周围到处是荒芜茂密的野草。虽值初春,池里已蛙鸣一片,野鸭泛水嬉戏,池边零零星星的山花在春风吹拂下迎风怒放。西海子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万山丛中,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周恩来、任弼时看后感慨万端,赞叹不已。中央领导的西海之行,现在已成为神池历史的一段佳话。前几年,神池还在原址上恢复重建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除了要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重要的是要让后人记住,在西海子湖畔有伟人们留下的深深足迹。

然而,就是这么一片水域辽阔、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竟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遭到严重破坏。造反派为了破除人们对西海子的神秘,调动几十台抽水机,昼夜不停地向这片圣洁的水域发起进攻,轰隆隆的机声震耳欲聋。历时几个月,水终于被抽干了,西海子成了一块沼泽地,蚊蝇乱飞,垃圾成山,臭气冲天。西海子从此名存实亡,神池再也无池可“神”了!

再之后,是愈演愈烈的破坏性生产,一座座山被淘空或齐腰斩断,水系遭到彻底破坏。有一年山洪暴发,携泥沙而下的洪水没有了出口,竟漫过铁路、公路、大街小巷,淹没了神池南半城。大水过后一片狼藉,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从2006年开始,神池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善县城人居环境,启动了“革命老区西海子公园建设工程”,着力恢复原先的面貌。成立了西海子园林专业队,在原址上重新挖出一个人工湖,治理了周边环境,取缔了山上的石料厂,千疮百孔的环城山被强制保护起来。历时两年,绿化了荒山,修建了环湖公路。如今的西海子公园虽未完全竣工,但已初具规模。紧靠水池南面的和尚峰、西面的西湾山、北面的对儿泉山,近千亩荒坡全部绿化。在那里,偶尔有几株当年幸存下来的大树,犹如无比尊敬的老人,正向新生的后代伸出臂膀,扶助着后代们快快成长。人们行走在蜿蜒的林间小道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会突然吃惊地叫起来,拼命朝前一冲,消失在密林中去。

西海子终于又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子”了,各种植物特别是那些茂盛的芦苇迅速生长起来,昔日腥臭不堪的污水又还“湛然清澈”的面目,给神池带来一洼妩媚与生动。

如今,随着西海子环境的逐步改善,它已经成为神池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曾经被遗忘的西海子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神采,成为神池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贵漂亮的白天鹅竟然也光临了。那一天神池全城空巷,男女老幼赶去亲眼目睹这天赐来客。它们在湖中时而忘情地嬉戏,时而又相互竞技,时而又悠闲自得地漂浮,享受着这一方水的宁静与富足。留恋盘桓几天后,它们又展翅高飞,那天空远去的身影,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西海子的变化,是神池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结果,也是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发“神池”文化品牌的结果,伴随着“风光无限”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让人们看到了神池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西海子二期工程“水上游乐园”即将开工建设,等到工程竣工之日,西海子将真正成为“天上瑶池,人间神池”。

辘轳窑沟

如果说西海子是神池失而复得的一颗明珠的话,那么远在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则是湮没在历史尘嚣中的一段美丽传说。

神池名胜古迹并不多,能数得上的也不过丁家梁的圆明观,大磨沟的舍利塔以及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等有限的几处。而且就是这些仅存的古迹,也都因为种种历史原因都已破败,只留下一些残存之迹供后人探寻凭吊。在这些古迹中,相比而言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在神池名气最大。

辘轳窑沟悬空寺位于烈堡西约2公里处的辘轳窑沟。这里之所以叫辘轳窑沟,是因为悬空寺建在半山崖,洞前横一辘轳车,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条沟为辘轳窑沟。相传很古以前,辘轳窑里有一位善良的仙人,悬辘轳车于窑前,不辍辛劳,普济平民百姓。每逢村民举办喜宴,需要办喜宴的碗碟时,用户只需写个单子,向洞口一拜,辘轳车就会自动起来,吊下一摞一摞青瓷玉碟。直到现在,洞口仍悬着一截2尺长的车绳呢。

