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榉:引领凿岩工程技术发展缔造地质科学研究辉煌
2012-04-29郭乐红
郭乐红
凿岩技术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充满智慧的先辈就已经发明了整体钢钎凿岩技术。冲击凿井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意义可与火药的发明同辉。我国的冲击凿岩技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在当代,仍有无数凿岩专家在继承古代先人智慧和财富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着智慧和工作热情,为推进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凿岩技术的新发展而呕心沥血,张国榉教授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坚持奉献,专注于凿岩工程事业
张国榉教授出生于1936年11月,籍贯在四川省营山县,是我国著名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凿岩工程专家。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主修探矿工程,是我国凿岩工程的重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国榉长期致力于冲击式凿岩钎具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掘进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钎钢钎具学术委员会学科带头人、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钎钢钎具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田野钎钢钎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虽然肩负有多重职责,但是他始终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人生价值的意义定位在研究凿岩工程技术,虽年过古稀,仍活跃在工厂、矿山和科研、教学第一线,立志为我国凿岩工程现代化事业奉献终生。在张国榉教授看来,幸福的含义就是:“生逢盛世,何谓幸福?高扬理想旗帜,为凿岩事业终生奋斗,就是我永恒的幸福!”他把个人的幸福融入在为祖国的凿岩工程事业奋斗当中,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在研究领域内耕耘、钻研不息。他带领的凿岩科研团队,在现代超级钢冶轧技术和WC-Co凿岩硬质合金加压烧结技术的基础上,以“贵钢”、“三山”、“三占”、“抚新”的“钢坯钻孔一带芯热轧法”、“合金铸管一带芯热轧法”、“热穿孔一带芯热拔法”和“田野”的“热穿孔一带芯热轧法”新型全系列合金钎钢,以及全系列新型硬质合金凿岩钎具和DZ系列全液压凿岩设备为标志,使得我国的冲击凿岩技术一跃而跨人世界前沿行列。
我国作为冲击凿井术和火药的发明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发明了整体钢钎凿岩技术。1835年鸦片战争前夕,在张国榉教授的家乡四川省的自贡地区,当时的盐业工匠成功应用“顿钻”技术,凿成了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自贡桑海井深1001.42米,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谱写了人类冲击凿岩技术的历史辉煌,获得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瞩目和赞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但是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历史等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凿岩技术在一个多世纪内处于了停滞状态。
在近代社会,凿岩技术被视为采掘业的先导,素有“采掘工业的牙齿”之称。从十九世纪中叶伊始,在世界范围内,凿岩技术和采掘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瑞典的诺贝尔父子发明了硝化甘油胶质炸药,在修路和采矿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1896年气动凿岩机在美国诞生,1920年瑞典开始大批量生产中空钎钢,1923年德国发明了WC-Co硬质合金,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的新兴硬质合金切削刃具和凿岩钎具产业,并直接导致了二战以后机械和采掘工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工业是现代工业的核心,而采掘工业则是整个工业的基础。但是在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同时,发明了冲击凿岩技术并拥有悠久凿岩历史的我国却被落在了世界发展的后面。推进我国凿岩和采掘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凿岩工程技术水平,改变我国采掘工业落后面貌,正是张国榉教授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的目标和梦想。
追求卓越,致力于凿岩科技创新
数十载的科研生涯中,张国榉教授时刻关注着:“采掘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他认为,现代化的凿岩爆破技术和凿岩机具,已成为人类向岩石圈索取资源、向地下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
为了完成和完善我国的凿岩技术与凿岩机具工业建设,张国榉教授和他带领的研发集体在长年对凿岩钎具和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共同完成了1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其中,由他本人主持研制的“中小直径新型钎头”、“球齿形系列硬质合金整体钎子”、“沉底式感应钎焊固齿球齿钎头”、“极坚韧岩石用特重型钎头”、“钻车凿岩用中大直径钎头”、“钻车凿岩用重型螺纹连接钎杆”、“超纯、超细、窄带Cr-Ni-Mo、Cr-Ni-W系‘穿孔一带芯热轧法、‘钻孔法钎钢暨整钎”以及“硬质合金复合片齿钎具”,分别解决了困扰国内外凿岩钎具界的诸多难题,不仅推动了我国凿岩钎具的多次升级换代,而且实现了大瑶山隧道、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进口钎具的国产化。
20多年来,张国榉教授研发的新型钎具新增产值已达100多亿元人民币,节约创汇愈2亿美元。但是张教授在凿岩工程领域创新、发明的意义绝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令我国的冲击凿岩技术在经过超过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跻身于世界同行业的前列。而且张教授这一系列的科研成就为改变我国“三矿”(矿业、矿山、矿工)的落后面貌、为我国凿岩钎具行业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为我国钎钢钎具与采掘工业的现代化以及凿岩工程的学科和人才建设各方面,都作出了系统的开拓性贡献。
