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如心:善如我心,公益人生
2012-04-29林菲
林菲
著名的《资本家》杂志曾这样描述龚如心:“在上海出生的龚如心,身高仅5英尺,穿着银光闪闪的短裙,发上结了两条辫,像蹦蹦跳跳地赶往商场的时髦少女。”这种装束成了她的招牌。见过她的人,对她过目难忘。
年过花甲,以两条小辫子示人,被称为“小甜甜”的龚如心,在她的同龄人中间显得相当另类,她不仅喜欢将头发染成蓝色,并配衬年轻女孩常穿的牛仔布“迷你裙”,而且还经常扎着红色发辫出入社交场所,遇到盛大的日子,龚如心还在脑后加编一根小辫,并在头顶上别一枚鲜红的小发卡。
这位香港华懋集团主席、亚洲女首富、慈善家不幸在2007年因心脏病病逝,享年70岁,留下了大约400亿港元的巨额资产。她从早年夫妻一起艰苦创业,到丈夫被绑架失踪,之后与公公争夺遗产,再到患病病逝,最后她的遗产也成为了别人的争夺对象。可以说龚如心一生就是一部比戏剧还精彩的传奇故事。而在此之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临去世前她捐献给大陆的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至少10亿美元。
商业与慈善同行,帮助穷苦大众
小时候的龚如心,出身在上海的一个普通人家,家中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父亲早逝,一家五口相依为命,清苦度日。年少的龚如心可以说是学习一塌糊涂,由于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在生了一场病后便退学了。
18岁那年来到香港,嫁给了王德辉。俩个人因为父母辈就认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完婚后,在美国天主教学校玛丽诺读书,学习英文及一些商业基本知识,之后加入到由王廷歆在20世纪40年代创办的香港华懋集团。到了60~70年代,由于华懋集团在王德辉的掌舵下渐见规模,其父王廷歆逐渐淡出。
1960年,龚如心与王德辉合力把家族的华懋由西药、化工原料进口,先发展成代理石油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及饲料。1967年王德辉与龚如心趁地价大跌买入新界多幅地皮,令集团转型成为地产发展商。适逢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地产价格上升,华懋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充,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商之一。
龚如心是一位出色的女总裁。她手下的员工这样形容她:“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几十年来,华懋集团参与了香港约700多个地产发展项目。集团发展至今日,已成为香港土地和物业储备最多的公司之一,是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发展公司。
而在华懋进军大陆的过程中,龚如心积极响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她的投资遍布甘肃、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涉及了种牛繁殖基地、优良林种基地等十余个项目。一般说来,华懋的投资专注于国家薄弱的农业和基础工业。可以说,她在华懋的商业活动进程和参与祖国大陆慈善公益事业同步而行。
龚如心生前说过,赚了钱回馈社会是应该的。看到需要自己出力的事情,她都想去做,觉得这是一种感情、一种责任。企业家不仅仅要赚钱,更有着回报社会的责任。龚如心热心为香港特区、为祖国大陆,尽自己的力量。她自己一个月的生活支出不超过3000港币,在参与公益活动、慈善事业的时候,却不惜重金。
龚如心说:“自己是中国人,需要捐家产帮助内地及香港的贫苦大众。”她与丈夫王德辉商量过,二人无儿无女,将家产捐出来做善事最好不过,这亦是她与王德辉的心愿。
倾心人才培养,倾力祖国的教育事业
自从龚如心主政华懋以后,她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的名单中。
龚如心倾心倾力最多的还是祖国的教育事业。她说:“谁都知道教育能够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对于官员来说,是提高决策、管理的能力;对于青年来说,是提高社会的劳动力水平;对于很多偏远地区和出身贫困的人来说,教育最能改变命运。这么重大的事情,牵涉国家及个人的幸福与命运,我们花多大的代价都要去努力做好。”
在西部贫困山区,她投资了2000万港元建立了10多所希望小学。为了培养祖国大陆紧缺的人才,除在哈佛大学设立专门的奖学金之外,她还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合作,投资一亿多港元,设立国内紧缺的财经、技术管理、外贸投资等专业,培养高级人才超过3000人。
她捐出5000万港元,设立“龚如心学者奖”。 在北京,就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第二天,龚如心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教育基金会,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6所大学的教育事业。
