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水母的世界
2012-04-29许国杰
许国杰
比恐龙还早几亿年;世界上最长的动物
一些水母的腺体可释放出一氧化碳,使身体膨胀。当这类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大风暴时,就会将气放掉,沉入海底。
北极霞水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母,它的触手长达30多米,捕食时触手展开,能布下一个500平方米的“天罗地网”。
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最毒的生物之一,人被它刺伤后3分钟内便会死亡。一只箱形水母的毒素足够毒死60人。
水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共有约200多种,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6.5亿年——这比恐龙还早出几亿年。水母进化得相当成功,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要么已经灭绝,要么进化成了其他物种,只有水母还保持着以前的模样,堪称“水中活化石”。
水母的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阳光海岸,还是幽静深海,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随波摇摆、婀娜多姿,却暗藏杀机——长长的触手上布满了无数含有毒汁的小刺,猎物被刺后,会迅速麻痹而死;即使人被蜇伤,后果也很严重:轻则红肿,重则毙命。
没有大脑、心脏,水分占体重的90%以上
能提前15小时预测风暴
水母属于低等的腔肠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呼吸器官和复杂的消化系统,只有一个“多功能”的腔,无论是进食、消化还是排泄,都只能通过这个腔。水母没有大脑、心脏和肺等器官,身体构造非常简单,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圆形的伞状体、布满刺的触手以及各种腺体。伞状体里有一层薄薄的肌肉,水母就是靠着挤压这层肌肉把水从体内挤出,以推动自己向前游动的;触手除了捕食,还在游动中用来控制运动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水母身体里的水分占了其体重的90%~97%。
水母是海洋中最不擅长游泳的动物之一,单凭自身的力量,它们只能游动很短的距离,当需要长距离移动时,它们会借助风、浪和水流,因此,水母对海洋的天气可谓了如指掌。在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是风暴来临之前的预告。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而对水母来说却是易如反掌:它们可以提前15小时预报风暴的发生,还能预测出风暴来临的方向。
此外,一些水母的腺体可释放出一氧化碳,使身体膨胀。当这类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大风暴时,就会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产生气体让自己膨胀漂浮起来。
不少的水母能发出淡绿色、蓝色、紫色等彩色的光晕,这是动物所能发出的最鲜艳、最美丽的光之一。发光的水母在海中像一盏盏漂浮的彩灯,晶莹的长触手也随波摇曳,非常优美。水母发光的秘诀,在于其体内各种奇妙的蛋白质:比如一种叫做“埃奎明”的蛋白质与钙离子混合的时候,就会发出蓝色的光芒,这种蛋白质越多,光芒就越强。
世界最大的北极霞水母
捕食网面积达500平方米
普通水母的伞状体通常约20~30厘米长,最小的不足1厘米,而最大的水母——北极霞水母的伞状体直径通常超过了2米,它们的触手更是长达20米~30米,与蓝鲸的长度相当。迄今为止,最大的北极霞水母是186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岸发现的。当时,一只北极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经测量,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展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这也使北极霞水母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世界最长的动物”这一桂冠。
北极霞水母的触手数量大大多于普通水母:一只水母有8组共约1200只触手——它之所以在英语中被称为“狮鬃毛水母”,就源于它众多的触手数量。当北极霞水母的触手展开时,就像是在海里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面积可达500平方米。任何猎物一旦闯入这迷宫般的罗网,水母立即翻出触手上的刺,并释放毒素,通常只需几秒钟猎物就会被麻痹而死,成为水母的美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触手反应非常迅速,假如遭遇海龟等天敌,能迅速“收网”——在1秒钟的时间里收缩至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并逃之夭夭。
北极霞水母的罗网纵然厉害,但对身材纤细的牧鱼却没有威胁。牧鱼体长不过7厘米,能在霞水母的触手中穿梭自如,并把这里当成了它的避难所。作为回报,牧鱼常把一些不大的食肉动物诱到水母布下的罗网中,自己则巧妙地避过毒丝,钻入巨伞下,逃脱攻击。与此同时,北极霞水母乘机“收网捕鱼”,美餐一顿,而牧鱼也因为引诱敌人有功而得到水母的赏赐:吃一些剩下的残渣以及水母身上的微生物。北极霞水母和牧鱼互惠互利的生活,成为了生物学中的互利共生典范。
剧毒的箱形水母
被刺后3分钟内必死
众所周知,所有水母都有毒。但绝大多数水母的毒素对于“体型巨大”的人类根本构不成威胁,即使被蜇,也只是发炎红肿,几天后便能痊愈。
但水母家族也不乏用毒的高手。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生活的箱形水母,它的毒液毒性极强,如果人类不幸被它刺中,3分钟内便会毒发身亡。
