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聆听,用爱浇灌

2012-04-29陈娴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1期
关键词:同伴小朋友学会

陈娴

【摘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待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试着用爱的方式去接近他,帮助教育、感化他,使他心中也充满爱,他也会用的爱的方式来交往。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心里健康

案例描述:我班有一位幼儿,名字叫赵鑫林,今年7岁,是一个长得十分漂亮、可爱的小男孩。可在幼儿园里、家里,赵鑫林则被认为是个调皮、爱打人、不能管教的孩子。他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特征:他喜欢一个人看书或玩耍,偶而也会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但不到几分钟,别的孩子就被他的暴力给弄哭,没等别人来报告他会恶人先告状。他和同伴相处的时候,常常忽然紧紧地抱住同伴不放,或者有意的在别人身上用力打一下,天天都有小朋友被他的举动弄哭而跑来报告老师,幼儿家长们也反映很大,常常向老师或赵鑫林的家长告状。老师对他进行多次教育仍未见改正,与他的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和邻居的同伴相处时也有这种表现,邻居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家长和老师们都认为此孩子有心理问题。

于是,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寻找相应的教育对策。在几次与家长共同配合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我准备从孩子身上“开刀”。于是,我开始零距离地接触赵鑫林,用我的爱来感化他,尽量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吃饭时坐在他的身边,睡觉时坐在他的床上,平时多摸摸他的头、摸摸他的脸蛋,多与他说话、聊天,多和他一起游戏。赵鑫林慢慢地愿意与我接近、说话了,心里的抵触情绪慢慢化解了,有时甚至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我看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就带着赵鑫林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郑重其事的长谈。我先从“外围往内进攻”、“从旁边往中间追击”,从谈话中基本查明了赵鑫林行为的原因:抱同伴、捏同伴的手、拉同伴都是表示想和他们一起玩;打同伴是因为他想和他们闹着玩,引起他们的注意;不想和别人分享是因为他在家都是自己一个人玩耍,独占意识已经很深了;有时恶人先告状也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反思和分析:可见,赵鑫林的行为并非恶意行为,他渴望与同伴交往的欲望是有的,只是有时用了过激的行为来表示。于是,我立即与赵鑫林的家长取得联系,主要向家长了解赵鑫林在家里的“交友史”,以进一步查明赵鑫林过激行为的真正原因。从赵鑫林的家长口中得知:他们平时工作很忙,赵鑫林从小到大常常一个人被扔在家里没人管,没有同伴玩,很孤独。父母也只是给他想要的物质需要,而且任何要求都答应他。原来,赵鑫林由于长期独处,缺乏父母的心理关爱、长期的物质满足让他养成了独占行为的习惯,缺乏与伙伴的友好相处和分享,他希望有伙伴、渴望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长期不能得到满足。并且当他做错事情的时候,父亲又表现出很严厉的态度,从不问清情况就批评甚至打。因此他非常渴望和同伴交往,又不知该如何去做。长期被批评的压抑心理导致赵鑫林用过激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查明并分析了原因,我认为对赵鑫林倘若有了正确的引导,相信他会改掉这一“不良行为”的。

于是,我主要采取如下对策:

(1)告诉赵鑫林喜欢同伴、想和同伴一起玩是一件好事,是好孩子的表现。但是,想抱同伴、捏同伴的手、拉同伴都必须经过同伴的同意,而且不能太用力,不然同伴会感到很难受;打人就更不对了,同伴被打了会感到疼痛、伤心,他们会认为你不喜欢他们,要伤害他们,所以就不和你一起玩。我们的赵鑫林喜欢同伴,就不应该让同伴疼痛、伤心对吗?(小家伙点了点头,似乎听懂了什么道理,下次看他的表现了。)

(2)找赵鑫林的家长谈话,告诉他们赵鑫林“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建议家长不要批评赵鑫林,不要用打来解决事情,可经常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的形式,让赵鑫林慢慢明白如何与同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合作游戏,并常陪赵鑫林和邻居同伴玩或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家长也应多花点时间关注赵鑫林,多陪赵鑫林说说话,做做游戏,发现一点点小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告诉全班幼儿,赵鑫林很喜欢全班小朋友并非常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他常常会用拥抱同伴、捏同伴的手、拉同伴表示想邀请你们和他一起玩,如果他不小心太用力了,请你们提醒他一下,相信他会听好朋友的劝告的,并会和大家玩的很开心。

(4)和班级中的保教老师共同商量,大家共同分析赵鑫林不良行为的原因,探讨并寻找对策。决定对赵鑫林多关注、多接触、多交谈、多鼓励、多表扬,帮助赵鑫林在班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全班的小朋友宽容他、接纳他,使他有自信心,友好地与同伴交往,体验与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经过全体人员“多管齐下”和多方位的努力,一个多月来,赵鑫林的“过激行为”慢慢地减少了,打他小报告的小朋友也渐渐少了,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渐渐多了。随着成人们对赵鑫林的鼓励声、表扬声的不断增多,赵鑫林的话语、笑容也在不断地增多,家长们感到满意,老师们感到欣慰。

几点思考:

(1)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启蒙阶段常常不被家长及教师所重视,导致引发出不必要的严重后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注重培养,作为家长或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身体疾病和智力水平等,而且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育及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和教师都有必要了解有关幼儿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儿童心理问题。

(2)幼儿出现一些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背后定有原因。其实,不少孩子早期出现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或教师的注意,孩子长大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与交友,家长和教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作为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幼儿“心理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早寻找教育对策。

(3)不应随便给孩子“戴帽子”。家长或教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公开、不张扬,更不能用“你有毛病了”、“你没治了”之类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这样,只会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同伴小朋友学会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学会分享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Let’s DIY Poster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