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如何以情动人

2012-04-29顾绍竹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丝瓜抒情记叙文

顾绍竹

记叙文写作需要真情流露,以情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写真人真事露真情;放大细节动人心;议论抒情情更浓;巧用修辞妙把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情深意切,动人心魄。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媒介,是撞击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所以真挚感人的文章历来是为人称颂的优秀作品。如我们学习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情动人的经典作品,它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记叙文尤其需要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好多中学生的记叙文缺乏情感,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打动读者?其实记叙文要做到以情动人,还是有方法可循环的,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人真事露真情

真情源自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写文章不要空喊口号,可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事,做到融情于事,让你的文章通过充实的内容流露出真情。如2007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考生写的是高考前和父亲在地里割麦子的情景: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这样评价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

当然记叙文可以虚构,但虚构一定要有真实感,要有生活基础。

二、放大细节动人心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要想让读者对作文中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写好细节,即必须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充分调动每一个感觉器官去感知,去描绘。一名学生在《又是丝瓜花开时》一文中写道:

“一场风雨过后,丝瓜花洒落一地,但不久的几天里,就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而奶奶呢?却再也直不起她的腰,甚至走路也有困难了。今年丝瓜依旧长满架,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等待着衰老、死去。一日下楼,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是奶奶!我忙跑过去,说道:‘奶奶,你力气大嘞!还来采丝瓜,估计病就要好了!奶奶一手拿着三四根丝瓜,一手还在够枝上的另一条,笑道:‘病是怎么得好,只是怕丝瓜长老了,不好吃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我跑去帮她摘下那条丝瓜,搀她回去躺下。”

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熟悉和动人,作者正是抓住了“奶奶”语言、动作的细微之处,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才使作者对奶奶的情感变得真实而细腻。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中写道:

中年人接过找零和购物袋,边走边取出帐单核对,突然发现多找了一元钱,随即一愣,停住脚步又核对了一遍,还是不对。正当我以为他会转身时,他却左右看了一下,从从容容地将钱和帐单装衣口袋里,快速地走出了超市……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比色卡》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一位战地摄影师拍下了这样一组画面:决口处,解放军战士手挽手立于洪水之中,个个表情刚毅,与洪魔比拼,浪头盖过了其中四位战士的军帽,其脸部表情虽模糊不清,而坚毅的目光却似能穿透一切致密的物质,他们用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一条绿色长城,令洪魔望而却步。

两篇文章两个细节一暗一明、一丑一美,都写得生动准确,细腻传神。其实两位作者并无什么“绝招”,只不过把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画面写得“真切”些罢了。

三、议论抒情情更浓

一篇记叙文,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

一学生在作文《暗香》中这样写道:上中学时,有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关上。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的大门十点钟就关的,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作者这样议论抒情: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才醒悟,人只要有善念,不管有没有回报,都是令人可敬的,他们就像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的凋零。通过这样的议论抒情,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老大爷的形象变得更为高大,他无私的品质也就更为动人。一学生在作文《妈妈的目光》中这样写道:

“妈……”

看到了,妈妈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她上上下下打量我,目光那么亲切,我的思想很快与这爱抚的目光融化为一体,声声问寒问暖的话,充满了无尽的爱意。

短暂的相聚,痛苦的别离。没有太多的话语,望着妈妈期待的目光,我理解地点了点头。

作者加上这样的抒情语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还有谁是我遮拦天空的荫蔽……”我在心中默诵着。加上这样的抒情文字后使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强化,从而更加的打动人心。

点睛之笔是判断文章是否切题和主旨是否得到升华的关键。议论和抒情就是记叙文的点睛之笔,文章有一个好的议论抒情,不仅会让人回味无穷,而且还可以让文章表达的情感达到更高境界。

四、巧用修辞妙抒情

记叙文中采用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文采飞扬、匠心独运。例如,比喻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文章一气呵成;夸张则易于宣泄情感……作家刘鸿伏在《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望风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的山影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副画面,将勤劳朴实的父亲形象推到读者面前。这段文字巧妙运用排比的句式,将情感的抒发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名学生在《又是桃花花开时》一文中写道:“我出生在北方的城市里,在那里刻下了我幼年的六载春秋。当江南的细雨打在身上时,我不断地咒骂着这潮湿的空气,离开了父母的背影,我像一支断了链的锚,向那冰冷无助的海底深处沉落。从那一刻起,我便坚定地认为来自异乡的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当那双褪了红漆的木筷,往我碗里夹着各种我不爱吃的东西时,我固执地认为这儿不是我的家。当那张唠叨的嘴,通过那透着寒风的窗不分巨细地讲着一些无所谓东西的时候,我曾固执地认为,这儿不是我的家。”通过比喻、排比交融的细节描写,作者把自己一开始对南方这个老家的隔膜、生分的情感,不断地叠加、渲染、蓄势,为后文作者情感的转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猜你喜欢

丝瓜抒情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丝瓜
夏季佳蔬——丝瓜
狡猾的丝瓜
春 日
如何写好记叙文
会抒情的灰绿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丝瓜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