顾名思义,箱型水母长得四四方方像一个箱子,大小与足球相仿,有60多条2~3米长的粗壮触手,每条触手上有数千个储存着毒液的刺细胞。据科学家研究,箱形水母的毒液进入猎物身体后,能迅速破坏心脏跳动的节律,导致心脏无法正常供血,使人立即死亡,且无药可救。一只箱形水母的毒液就足以毒死60个人,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生物之一。
箱形水母攻击性极强,即使是被人体轻轻触到,也会疯狂地反击,而且动作十分迅速,让人难以闪避。科学家曾将箱形水母的捕猎进行录像,发现只有将它刺入猎物、释放毒素的动作放慢1000倍,才能看清全过程。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现半透明状态,极难被人察觉。因此,每年都有不少澳大利亚人丧命于箱形水母的毒刺下。据统计,在箱形水母经常出没的澳大利亚昆士兰沿岸的浅海水域,25年来因箱形水母中毒而身亡的人数约有60人,而与此同时,死于鲨鱼之腹的只有13人。因此当地人将这种恐怖的水母称为“海洋中的透明杀手”。
除了可与眼镜蛇相媲美的毒液,箱形水母还有许多不同其他水母的器官。例如它们拥有4种共24只眼睛,这些眼睛进化得非常成功,包含了眼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组织,并各自有不同的分工:有的眼睛用来感知光度,有的眼睛用来感知物体的颜色和大小……这些眼睛分布在它们的身体各处,这样,它们的视野完全没有死角。此外,箱形水母游泳的速度和距离都大大超过普通水母,并能快速的进行180度转弯,这都得益于它们那比其他水母更加复杂的身体结构。
返老还童的灯塔水母
地球上唯一不会老死的动物
普通水母通常会在繁殖完一代后死亡,它们的寿命并不长,大多只有几个星期,长一些的也不过一年左右。但灯塔水母却是一个异类,它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死”的生物。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灯塔水母伞状体直径约为4~5毫米,是一种小型水母,它身体透明,因为体内的消化系统呈红色并像一座灯塔而得名。灯塔水母体型虽小,但是它却具有一种超凡的本领——“返老还童”,从而真正摆脱了生死命运的束缚。
与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不同,灯塔水母在成功的完成生育大任后,会由性成熟变成性不熟,重新开始向着性成熟发育,并且这样的循环可以无休止的往复下去……这好比蝴蝶突然化身为蛹,从而获得第二次生命。换句话说,灯塔水母可以永远存活,无需面对死亡。
据一位长期研究灯塔水母的科学家介绍,他观察了大约4000只灯塔水母,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因自身原因死亡过一只。至于它们为什么能不老不死,科学家还在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揭开这一谜团。
除了“不老不死”,灯塔水母的再生本领也非常强:把一个灯塔水母切开,它能在24小时内变成两条水蛭虫(灯塔水母的幼体),72小时后长出触角;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细胞完整,也可以变成一条水蛭虫,重新发育成灯塔水母。
当然,灯塔水母还是会死的,否则海洋早已成为了“灯塔水母汤”。事实上,灯塔水母的数量并不多,被天敌吃掉或栖息地环境恶化都会使它们丧命。
淡水中生活桃花水母
传说中王昭君的眼泪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水母的生命力极其顽强,而且由于它们几乎不需要氧气,所以即使在几千米的深海也有它们的身影。而且,水母的大量出现,并不是环境改善的结果,而往往是环境恶化的先兆——随着水污染的严重,鱼类大量死亡,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因此水母也开始繁盛,同时也难以让鱼类再生,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但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上仅有的9种淡水水母几乎都是“洁癖”,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因此十分稀有和珍贵。
桃花水母因其形如桃花花瓣而得名,是最为常见的淡水水母,即使如此,它们的数量也非常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的红色名录,也被我国学者称为“水中大熊猫”。
在我国古代,桃花水母被称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事实上,我国是最早记录桃花水母的国家,早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的《归州志》中,就有关于“桃花鱼”的记载,比欧美各国早了约270年。在湖北秭归,“桃花鱼”因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家喻户晓:西汉时,王昭君与匈奴和亲,远嫁塞外。出塞前她返回故里探亲,在家乡叱溪河畔,王昭君深情地弹了一曲《琵琶行》,弹着弹着不禁黯然泪下,晶莹的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从此,秭归人对“桃花鱼”便情有独钟,视为吉祥物。每年桃花盛开时,秭归人便带上瓶子到水潭边去寻觅,或带回家观赏,或作为礼物送给亲朋。至今,在秭归县九畹溪风景区内,仍能见到许多桃花水母,它们只有硬币大小,全身透明,柔软如绸,姿态优美。
桃花水母的幼体对环境要求极低,在浑浊的水中甚至岩石缝里都能生存,当环境适应时,幼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这时它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水中不能含有任何有毒物质、水温不能超过35℃、光照不能太强……假如环境稍有改变,桃花水母便会在数天内灭绝,因此它们也被看作是“水环境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