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新元素
2012-04-29方文竹
方文竹
关于中国当代散文诗的继承与发展这个问题。我已在多篇文章中阐述过,其实这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以前我主要是从学术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总的主题是鼓吹当代散文诗的探索与实验及探索与实验的精神。今天,我想从个人写作及群体写作的角度来重申这个问题。
在目前的散文诗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年散文诗人唱主角(当然,近年由于由周庆荣、灵焚领衔的“我们”群体的介入,对散文诗的传统写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从局部调整了格局),“老年散文诗人唱主角”与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领域颇为不同。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散文诗写作缺少探索和实验之风气。我并不否认老一辈散文诗人是我所无比尊敬的,是我学习的榜样,而且他们的文本精致、圆润、炉火纯青,的确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但是“风格”“成熟”“界碑”是当代散文诗发展的大敌!由此,我提出“未完成”这个观点。“未完成”就是“在路上”甚至“刚起步”“在中途”,一切都是还没有成形,没有结论,没有终极,没有“最好”,这样才为散文诗人创造了可供自己发挥、大有作为的空间。这就是说,当代散文诗有“发展”的可能。不像小说,如法国的罗伯·格利叶的“新小说”就认为,小说被人写尽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于是创造出了“新小说”。意识流代表之一伍尔夫也认为,小说在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手上已被玩尽了。在目前的中国,诗歌、小说、散文各界大家如林,要想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处女地谈何容易?
这就给散文诗人提供了创造的机遇。至少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我们来探索:散文诗的语言建构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与诗歌、散文的语言方式有何异同?散文诗如何以文本的建构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如何为散文诗自身的发展加入新元素?哪怕为散文诗提供一点点新的元素都是了不起的。等等。可见,散文诗人有无数事情可做。
中国散文诗的文本创造中,最缺乏的就是一种解构精神。即探索和实验,换句话说,就是散文诗写作的先锋精神。散文诗的写作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格局,变异文体面貌,进行语言冒险,甚至进行流派写作,如“我们”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只有这样,当代散文诗才会“热”起来,像诗歌界那样。近年来,我个人就在这方面试图作出努力,尽管努力不一定成功。如在我近年的散文诗写作中,有大量的现实场景和生活经验的加入,还有场景和物象的客观并列等,我努力做到的是现实生活与现代技巧和现代语言方式的融合。这并不是说我做得有多好,而是说明散文诗写作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加入探索的行列中。
以上谈的是当代散文诗歌的“发展”。我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必须通过探索与实验来完成。探索与实验为当代散文诗增加了新元素,这就要求破除平庸写作、克隆写作,增强散文诗写作的难度,从而将中国散文诗提升到一个新的文本高度。
何谓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中国散文诗添加新的元素。就是说,发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不是凭空进行。发展跟着继承而来。继承什么?当然是继承传统,而“传统”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复杂问题。说“复杂”其实也简单:每个人都是无意识地生活于传统的巨大阴影之中。传统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不去想它,它还在,它包围着你,你摆脱不了。加达默尔认为,一个不讲传统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换一句话说,对于“传统”你不必去管它,它就在那里。长期以来,如果说某某人不讲传统。似乎就有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是一个“伪问题”。
何谓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重点在发展,为中国散文诗添加新的元素。这就是本文的结论。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但是做得到做得好,也不容易,尤其对于散文诗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