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作文
2012-04-29马长根
马长根
在高考语文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作文因其占分最多、用时最长、思维要求最高、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备考中,我们又往往忽视对高考作文的复习准备,错误地认为作文是一种慢工,用不着准备;那么我们如何在占据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上有所准备有所突破呢?
一、用好教材,重视教材的价值功能
苏教版新教材所选课文均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各种文体齐全;设计的二十个专题包含了写作内容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名家范文的分析揣摩,了解这些优秀作品是如何来表现生活,发表见解或表达感情的。
文言文回归教材已形成共识,但作文回归教材还没有引起大家重视。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最大特点是由主题组成单元,必修一到必修五共20个主题单元,多纬度、多角度立体性地架设起学生与文学、与文化、与历史、与未来、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学完每个专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深思。新教材20个专题,几乎涵盖了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的所有内容,江苏省作文题“拒绝平庸”、山东省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与 “直面人生”专题吻合;上海市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与“文明的对话”专题吻合……,2011年部分省市高考作文题就是很好的明证。
我们一方面要入乎其内,专题聚焦,深化专题内涵理解。另一方面要游乎其中,通过专题辐射,贯通教材各个专题。
二、重视生活,开拓自己的写作资源
席勒曾经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为具体:“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可见,积极地洞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开拓写作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心灵世界丰富、热爱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发现哲理与幸福,发现问题与思考。现在,很多同学抱怨生活积累差,接触社会少,笔下无物也无情,其实只要有心,在上学和回家的途中,在校园里,也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生活素材比比皆是,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有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有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有感人至深的师生同学情谊;有学习生活中无法忘怀的经历;有岁月磨洗不去的记忆……你的快乐、你的苦恼,都是生活素材,而且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故事,独有的生活经历、独有的生活体悟还可以避免撞车现象发生。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各种人和事,都可能是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生活与心灵,是我们的园地,拓展写作资源,要学会在自己的园地中开掘。回归生活,关注你周围的人和事,去想象理想的故事,去感悟你的喜怒哀乐,你就会觉得生活的赐予是作文不竭的源泉。当然,我们的生活不是为了作文而生活,对所要表现的生活要用心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写过的特点。我们必须对现实生活(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加工整合提炼,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让人为之动容的感人故事和细节,并能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生活和作文的具体要求有机契合。处处留心皆文章,只要留心,只要细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文章。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捡来”的——不是从别人那里捡,是从生活里、从自己的心里捡。
三、阅读的厚度,决定作文的深度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实在难以说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不可分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两大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其实就是阅读与作文的目标,而阅读水平的高下又往往决定作文水平的高下。可以这样说,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其阅读水平肯定也高。
虽说文无定法,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作文主要有四个支点:生活、思想、语言、技巧。这四个支点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得到提高,当然这种提高是渐进式的。
生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下锅是写作的前提,用来写作的“米”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人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可在“生活”中的同学写作文就是没话可说。显然,现实生活和进入作文的生活不是一回事,这就需要“思想”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发现生活。观察到的生活是表象,发现的生活是本质,只有深入本质的生活才能进入作文,才是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但面对高考的高中生实在是等不及,需要提前支取,而提前支取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在和作者对话,进而和自己对话,从这个角度讲,读书就是“读脑”,读别人的脑子,进而丰富砥砺自己的脑子。
很多同学整天埋头在题海的汪洋大海中,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到了高三仍然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些同学既不能发现自然中的美景和生活中的美,也不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作文低幼化现象较为普遍,自然就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这些和阅读的量少质差有很大关系。因此,即使高三的同学们也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最有价值的作品,读那些能陶冶性情、打精神底子的书;喜欢读书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能加速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有了思想,也就有了境界,作文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作文的深度。
四、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文以情生”道明了情感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贵在有情。优秀作文的标准之一就是感情真挚,能够打动人心,具有心灵的震撼力。没有来自对生活的爱,没有真诚的对人的情感,文章很难引发阅读的共鸣,否则就可能沦为歇斯底里的叫喊或矫揉造作的呻吟。作文必须有真情实感,有“真感情”才会“有境界”,有“真境界”才会有好文章,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生活中有三种感情是特别容易动人的:一是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有许多感情是共有的、共通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二是那种包含着较强冲突的情感,当情与理发生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产生矛盾,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情感往往就特别容易动人。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三是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分难舍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感情就开始动人了。
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请看当代作家丁立梅教师的优秀作品《你在,我就心安》片段:祖母86岁的时候,耳不背,眼也不花,还可以在屋内眯缝着眼睛做针线。而大她两岁的祖父却不行,一步也挪不了两寸。他总是安静地坐在院门口晒太阳,一坐就是大半天。两个人,不过隔着一屋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要大着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祖母这样唤,有时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笑,就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理,祖母就会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好好的,正在太阳下打着盹,祖母就孩子般的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我笑她:“你也不怕烦,老这么喊来喊去的干什么?”祖母抬头看了我一眼,宽容地笑说:“你不懂,知道他好好的在那儿,才心安。”心,就在那一刻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原来,幸福不过是这样的,你在,心就安。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只要你在,幸福就在。本片段讲的是一位老年人关心她丈夫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对方出远门或者去哪儿了,另一方的心也会跟着走了。人世间的真情无非就是这样,在牵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的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好好活着。你在,就心安。只要你在,整个世界就在。平实中有大爱,质朴中见深情,在这位祖母面前,你就会对爱情和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领悟。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出发点,或是绽放在眼前的一朵花,或是不经意中的一句话,或是眼前所见的每一情景……如能采撷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情感点,情注于景,情寄于事,情融于理,投注自己最真切的体验,最深刻的感悟,最透彻的理解,那么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独特、动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