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懂事”的孩子更考验教师的智慧

2012-04-29陶新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关键期社会化过程

陶新华

每个人的心理成长发育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对自身心理成熟都有促进或延迟作用。为什么有些学生心理比较成熟——“懂事”,而有些同学则幼稚、不成熟——“不懂事”?其实,这种成熟与不成熟都是一种社会适应状态,它反映出一个人社会化完成的水平。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不懂事”的孩子常常会让不少教师感到棘手或困惑。

【案例点击】

我们班上有一些学生,平时我对他们非常好,处处关心甚至偏袒他们。然而,他们似乎很不懂道理,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想法,天真、幼稚、逆反,对我的工作时常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对抗、反对我,故意捣蛋,惹我生气,让我难堪……我现在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和管理他们,甚至有些怕他们了。面对这样不懂事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

——陈 莉

【辨析思考】

“不懂事”,可以理解为不成熟。而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参与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完成的。教师遇到的这类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虽在小学低年级和高中阶段也会有这种学生,但是比较少。遇到这样的学生,对教师来说的确比较棘手。古人曾经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大概就是说管教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可见,做好教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所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能够成为好教师,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有自己的独门功夫。而理解和接受学生的所有行为,或许就是独门功夫之一。

当我们的老师说学生不懂事的时候,实质上就是没有理解学生的独特行为和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某种想法。所谓“不懂事”,可以理解为学生不懂人情世故,思想行为没有逻辑、不合常理;可以理解为学生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不配合老师的活动等。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省心,可以让老师在管理上不费力,但这样的孩子却未必就是懂事、成熟的孩子。我们要从孩子成长发展的心理历程来理解“不懂事”这个现象。一般来说,被评价为“不懂事”的孩子,很少拥有积极的自我特性,也不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富裕和充满爱的家庭中。通常这个孩子得到的体验是存在各种问题的。

【理论解读】

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不懂事”往往是因为没有能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于是在交往中就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孩子要么是被宠坏了,要么就是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前者多生活在一个养尊处优,处处以孩子为重心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或老人因为过度溺爱而对孩子不提任何要求,孩子于是就养成了为所欲为的习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要求。后者则往往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严,不容孩子与社会接触,结果造成孩子的成长脱离社会现实,无法融入周围的社会环境。

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防御机制”一说,主要是指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人们进入意识状态。“不懂事”的孩子往往防御机制不成熟,不能够用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比如应对成人的表扬或批评,应对诱惑或压力等。这种防御机制是否成熟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早期亲密关系(客体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积极心理学中强调培养人的积极有效的防御策略有:预期、合群、利他、幽默、坚持己见、自我觉察、升华和抑制等,它们可以在不可接受的本能欲望与社会期望之间达成一种最理想的平衡,以此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面对两个任务:一是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二是建立起自己的良好健康的防御机制。这两者都要适度适时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懂事”的状况。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有或多或少地被人评价为“不懂事”的时候,这是阶段性的特征,是成长过程中始终面临的课题。即使是成人,如果不能够及时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也会出现“不懂事”或“不识时务”的情形。

【透析与导引】

学生的“不懂事”一般会有几种表现:一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种学生往往成绩不够好,习惯也不尽如人意,他们容易被忽略,所以他们基本的被关注、被爱抚,或交往的需要也都得不到满足,于是时常做出异常举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二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自己想要什么心中是很清楚的,却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要求老师或同学予以满足。三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是情商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必须从小进行训练才能够得到的。目前很多孩子缺少这种训练,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明确的原则标准,更没有在一定场合要遵守一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四是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与人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够为对方作出妥协,而妥协是可能委屈自己的。这样的孩子不知道、也不会妥协,于是常常被看成是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孩子可能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或者说在某个关键期没有教育和发展好。以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为例,简要表述如下:0~1周岁,婴儿期,建立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1~3周岁,幼儿前期,发展自律性,培养有能力感的关键期,影响孩子能否自觉主动地适应社会;3~6周岁,幼儿后期,培养性别意识和性别责任感的关键期;6~12岁,学龄期,培养勤勉性的关键期,为将来完成工作、创造成就和获得他人认可做好准备。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家庭内部开始逐步实现的,父母代表着社会规范的执行者,让孩子在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中接受社会规范要求,然后逐渐接触和走向社会,在学校达到进一步的社会规范化要求。但是“不懂事”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就被看出行为幼稚,不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一些缺陷等。如果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引起重视,到了青年或成年期再想纠正就更加困难了。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体验是没有稳定的行为标准的,不清楚自己行为的规则,没有遵守规则之后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没有所有人在遵守共同原则下进行活动达到相互和谐、彼此协作的体验,他们也没有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成长需要在自我的交往实践活动中重获经验,并积累成功体验,才能走向成熟。

【应对策略】

面对这样“不懂事”的学生,教师时常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具备一些心理学常识,应对这样的学生其实不难,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同时接受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每个学生都有两个方面,作为教师首先要聚焦于学生的优点,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接受他的缺点和问题,耐心等待他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接受的态度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把这种接受的心态传达给孩子的父母。

第二, 要为孩子的优长方面设立一种较高但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并在儿童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为他们的特长设定一个较高的标准并帮助他们实现,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经验,获得自信,进而培养自己的自尊。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

第三, 这样的孩子需要采用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教师和父母是这种稳定性权威教育的执行者,但必须注意要以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来影响他们,为他们设立良好的行为示范,并使用一定的强化方法。父母和教师都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他们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要求,这种稳定的权威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行为标准,逐渐养成习惯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四, 通过运用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应对生活挑战,并为儿童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能运用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方式感召学生,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 为孩子的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我们专门为之提供补偿性教育,增加专门的训练,让学生不至于使某个特定领域的落后成为其成长的障碍。在设定总体目标的同时,要设立一系列比较小但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以此保证孩子持续产生成功体验。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其他与自己相似却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目标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分享他们的快乐。

第六, 在社会关系网中安排一些重要人物或教练,这些人知道孩子希望在哪些领域获得成功,并会鼓励孩子实现目标。

当然,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教师多半会有烦躁与畏惧心理,因为这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不少教师表示无能为力并退避三舍。其实,只要我们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技能,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就一定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猜你喜欢

关键期社会化过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