在实际的研究工作当中,张国榉教授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先导,他始终把理论创新贯穿于解决凿岩工程技术难题的长期实践探索之中。迄今为止,他已先后发表了200余篇在技术攻关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论文,出版了《岩石可钻性指数》、《凿岩钎具的设计、制造和选用》、《极坚韧岩石用特重型钎头》、《钻车凿岩用中大直径钎头》、《掘进工程凿岩钎具专辑》、《硬质合金复合片齿钎具》、《钎钢与钎具》等7部专著或译著,创新成果累累。不少著作已成为众多钎钢钎具厂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工具书。
张国榉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凿岩工程事业,对于未来中国凿岩技术的发展,他认为:高效、低耗凿岩,是全世界采掘工程科技界与产业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在2000年10月的中国钎协海口会议和“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教授论坛”会上,张教授提出了“我国应将凿岩机具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及“实施四大技术改造(新型钎钢、新型凿岩硬质合金、新型凿岩钎具、DZ系列全液压凿岩设备),建设凿岩机具强国”的目标。他认为:
“为了我国凿岩机具工业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走向世界,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张国榉教授有一句话:“为人类和平、发展与进步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十年的研究历程中,他不断执着追求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用实际行动最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不懈奋斗,奉献于祖国科技发展
“弘扬诺贝尔精神,为人类征服岩
石作贡献;追求美德、知识、健康,致力学习、劳动、创造,共中华振兴钎具添辉煌。”——为中华更加强大而不懈奋斗,是张国榉教授矢志不渝的追求。
1988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咸宁矿山机械厂、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厂、湖南涟源钢厂、武汉铜材厂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钎钢钎具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湖北华夏凿岩机具股份有限公司,由国家级专家张国榉研究员出任董事长兼代理总工程师。与此同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先后建成了掘进工程研究所、凿岩机械研究所和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我国的凿岩科技事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8年8月21日,中国新华通讯社和隙望周刊社,经奥组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权编辑出版的“收藏奥运,见证历史”珍藏版——《奥运2008特刊》,以“凿岩: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延伸”为题,记录了我国凿岩技术的历史性进步。这对以张国榉教授为代表的凿岩工程专家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近年来,张国榉教授在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持下,与同仁一道完成了GB/T6480-2002《凿岩用硬质合金钎头》、GB/T6481-2002《凿岩用椎体连接中空六角形钎杆》、G B/T6482-2002《凿岩用螺纹连接钎杆》、GB/T1301-2008《凿岩钎杆用中空钢》等4个国家标准的修订。目前,张教授正在进行我国第一个硬质合金整体钎子国家标准(拟作G B/T6483-2010《凿岩用硬质合金整体钎》)的制订工作。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凿岩工程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而且硬质合金整体钎子国家标准的制定还象征了历史的跨越。如此辉煌的科研成果,又激发了张教授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
因为对凿岩工程的学科和人才建设作出了系统的开拓性贡献,张国榉教授先后获得了国家经委技术开发重大贡献奖(1984)、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中国发明协会银奖(1986)、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1998)、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国家星火二等奖(199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地矿部优秀发明专利奖(1992)、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1994)、国家发明三等奖(1997)、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湖北省优秀专利发明者(1999)、湖北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一等奖(1999)、梁亮胜侨界科技奖励基金科技进步突出贡献二等奖(2000)、《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评审》预展项目奖(2006)等多项科技奖励。此外,他还在1980、1985年两次被评为地矿部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武汉地区首届十大专利发明者。
如今,已76岁高龄的张国榉教授,仍在为凿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着,他不仅无私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智慧,而且把这笔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财富传给了学生。
1960年以来,由他直接授课和指导的学生达3000人,其中包含了硕士、博士20余人,为我国的凿岩工程技术发展发现和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