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的“竹竿”运用
2012-04-29张兰芬
张兰芬
阅读《祝福》,眼光不觉被祥林嫂沦为乞丐后手中的一支“竹竿”拉直了。联系上下文,体味再三,始悟出鲁迅写这支“竹竿”的艺术匠心。
一、衬托肖像
文中写道:“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如果说“破碗,空的”是侧重于衬托祥林嫂的内心经受着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极度的精神折磨,陷入痴呆麻木,不讨不吃也不觉得饿的悲惨境地,那么,“竹竿”“比她更长”,并不是表明沦为乞丐后的祥林嫂还是个高挑个儿(原先也并不一定是高挑个儿——这儿的“长”应理解为身的高度),而是用“竹竿”之长与祥林嫂的肖像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从侧面衬托了祥林嫂枯萎佝偻的身躯,又使前面写脸色、眼神的单层面局部描写得到补充,完成了对整体形象的勾勒。正是这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从而获得众多的审美感知。
二、突出典型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就是他具有同类人物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旧社会的乞丐一般都一手挽着讨饭篮,内中有碗筷之类;一手拄着竹竿(不用木棒,因木棒较重)。那“竹竿”的作用,对于乞丐来说最主要是赖以支撑,减轻奔命之疲劳。于是,祥林嫂因手中的“竹竿”就具备了乞丐的共性。而祥林嫂拄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则表明它支撑这“行尸走肉”的程度之烈,抑或表明祥林嫂寻觅灵魂的有无,求生不想,求死又不敢的生活状态已旷日持久。这就反映了祥林嫂这个乞丐的个性。沦为乞丐后的祥林嫂这个典型,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必然被吞噬的悲惨命运。
三、象征预示
祥林嫂维系生计的道路经历了靠丈夫、靠儿子、靠力气、靠“竹竿”的过程。前三靠这时全都毁了,沦为乞丐后就只能全力依靠这支“竹竿”——讨饭棒了,然而这支“竹竿”也靠不住,“下端开了裂”。“竹竿”“开裂”正好象征了祥林嫂的命运,预示着她必将像“开裂”的“竹竿”一样地毁掉——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吞噬。
“看似寻常最奇崛”。一支看似写实的“竹竿”到了祥林嫂的手中,不,应该是到了鲁迅的笔下,竟发挥出如此众多的艺术功能,足见鲁迅用心之良苦。鲁迅小说中安插的小物件(或称“小道具”)不乏其例,都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意蕴,反映了作者精湛的艺术造诣,须反复琢磨,方能悟出个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