我们无法考证这传说的真假,但辘轳窑沟从此名声大振,地以寺名,寺以地名,到后来辘轳窑沟就是悬空寺,悬空寺也就是辘轳窑沟。

据考证,辘轳窑沟悬空寺始建于明代。早在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五台山有一僧号“秘空者”,见这里“岩悬一洞,气象不凡,遂有栖心”,于是就在这里招募僧尼“建寺奉佛”,后传坐化于此。迄今,悬空寺碑记仍留有3行竖书梵文,虽经风剥雨蚀,但仍清晰可见,据说这就是秘空和尚传给人们的“心咒”,可“消灾免祸”。从现存的几通石碑的碑文看,悬空寺最初只建有石佛像2尊,成化十四年(1478年)重修,于洞口崖壁凿石龛一楹,内竖释迦、药师、弥陀3像,列竖16高僧,洞外两侧凿石窟十数,为僧斋厨寮,洞口悬辘轳以垂吊。今四周洞窟即为其时所凿。并列于悬空寺者,建有关帝庙、娘娘庙,寺庙正对谷底,曾建有戏台和多座庙宇,与悬空寺组成寺庙群。之后,辘轳窑沟群庙曾3次大兴土木,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修缮或重建,是神池县较为古老的寺院和名胜之一。

据记载,寺庙鼎盛时期,整日梵音阵阵,香烟袅袅,前来拜谒和敬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而且,每年的农历4月24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古庙会,在谷底搭台唱戏。四方香客云集,敬佛上香,虔诚许愿。随着香火日盛,一些小商贩也来参加,很是丰富了庙会内容,为古老的庙会增色不少。庙会当天,人山人海,数以万计,场面十分壮观。即使是现在,当地人依旧保留着赶庙会的传统。但毕竟寺庙损毁,僧侣散尽,香客寥寥,场面远不能和从前相比了。

也许是应了古人“盛极而衰”这句话吧,辘轳窑沟悬空寺作为一代名寺,在经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文革”破四旧的呐喊声中,被挥舞的铁镢斧头夷为平地,寺内塑像悉数毁坏。从此,辘轳窑沟悬空寺随风湮灭,飘散成人们美好而又残破不堪的记忆。

近些年来,随着神池百废俱兴的变化,悬空寺又开始重新修建,建在悬崖半山间的院落等建筑已在设计规划,而岩壁石龛内的释迦、药师、弥陀3佛和列竖16高僧均已重塑,个个栩栩如生,神态逼真。

并列于悬空寺的娘娘庙也已修复。经过娘娘庙,若沿着陡峭的石阶继续前行,穿过两处石砌涵洞,一步一喘地向上攀援,行至半崖的时候,就忽见一天然石洞,入口处有一人工开凿的石池,池内之水据说四季不干,解放前每逢大旱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要前来祈雨,祈求上苍普降甘霖。走进洞内凭栏远眺,但见绝壁千仞,垂空而下,很是险要。

再进去就是牛窑洞。据当地人说,站在对面的山上向这边细心观看,就会发现这里的地势状如卧牛,洞口部分正是牛的屁股,洞口前的平台正是牛的身子。牛穿洞而出,所以才有了“牛窑”。

牛窑洞宽窄不均,最宽处约十五六米,最窄处仅有两三米,洞深可容人处约70多米,窟内洞套如连环,还有很多山缝和小洞向里延伸,深不见底,侧耳细听,泉水叮咚。洞内最高处高约7丈,借着从洞口透进的微光,可见洞内怪石嶙峋。洞内的空间非常大,据说可容纳万人。在洞中走动,头顶不时有飞鸟从深处飞出,让人不胜其惊。站在洞里,会感觉山风穿梭,拂面贯耳,如入仙境一般,难怪当地老百姓有“牛窑仙洞”之一说。从牛窑仙洞出来,踏着石阶而下,就返回谷底了。

再经过几年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神池必将成为山西大旅游区的一个旅游热点,辘轳窑沟悬空寺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更多的朝拜者和观光旅游者。

神池风

“大风起兮云飞扬”。

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风总是和诗歌,与浪漫联系在一起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等。就连草莽如刘邦者,当年也要对风吟咏,唱出慷慨激昂的《大风歌》。在爱风者看来,风总是那么柔情万种,爱意绵绵。

然而,那绝不是神池的风!

神池四季有风,风不仅大,而且狂暴猛烈,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经常大得有点怕人。遇上有的年份,刚刚才8月时节,别的地方艳阳高照,天气温暖,这里却已寒风凛冽了,颇有点“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味道。但凡来过神池的人,一说起神池来,首先惊叹的是:“啊呀,神池那风!”

