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教学与研究》对我的学术滋养

2012-04-29邰丽华

教学与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刊物学术马克思主义

邰丽华

[中图分類号]F0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0-0095-02

20世纪90年代初,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人高校教师行列。这是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第二份而且目前仍在乐此不疲的工作。我的第一份职业是在政府机关从事审计工作,与学术研究基本不搭界。进入高校当老师后,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和高校中还没有现在这样浓厚的科研氛围,我个人头脑中也从来没有科研的概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与《教学与研究》这样有名的学术期刊并无交集。20世纪90年代末我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后,才开始与《教学与研究》的亲密接触。这份刊物给我的感觉是:她能够替我解答教学中的困惑,能够为我提供学术上的滋养,能够让我了解专业的前沿。那些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文章的人,都是教学能手和学术精英,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成为像《教学与研究》这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刊物的作者,是我那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

由《教学与研究》的读者变身为作者,我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10年以及此前的若干年,我接受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和博士后的经济学专业训练,亲身领受了许多经济学大家的学术熏陶,本人也一直在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而努力。但是,与多年的独自摸索相比,围绕着刊发论文与《教学与研究》所发生的近距离接触,使我在科研上的收获更直观,更迅速,受益也更持久。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内需为主保增长的经济学分析》,是与我的研究生王姝娜合作完成的。该文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的分析,认为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只有实行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这篇文章的发表恰逢中共中央发出通过新一轮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倡议之时。我的责任编辑陈翔云女士在肯定文章选题现实意义的同时,对文章的结构、数据资料以及引证的方式等都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所进行的修改进一步提升了该论文的学术品质。2010年初,当我再一次信心满满地投稿给编辑部后,翔云编辑在电话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提问,顿时让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这篇名为《缩小收入差距应正确区分的几个基本范畴》一文,从正常和非正常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通过区分收入差距的四种基本范畴,有选择地、审慎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而不能搞一刀切。发表后的文章增加了垄断与非正常收入差距关系的内容,认为垄断现象是导致非正常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难题。垄断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作为点睛之笔,颇令文章增色。正是由于编辑的严格把关,上述两篇论文在发表后均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改革论坛、求是理论网等都给予了转载。

当今的时代,竞争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期刊领域也不例外。各种口径的排名、文章转载率的高低、社会影响力评价等很难让一份学术期刊永远保持从容与淡定,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似乎更是遥不可及。但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在《教学与研究》的身上。创刊于1953年的《教学与研究》,几乎与新中国同龄。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风雨、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的考验,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教学与研究》能够始终恪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长期坚持为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宗旨。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声名显赫之际,未见任何的高调与张扬;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处于低谷阶段之时,也不曾有丝毫的自卑和动摇。这份难能可贵的执著与坚毅是《教学与研究》获得良好社会评价的重要原因。

60年来,《教学与研究》始终以包容与开放的精神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来不是教条的和本本主义的。她更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价值,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能不断追随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动态。透过每一期《教学与研究》所刊发的文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份刊物在拓展思想深度、引领科研潮流、探究教学真谛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与颇具匠心。2000年初,在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热潮中,《教学与研究》率先刊发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对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久生命力、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以及所谓“中国模式”等话题陆续进入研究者的视线。《教学与研究》适时推出了一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开拓了思路,解答了疑惑。近几年来,我开始致力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教学与研究》仍然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她的一些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作者,与我一样保有对这份刊物的热爱,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无疑增加了《教学与研究》的开放程度。思想上的包容开放、学术上的兼容并蓄是《教学与研究》近“花甲之年”仍然充满活力的又一制胜法宝。

办刊宗旨的执著与坚定、办刊风格的开放与包容、办刊理念的前沿和创新,是任何一份刊物经久不衰的秘诀。而《教学与研究》能够长期领先,一定有她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独家秘籍。以一个读者兼作者的视角来看,《教学与研究》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编辑部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及对待作者的平等与尊重。笔者认为,办好一份刊物,编辑的专业眼光、学术水准固然重要,但是团队的和谐尤为关键。到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人,都会对那里充满亲情的工作环境印象深刻。近几年来,我与《教学与研究》的一些作者成为很好的朋友,我们经常在学术研讨会上见面,私下里也有一些交流。事实上,并非我们的每一篇投稿都会被采用,但是大家仍然心甘情愿地追捧《教学与研究》,原因何在?《教学与研究》编辑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既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又深谙作者的心理。当有些稿件不得不被拒绝时,编辑们一定会给出一个很婉转的理由,保证不会伤害作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他们在和作者讨论稿件时,既不会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从未使用盛气凌人的语气。作者从编辑那里得到的永远是肯定与激励,而这将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把更好的文章呈现给《教学与研究》。办刊人员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刊物与作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教学与研究》独领风骚60载的内在因素。

谨以此文献给《教学与研究》60周年华诞,并衷心祝愿她能够在以后的岁月中继续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 陈翔云]

猜你喜欢

刊物学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刊物贺词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系列刊物介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