一方面在偏远地区为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尽力,一方面带动中国的教育和培训向世界顶级水平接近。龚如心多年来开展的教育项目,她自己可能也说不上来。搬出厚厚一摞捐资证书,从名牌大学到乡镇希望小学,从教学楼到远程教育设施,只要有利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她看到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
龚如心曾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做人的本分,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我会感到安慰。”
为人节俭,帮助他人是享受
在香港人的眼中,“孤寒”是她闻名的一大原因。在香港,“孤寒”的意思是节俭,甚至吝啬之义。龚如心的一生都可以用节俭来形容。她每月个人支出不足3000港元,平日上街少有购物,连女人最注重的化妆及护肤品,也只选择普通品牌。平日最爱吃的竟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快餐及街头美食。鲍参翅肚她认为“太贵”,常常一碗白粥下肚,便算是正餐。
节俭的龚如心曾说让她最开心的事是做慈善事业。数年来捐款无数。龚如心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只有赚钱才能帮助更多人。”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回忆龚如心:“龚如心一直热衷于资助大陆的公益事业。通过她的朋友,龚如心知道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工作,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感兴趣。”
“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委托,由我来招待龚如心吃饭。我当时想,请这么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吃饭,应该去好一些的地方吧?谁知龚如心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吃饭,但是去大饭店没意思,不如我们就去西单的‘天津百饺园吃饺子吧。我们那顿饭在饺子馆5个人一共花了240多块钱。她告诉我说,她平常生活就很节俭,吃饭时不过一菜一汤。”
在请客吃饭上,龚如心曾表示:“快餐最好,快速、节省,不是花钱才是享受。”
“以后,我和龚如心又接触过多次,发现她在生活上确实很节俭,我从来没有看到她穿名牌衣服,也基本不戴首饰,根本就不像是有钱人。她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甚至1块钱,都卡得很紧。”
在生活上如此节俭的龚如心,对待公益事业却很大方,一掷千金。在给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捐钱的时候非常大方,而且很快就把捐赠款打到了协会帐上,也没有提出任何附加条件。
作为一名“不缺钱”的女人,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龚如心留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她认为,自己对金钱的需求很小,穿金戴银太奢侈了,完全没有必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帮助他人就是享受。
慈善行之有道,开心行善
她名字里有个“心”字,在公益活动中她也充满爱心。随身的黑背包上,也无一例外地缀着一个大红的心形图案,与她的爱心相随相映。
对慈善事业,龚如心一直是热心的。虽然就捐赠数额而言,她并不是最多的,但相对于别人的高调和积极,她绝对是“特别”的。
一位华懋的员工评论:“她的捐款比较细水长流,加上很多捐往内地,大家不太知道。”
龚如心一生的慈善捐赠难以计数。离世前一星期,捐出3000万元给内地一个机构作医疗发展;至2007年,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捐赠了5000万元用于慈善事业;2004年,向云南泥石流灾区捐赠3000吨大米;“非典”期间,给香港老人院捐赠防SARS药品,至今还协助香港大学对SARS病毒防治的研究;1999年,捐款500万港元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作兴建如心国际会议中心。
她的名字不断出现在需要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的时候……
1993年华东水灾时,她捐出2300多万元赈灾。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基金收到龚如心一笔1000万港元的捐赠。西部11个省收到她从美国引来的耐干旱、生长快、护沙功能强的“优质毛白杨”树种。
1996年,她与外交部在偏远的云南边境共同设立了两所“龚如心职业中学”,为那些被地雷炸伤致残的人们提供职业培训。她觉得他们是非常需要帮助的,国家照顾了他们的生活,她来帮他们学到一技之长,以便拥有独立的能力。
