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孩子,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2012-04-29赵春和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1期
关键词:化名赵老师爷爷

赵春和

这学期期中考试过后,我班学生语数英成绩总体考得都不错,我心里特别高兴。正好我们第三篇习作是学写信,学生对书信格式掌握得不是太好,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这次期中测试的成绩与自己平时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期中小结,以书信的形式给我写一封信,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得失以及今后的打算及做法。没想到阅读完42封学生的来信,我的感觉竟然非常沉重。

我今年任教的是四年级语文,我的学生也就十岁左右的年龄,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候。但在这42封信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压力,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担忧。有35个孩子告诉我,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认为自己考得不好,检讨自己平时学习不够认真,考试时太粗心了,今后一定要下功夫,甚至还有几名学生在信中写到没考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老师;有4个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只有三个孩子告诉我认为自己考得很好,说自己以后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

难道是那35个孩子真的没有那7个孩子考得好吗?我抽出成绩单仔细比较,答案是否定的。三个自认为考得很好的,只有一个进入班级前十名,且排名第九。另外两个一个排15名,另一个排21名;认为自己比较好的,有一个进入前十名(第四),两个前二十名,一个前三十名。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度很低,明明自己已经考得很好了,却还是不满意呢?从信中来看,我们的家长难辞其咎,他们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太少,对孩子了解的太少了,只是把眼睛一味地盯在分数上,所以才导致孩子对自己评价的走低。

妍妍(化名)在信中写道:亲爱的赵老师,您好!期中考试我语文考了97分,是全班第一,可是我爷爷仍然不满意。英语考了100分,爷爷有点满意。数学只考了88分(班级第三,这次数学试卷较难,班级最高92分),这样的分数不仅爷爷不满意,就连爸爸和妈妈还有奶奶也很是不满意,还异口同声地说:“就考这么点分数。”另外,爷爷还说:“看来我平时对你的数学成绩太信任了。”……赵老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考出更好的成绩。

菲菲(化名):赵老师,您好。我对我的成绩很不满意,因此我给妈妈骂了一顿。妈妈说:“你看你,成绩退了一大步,语文就考85分,数学才88分,只有英语还不错(100分)”……

磊磊(化名):赵老师,我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原因是粗心,不看题目要求,不查一查写得对不对,把会的题目写错了,结果被妈妈骂的眼泪直流,心里埋怨自己不查题,太粗心。为了下次考好,我下定决心改掉粗心的坏毛病。我语文86分,数学90分,英语96分……

月月(化名):……回家后,我告诉妈妈我的成绩,妈妈听完后就开始大发雷霆,教训我了,说这道题该错吗?你太粗心大意了,眼睛怎么看题目的,平时学习肯定没有用心……我惭愧地地下了头,妈妈说的这些话,就像有一把尖刀插进了我心里,顿时感到非常疼痛。我竟然这么的后悔。……

在信中大多孩子都能正确地分析自己试卷上的失分原因,表达了自己今后要刻苦努力的愿望,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但在信中告诉我因觉得成绩不理想儿被家长骂或教训的竟达二十七人,其中有两名还挨了打,有一名家长甚至说如果期末再考不好就不要吃饭。这让我觉得十分震惊。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相当一部分我们的家长眼睛竟然依旧盯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可以说已经表现的非常出色了,如前面的妍妍、菲菲等,他们平时学习非常认真,表现一贯很优秀,但家长还对他们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否定他们的努力与成绩,长此以往,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成就感越来越少,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下降。这怎么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斯腾伯格研究发现,人的成功发展有三大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权威人士的负面期望。对孩子而言,家长、教师就是最大的权威。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触及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只有拥有自信,才能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逐步走向成功。现在绝大部分老师基本上都能从各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反而是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了。不惟分数论,要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固然好,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他们的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呀。

基于此,在批阅完学生给我的信的那一周周五的下午,我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努力与进步,坦露了孩子们的心声,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多给孩子鼓励和信任,多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身体、心灵的健康成长。

孩子努力了,请给他加油吧;孩子进步了,请给他掌声吧;即使孩子有一些失误,请给他鼓励吧,愿我们的孩子充满阳光,自信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化名赵老师爷爷
为赵老师点赞
我的 “蜡烛”老师
用心浇灌,静等花开
冬爷爷
超级难写的字
站着吃
很远很远的“六一”
爷爷说
神秘的“茅十八”
新闻报道中的化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