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变不离其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2-04-29王琴琴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1期
关键词:审美意境

王琴琴

【摘要】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诗歌教学这是一个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诗歌赏析进行了探讨,主要从诗歌背景、试题、意境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诗歌赏析;意境;审美

古代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现在的中学诗歌教学,教师往往是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一首诗歌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言,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想真正通过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就变得相当不容易。

面对一首首古诗词,结合个人经验,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个性化的理解以及独特个感受体验。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他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必要的。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人生体验很不丰富,加之古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大量的典故,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如果可以调动学生课前及时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学生能够了解文天祥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就能够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表露出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备受熏陶。

学到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学生在了解白居易生平事迹后,对诗歌中同情底层百姓、抨击统治阶层的腐朽残酷的主旨有了深刻地认识。

对于写作背景的查阅,也可以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有很大帮助,文史一家嘛,此言不虚。

二、解读诗题

诗歌标题往往能够给读者理解诗意、明确主旨提供帮助,做好诗题的解读,能有效的理解诗歌。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标题点名了事件、时间、地点,教师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于理解诗中安闲静适的美有很大帮助。再如李白的《行路难》,诗题点名了本诗的主旨——借行路的艰难隐喻在现实中找不到政治出路的苦闷。

词的题目部分给出的信息往往更加详细。试看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读者不仅可以知晓本词的写作时间,对此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有初步的认识。

三、明确诗意

对中学生而言,古诗歌中有不少不易理解的生词、典故。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思考的能力。字词方面,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至于典故,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资料去了解。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比单纯的灌输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在这一方面要能收放自如,注意适时指导、小结。

古诗歌中经常出现“杜鹃”这一形象,让学生查找与之相关的典故,使得他们对这一典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意象表达出的感情内涵。

四、品味意境

提到“品味”一词,不少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头大”“纠结”,认为这是极其困难、非常“玄”的事。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多鼓励,教学生摸索到可入手、可实践的具体方法,扫去他们心头的阴影,改变他们的认识,增添自信心。

而对于意境,教师所作的工作要更为细致。首先引导学生捕捉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例如,送别类的古诗歌中常出现杨柳、芳草、长亭、南浦等意象,见到这些意象就要明白此诗词很有可能表现的是送别之情。诗词中出现子规、明月、大雁、夕阳等意象时,则往往表达的是一种羁旅天涯的深切的思乡之情。落花、流水、薤露等则多喻岁月匆匆、人生易老、时光无情……这些诗歌的意象,都是作者借助表情达意的载体。

至于“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要从诗题、“诗眼”、典故等入手。例如,杜甫的《月夜》,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忆”一字就从妻子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对妻小的怀念,祈祷能够早日与家人团聚。再如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中化用了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典故,用这一典故来表达作者杀敌报国的碧血丹心。还要说的是,典故是有规律可循的。用典无非这两种,一是化用前人诗句,一是引用历史人物、故事。无论哪一种,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途径,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了解典故并不是欣赏诗歌的重点,分析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才是阅读的关键。

对意境进行品读时,切不可将“意”“境”二者孤立分割,必须注重情景的水乳交融,指导学生明确,是二者的和谐统一给读者带来了艺术美感,诗词的意境美事通过这样的具体形象反应出来的。

五、提高升华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诗歌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读懂它们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升华,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升华自己的审美情趣。这里就必须介入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学生理解诗词了,肯定会有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有感就发,比如用文字、图画等形式展现诗人过程中的情形等,最大限度地拓展诗歌。例如,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学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再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美;学了王维的《鸟鸣涧》,用文字或者图画去表现作者笔下静谧的美;学了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激发起学生昂扬的斗志后,引导学生用文笔或口头表达的形式,谈一谈自己的报国理想;学了岳飞的《满江红》,学生深深地被作者饱含血泪的爱国热情所振奋,届时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谈谈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怎样去爱国……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激情,融合了学生的感情与思想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即使时光远逝,仍会历久弥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自己的审美情趣、欣赏品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房婷;怎样进行诗歌教学[J];读写算;2011年第70期

[2]刘春;诗歌教学的一点感想[J];都市家教(上);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审美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