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为帮助台湾地震灾区重建家园,香港举办“送暖到台湾”赈灾筹款晚会,她在晚会一开场便宣布捐款。
2004年,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遇到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龚如心闻讯向灾民捐运3000吨大米。她在香港发起筹建“中国老区发展基金会”,并向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捐赠500万港元。
……
她觉得农民最辛苦,生活改善得太少,因此,她很关心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1994年,她设立了“如心农业奖励金”,每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人,每人奖励1万元。她一再强调,“如心农业奖励金”奖励的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而不是名声很大的农民企业家或劳动模范——他们已有来自国家、政府的奖励。她希望通过对这些朴实劳作者的奖励,对其他默默务实的农民也能起到一点小小的鼓励作用。
请求龚如心赞助公益事业的人士发现,一般需要走上好几圈才能募得富豪的钱,不过这些富豪们事后一般也并不过问;她却会答应得非常爽快,但在事后也会非常留意款项的用途。如果捐款未能用好,她就不会再多给。她不是舍不得为公益事业捐款,而是要求自己捐出的钱要用在值得的地方,真正能帮到需要的人。
龚如心说:“能帮人,是件好开心的事。”
正气回归,基金会延续爱意
龚如心女士生前,虽然富甲一方,曾称雄“亚洲女首富”,但她个人一向自奉甚俭,但于公益慈善、救灾解难以及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造福穷苦大众,却是绝不吝啬、从不后人的。其善心、爱心以至希望国家富强的雄心,都是堪称女中豪杰、令人敬佩的。
龚如心的遗产争夺站,让人们再一次聚焦这位已逝的亚洲女首富。最终,华懋基金会成为胜诉一方。龚如心胞弟龚仁心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并举出了“天地有正气”的题匾。作为,龚家兄妹的兴奋喜悦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旁观市民,当前更感关心的,是为数近千亿的龚如心遗产今后将如何运用、落在何方?
这里不能不指出的是,“天地有正气”,对龚家兄妹来说,这“正气”不应是指挫败对手、获得胜诉而已,而应该是指龚如心女士生前已一再公开表示的个人财富要为慈善、为公益、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才是真正的正气。
遗产官司尘埃落定,龚家后人按照龚如心生前成立华懋慈善基金的意愿,落实2002年遗嘱,邀请合适人士共同监督托管,把庞大遗产用于最有需要的地方,以告慰逝者。
2007年,龚如心女士捐赠巨额善款建设“社工·如心家园”,惠泽艾滋孤儿。项目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人员调研考察、河南省民政厅推荐促成,最终在河南周口、信阳两个市实施开展。这是龚如心在去世前做的最后一件公益事情。
2010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向华懋集团授予“榜样公益系列活动特别贡献奖”的荣誉奖牌,向已故慈善家龚如心女士的代表授予“中国社会十大公益之星特别贡献奖”的荣誉奖牌,在授予仪式上,龚如心的哥哥一番发言,令人回味无穷。
他说:“慈善,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慈善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不要过多地关注他的动机是什么,主要看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只要结果对社会、对人们有好处,就不要关注他背后的事情。
通过慈善捐助,我们帮助了一些人,而这些人也会去感恩,去帮助别人,就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连锁反应,进而变成社会行动,形成社会风尚。同时,通过社会援助,使得到援助的人有了生活的信念,得到了做人的尊严,回过头来感恩这个社会,回报奉献社会。
献爱心,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形式也不一定一样,捐款捐物是献爱心,捐多捐少都体现了爱心。做个义工,给别人让座,都体现了爱心,只要有一颗爱人的心,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慈善,就是仁爱。只有你做了好事,心里肯定高兴、舒服,你的心灵就会得到安宁,心情就会愉快。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社会就会变成美好的家园。“
对于慈善捐款,龚如心一直有着自己的眼光和做法。她说,钱总是要用的,“逐利归于仁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