一直以来,在外地人的印象里,神池是个灰地方,甚至男青年在外搞对象,女方的大人都不愿把姑娘嫁过来。

神池的风成了神池人心中永远的痛!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神池风大,是因为神池地处晋西北山区,海拔较高,山脉走向又坐落在“风口”上,故形成了堪称一绝的飓风高寒气候。因而也就有了“神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特殊现象。

对于神池的风,古人早有记载,旧《神池县志》里说:“神池多怪风,冬月弥厉,风大作时能横吹牛马使倒行者,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堕”。民间亦有歌谣曰:“神池大风口,四季风不住,春天刮得苗卷走,神仙遇上也昏头。”无论是从官方记载,还是从民间的歌谣来看,“能横吹牛马使其倒行”,甚至 “擎之高二三丈而堕”,让神仙也昏头,那该是怎样猛烈的一种风啊!

早年即旅居忻州的神池人张志礼先生,在其所撰的《神池赋》里描述道:“神池,县,钟灵毓秀而悠久;人,辈出贤哲而遐迩。地势高貌,常称风之故乡。四季扬风,或狂或顺。狂时,铲腐余,掀脊瓦,摧枯拉朽,凸显其强;顺时,溥畅惠至,清新宜人,或飘升,或沉降,遂随天意。风以其声奏天籁,以其舞荡尘埃,以其气助万物,好不美哉!”

一“狂”一“顺”,正写出了神池风的特点。每年春节一过,其他地方大地都已经开始解冻复苏,而神池风却像铆足了劲,要与人做对似的,裹挟着残冬的寒气狂啸而至,呼啸得沙尘飞扬,天地一片混沌。每逢这种天气,大人就不让孩子出门,诈唬孩子说,这是鬼风来了,风里有“黄毛老鞑子”,专抓小孩子的。吓得孩子蜷缩在屋里,哪里也不敢去。其实,所谓的“黄毛老鞑子”,就是现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黄毛老鞑子一来,整个神池城就像被活埋了,大街小巷尘沙弥漫,卷集起的垃圾到处飞扬。

就这样,一场又一场大风在神池刮过之后,终于在夏季即将来临之际,送来了甘霖一般的春雨,一朵朵春花仿佛一夜之间绽放开了。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农人们开始忙着耕种,耕种又一年的希望。

如果说神池风也有柔美一面的话,那就要数夏季了。神池的夏天几无酷热,即使是三伏天,也有清凉的风徐徐吹着,拂过每一个人的身体,让人遍体清凉,舒畅无比。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在外地生活的人就要返乡,回到神池来,一则探亲访友,二则避暑消夏,在故乡母亲的怀抱里,寻求一份清凉的温馨。

秋天蹒跚而至的时候,神池像别的地方一样,天高云淡,也不失温暖,但神池风就开始变得古怪起来了,特别是秋雨绵绵之时,裹挟着冷雨寒气,抽打驱使着万物,把山川都染成了金黄色,就像古人悲叹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肃杀之气四处蔓延,神池陷入一片萧瑟。

神池地处高寒地区,每年的无霜期极短,秋天来得很早,有时庄稼还未完全成熟,就一夜间光临,给庄稼披上浓重的白霜,给农人留下无可奈何的叹息。

秋天好像还没有过完,冬就又在西北风的呼啸声中,大踏步地赶到神池来了。从早到晚,风在可劲儿地吼,空气中发出抖动铁丝一样的声音。被吼来的雪花,却是漫不经心的,在天空一片片轻飘曼舞。而冷是非常的,借助风劈头盖脸地抽打着人,贼辣辣地生疼。如果再把手暴露在风中的话,很快就会冻得通红僵硬,疼到你骨子里头。

有了这样一场雪,神池的冬天就算是正式开始了。神池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风刮得干硬干硬的,就像锋利的刀剑,把树上还残存的叶子全部洗劫而去,把地上晶莹剔透的雪号成粉末。当然,天气偶尔也有和暖的时候,这时神池风变得温柔腼腆了,仿佛由一个狂暴的汉子,摇身一变成了深山春姑。但你千万不要为之着迷,被它的假象迷惑了,但等一夜之后就会重振旗鼓,又露出狰狞的面目,一如既往地肆虐起来。

