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荫

2012-04-29王巍

当代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天资结体春联

王巍

顿长彬,号山林,又号山林居士、渔阳顿子、公孙姬顿、百级斋主。1944年生于天津市。现任唐山学院、唐山老年大学书法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荣获唐山市委、市政府及中国书画联谊会颁发的“支持文艺事业——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2011年9月30日,一个初秋的上午,笔者前往顿老寓所拜访。顿老虽68岁高龄,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开朗健谈。走进宽敞明亮的书房,正对着晴窗的,有几竿翠竹,迎风摇曳,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谈起学习书法的经过,顿老沉浸在对少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之中:“我的曾祖父、祖父、伯父都擅长书法,从小受其影响,觉得会写一手好字是件挺好的事,每年春节大门边、水井旁、灶台前,贴满的春联,是我儿时对书法的最深记忆。”从十三、四岁到二十岁,顿长彬除了研习隶书外,更在楷书上下过苦功。欧阳询的《九成宫》法度森严、庄重典雅、用笔险峻,赵孟頫的《寿春堂》清丽道媚、刚健婀娜、用笔俊秀,这些都让他痴迷流连,反复临摹。

应该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先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其楷书清秀典雅,隶书活泼飘逸,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但恰恰在此时,他又搁笔了、苦恼了,为缺乏自己的风格而搁笔,为没有超越前人的藩篱而苦恼。他静下心来,严格地审视自己,无情地解剖自己,终于发现自己视野不够开阔,拘泥于成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更谈不上创新。怎么办?是沿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墨守陈规呢,还是熔铸百家之长师古不泥、独辟蹊径々他苦苦思索……

为此,年过半百的顿长彬奋起直追,重当小学生,中年变法。他立下“心追手摹得古人遗韵,笔耕墨洒开今世新风”的豪情壮志,在熟谙欧、赵的基础上,重新攻习颜书,上溯汉隶,再次遍临《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等,并涉猎魏碑。同时,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清末邑人林钟潢的隶书也潜心揣摩,融会贯通,决心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书体。他还把功夫下在字外,悉心体验生活,饱览古典诗词文赋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书籍,以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自强不息,厚积薄发,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飞跃,形成了自己崭新的艺术面貌。

谈起六十多年的学书经验,顿老一语破的:“学习书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一个字:勤。天道酬勤。当然,有的人天资高,有的天资低。但不论天资高与低,都需要勤奋。所不同者,天资高的加上勤奋,成就会更大,天资低的要想出成就,更需要勤奋——勤能补拙。学书法无非学用笔和结体,笔法是写出来的,结体是看出来的,因此既要勤看,又要勤写。只有勤看、勤写,再加上思考、感悟,对书法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刻,笔下的功夫才会越来越深厚。”关于临摹古人碑帖,顿老认为,“临帖要选择,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字帖,要一直写,不要频繁换:写到一定程度,觉得差不多了,再换。”当笔者请顿老谈谈他自己的书法实践和创新时,他说:“我自问算不上一个天资高的人,只不过勤奋而已。要是天资再高一些,成就可能会更大些。”

顿长彬不但书法艺术广为人们称道,更为人感佩的是他的为人,他的人品。他淡泊质朴、热心助人,每到春节,他都会为邻里写春联。在青海玉树遭遇地震后,顿长彬先生将“大爱无疆”“厚德载物”两幅作品竞拍2万元全部捐给灾区。但先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荣成书法艺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顿老退休之后,以近七十岁的高龄,亲自为书法爱好者授课。几十年来,先生前后帮助扶持书法爱好者不计其数,其中大多数成为书法艺术活动的骨干。

顿长彬一辈子吃过苦,遭过罪,挨过批斗,坎坎坷坷,很不容易。但始终保持着一种逆境不沉、顺境不嬉、宠辱不惊的良好的心态。

猜你喜欢

天资结体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新春联
新春联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勤奋
天资乳业 保持新鲜,每一天
成功公式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