由于常年有风,神池的冬天气温很低,城里乡下必须靠滚滚炉火驱寒,家家户户的烟囱都飘绕着浓烟,在屋顶上稍作盘桓之后,就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天空依旧像洗过一样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神池风给人的不再仅仅是狂野,它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宝贝,将造福于深受其苦的人民与土地。

由于优质的风能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神池的风电开发可谓炙手可热,仿佛走进了“战国争雄”的时代。从2009年5月开始,神池县先后与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山西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国电山西洁能公司、华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艾特科创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太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公司合作,构建起了具有神池地域特色的风电场。全县现已规划风电场30期,总面积580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由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5957亿元的风电一期工程,当年在神池坝堰梁和项家沟同时开工,其中坝堰梁风电场已并网发电。在不久的将来,神池县将成为华北最大的风电场,也必将成为神池人民永远的骄傲,

在骄傲中,风一如既往地吹着,但带走的是千百年来神池人深深的叹息!

一方厚土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在神池广袤的土地上,八角古堡、野猪口、黄花岭,一个个残存的长城旧堡,古寨烟墩,极其鲜明地印证了神池由于古代地处边城疆界,拥有关隘耸立、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势,从而成为昔日拒敌卫国、抗御外侮的国门前哨。千百年来战火硝烟,承载了多少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经历了多少壮士血洒疆场的场面,演绎了多少慷慨悲歌的英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将就曾在神池养兵习武,据说现在的东湖乡达木河村,杨门女将穆桂英就亲自镇守过。距达木河村5里之处便是古长城,村子四周都有厚土墙包围,墙外是深阔一两丈的城壕,与再往北还有一道几丈高的厚土塄作屏障。村南有当年演兵习武的“教场”,村东南和村西有当年做后勤的“羊坊”和“马坊”。 1958年,村民在南城墙脚下打山药窑时,发现了玉带和护心镜等战争遗物,佐证了此地确为古代将士戍边之地。杨家将选择在达木河村屯兵,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村子东南西三面大山环绕,北面出口相距2里之地,则有水域开阔的“海滩坪”,而东南面又有常年经流的小南河。这里水草鲜美,林茂粮丰,真乃用兵之佳所!

然而,无论满门忠烈的杨家如何英勇抗敌,也无法挽救腐败的朝廷,挽救北宋灭亡的下场!

再之后,契丹人来了,女真人来了,党项人来了,蒙古人也来了。清王朝时期,清圣主康熙大帝西征葛儿丹曾统领大军驻跸神池义井,康熙大帝不仅敬畏“神池”,避而不临,还盛赞“异井”(现义井后沟一泉喷涌异常):“塞上商贾,异井最佳”。

到了近代,与宋教仁、黄兴、廖仲恺等齐名的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谷思慎先生,曾不遗余力地追随三民主义,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在他的介绍下,阎锡山加入同盟会,后向孙中山力陈“晋人治晋,较为稳妥,知之在先,或无后忧”,这样才促成了后来阎锡山出任山西督军之首、晋省之长。先生曾到过延安,与毛泽东等人进行过推心置腹的交谈。

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神池再一次成为血与火的前沿。作为晋西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八路军120师等在神池英勇抗击日寇,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义井镇和八角镇等地都曾设120师师部,贺老总、王震等开国元勋曾在这里亲自指挥战斗。

应该说是历史的洗礼,还有神池的山水养育了神池人难能可贵的秉性和风骨,也造就了神池所特有的文化和风俗。神池骄子郭新民曾在他的散文《故乡的深度》里描述道:“论饮酒,猛而有量,煮酒言情,为三晋之最;论饮食,炖猪熬羊,炸油糕蒸莜面,丰而有精,佳而有味,颇具晋北美食风味;论生活,躬耕劳作,广种薄收,艰辛负重,顽强拼搏,生生息息,无怨无悔;论教育,虽说地处穷乡僻壤,但史载明、清两代境内中文武进士者6人,中举者32人,贡生百余人。其中出任户部主事、国子监典籍、翰林院待诏、布政司、知州、知县、总兵、副将、守备、千总等文武之官者数不胜数。特别是清末民初,冒出了两位功昭三晋、荫庇后世的著名教育大家——山西大学和山西农大的创始人,一位是光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民国山西省第一任民政长、山西大学监督、中学专斋总理、辛亥革命以来影响山西的第一人谷如墉先生(清代张瑞玑《赠谷芙塘》诗赞曰:“先生名望如斗山,先生一出群情安;舌底莲花翻海起,胸中云梦接天宽。”);一位是留日先贤、中国农牧专家、创立西北农牧学科的鼻祖李秉权先生。”

神池可谓地灵人杰,其中在历史上尤为突出的当数虞仲文,曾任过辽、金两朝宰相,这在忻州市境内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他还是被“北方文雄”元好问推崇的大诗人。“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是他的人生定位。再就是元代的海云大师,这位亦僧亦官的人物,当年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寂照大师”。他做过元朝初期几位皇帝的高级幕僚,并推荐弟子刘秉忠规划建造了元上都和元大都(北京)。可以说,海云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朝廷曾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木塔,形状几乎和山西应县木塔一样。海云大士的遗物和坐化像,现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等殊荣,谁人能及啊?

神池多元的文化,孕育滋生了独特的地方艺术。像神池道情、土滩子秧歌等,都是神池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据考证,神池道情约于金代大定年间随丘处机北上传道而来。据《中国通史》载,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世宗曾招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赴燕传道。丘处机途经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代州、繁峙,过蔚州、宣德后由居庸关入燕京,沿途“讲道义、唱道情、授符箓、收徙众,影响颇著”(见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故晋北一带的道士均被视为“丘祖龙门派”的弟子,同时也将风靡一时的俗曲说唱道情传入忻州,并最终在神池扎下根来。如今,神池道情已经传唱了几百年,在晋、陕、蒙及河北张家口一带影响很大。

再就是神池的土滩子秧歌,也叫踢鼓子,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举行的一种热烈、喜庆的活动。关于土滩子秧歌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传梁山好汉剿灭农民义军方腊部后,接受朝廷正式招安。阮氏兄弟觉察到当时朝廷腐败,招安梁山是为了利用义军,一旦利用完,英雄们就会无事可做,无饭可吃,于是拒不受招。由此朝廷和地方官府便对阮氏兄弟心存余悸,恐其日后东山再起,决定将阮家捉拿并满门抄斩,以除后患。阮氏兄弟闻讯后决定全家出走,但是如何能躲开朝廷的耳目,摆脱逃出官府追杀,便成了首要的问题。面对一家老小,阮氏兄弟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阮小七想出一个办法,让全家人乔装改扮,中青年男性扮“头对鼓”、“二对鼓”,年轻女性扮“拉花”者,老弱病残紧跟于后成“后八角”,其他中壮年男子扮做敲锣打鼓的即“鼓道”,稍事训练后即逃走。据说活阎罗阮小七本人为络旄者,统领全队并负责通风报信。由于全家通晓水性,为了不引起官府注意便专寻陆路,敲敲打打,从家乡一路踢来,穿越五六省区,一直踢到现越南地界,方得生存。这也是日后越南阮姓居多之故。

这段传说点出了秧歌中人物的扮相,也与其起源于宋、元时期的说法相契合,可信度很大。踢鼓子秧歌阵势很大,一般的秧歌队算上乐队成员最少也要30多人。其表演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搭台,随便拣一空地,激越的鼓声一起,就开始了表演。男的花脸白须,吹胡子瞪眼,不时来一个飞踢脚,卖弄一下武艺,同时也展露出男人的阳刚之气,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女的则打扮得花枝招展,娥眉粉黛,彩蝶翻飞,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踢至最后,男角踢得一袍黄尘,女角舞得香风四溢,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神池的饮食文化也享誉三晋,神池胡麻、胡油、月饼、羊肉已取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成为响当当的绿色高端品牌。连续6届月饼美食文化节的举办,更是扩大了神池的知名度,让世人刮目相看。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呜咽,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昔日的边关哨所,变成了今日美丽的家园,历史的遗存形成了今天的边塞风光。长城无言,西海静默,化干戈为玉帛,通商贸于有无。在神池这片厚重的土地上,那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以及神池人人情淳厚,重情守信的传统精神,必将发扬光大,传承不息!

哦,神池,那一片厚重的黄土地!

猜你喜欢

悬空寺辘轳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一 “仙人搅辘轳”“治胸膈膨闷”导引法
悬空寺的风声与心语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悬空寺
周起的诗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自制辘轳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