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洱海造船世家

2012-04-29夏艺凯

大理文化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世家洱海造船

夏艺凯

古时,大理海东地区就有“有舟无车”之说,一切交通,除了步行,就是舟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洱海东部地区因为不通公路,与海西的大理、海西南边的下关等地,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货物流通,还是要靠船运来解决。

这些渔船和运输船,都是用上好的黑栗木做成。所有这些船的制作,几百年来,甚至有可能近千年来,基本由一个白族世家垄断。这个家族姓赵,世代居住在双廊,古称毗舍的地方。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双廊乡康海村的渔民赵伍全,划船上了康海对面近在咫尺的玉几岛(今称天生营村)结庐而居。

玉几岛天生营村28号是一座普通的白族小院。它坐西朝东,由大小两个院落组成。进门就是一个院子,典型的白族风格:中堂两边是厢房,厢房延伸部分是耳房,中堂前面是院心。大门的左侧原先是厨房,现因年久失修已弃用。

两个院子之间有个过道,是打通一间耳房后形成的。走过过道,是一个大院,面积约300平米,也是坐西朝东,院心更大。西面的两层楼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所造,南面的耳房是九十年代所造。其余部分,原先是住房、圈舍和菜地,现已铺成水泥地,是孩子们骑车、溜车的乐园。

假如不是这里的主人赵明夫妇介绍,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几百年来享誉洱海的历代船匠居住过的地方。

据主人介绍,从晚清开始,赵氏四兄弟永生、永寿、永福、永贵,就生活在这里,上世纪二十年代,名震洱海的一代船匠赵万年和赵高年,从这里出发,创造了令后代船匠钦佩的业绩;1903年以后,著名船匠赵绍龙、赵绍举、赵绍唐(董绍唐)三兄弟,人称赵氏三杰,也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赵明本人是赵高年的曾孙、赵氏三杰中老二赵绍举的第二个孙子,也是洱海边的著名船匠。

他媳妇杨万良指着大门外的一个石臼说:“那是船匠们用来捣油灰的,用了几代人也不知道。”一根捣棒,两头粗,中间细,用栗木做的,又硬又重。细的手持的部分,油光闪亮,不知多少船匠,在此留下了他们的手印。

不仅是赵绍龙三兄弟,还有后来的“景”字辈船匠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大佬们,大都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他们的船匠职业生涯。

闲谈中了解到,除赵绍龙的儿子赵景标、赵绍唐的长子董赵鹏考上大中专学校成为公务员和中学教师外,其他第二、第三代的子孙,都在父辈的传授下,成为洱海边的船匠,包括他已故的哥哥赵藩和赵明自己。

赵明还介绍说,在天生营村28号所在的这条东西走向的巷子里,住的都是历代船匠和他们的后代。比如赵国泰的儿子赵景清和孙子赵志;赵绍武的儿子赵景宿及其后代。而赵景清、赵景阳的父辈们,最早也曾和赵绍龙他们一起,住在28号的院子里。

也就是说,这个普通的院子,这条窄窄的小巷,走出了享誉环洱海周边两百年的历代船匠!

自赵伍全登岛后,先后生有一女一子。女儿赵应妹,儿子赵七月保。女儿成年后招婿上门,女婿是赵伍全妹妹赵宝花的儿子李国保。从此女儿赵应妹的世系为大宗系(白语:捣宗格);儿子赵七月保的后代为小宗系(白语:捨宗格)。大小宗系下各自再分小支系,宗族关系延续至今240多年,已有十二代、一百四十多户、500多人。其中属大宗系的有6个小支系,属小宗系的有8个小支系。

族谱表明,大宗系二小支系是一个船匠辈出的支系。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光靠捕鱼难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为了有利于生存,大宗系家族间逐渐有了分工。具体就是一支系和其他支系的从事渔业,二支系的从事造船,造船世家就是这么形成的。

大宗系二支系到了第三代孙赵阿儒,生有四个儿子:永生、永寿、永福、永贵。之后百余年间,洱海所有的著名船匠,几乎都是这四兄弟之后人。

老大永生,育有一对男丁:赵万年和赵高年。老二永寿、老三永福、老四永贵分别生有赵阿宝、赵义廉、赵小文三个男丁,一家一个。

赵万年和赵高年这两兄弟,1922年应富商德照爹所请,在大理才村建造了一艘长五丈六尺、宽一丈二尺的大木帆船,载重量约20吨,主要用于到下关拉茶叶、做生意。这艘船是当时洱海有史以来载重量最大,可能也是迄今为止使用寿命最长的木帆船。

1973年,17岁的赵志(赵永寿后人)跟着父亲赵景清去维修过这条船。据赵志说,这艘船由于采用传统工艺和上好木材,结实耐用。后几经转手,历经沧桑:“文化大革命”中,先是由才村把船卖给了海印村;海印村用了几年之后,又卖回给才村;才村把这条本是搞运输的商船,改成拉大网的渔船,又用了七八年,直到1981年才报废。

至今,造船世家的后代们,无论男女老少,说起这条船都充满了自豪。确实,还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洱海里曾有其它实际使用寿命超过60年的大型木制帆船了。

赵万年这一脉,传到第七代“景”字辈赵继山和第八代次子赵光玉后,无人再做船匠。赵继山属“景”字辈,曾是大家公认的嵌油灰高手。赵光玉现在双廊农村合作银行当保安。其兄小学毕业后,于1964至1982年间,参加了农村供销社,后代中再无船匠。

赵高年生有三个儿子:赵绍龙(1903-1975)、赵绍举(1906-1966)、赵绍唐(1914-2002)。

老大绍龙手艺高超,为人正派,性格坚毅而固执。一生淡于名利,虽不识字,甚至也不识钱,却把全部精力用于造船。在家族中,他最关心造船世家的荣誉,也最肯照顾家族中人,是一个典型的长兄若父的人物。因此,在三兄弟和造船世家中一言九鼎,极有威望。

赵绍龙身体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天早晨都要到洱海里洗澡。据说去世的时候,牙齿一颗没掉,他最喜欢吃山上的蘑菇一类的东西,还喜欢吃鱼虾、肉等。他走了以后,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敬拜先祖的时候,子孙们还用蘑菇、鱼虾、肉这些他生前喜欢的食物敬奉他。

1950年春夏之际,云南军区十四军四十二师126团为和平解放西藏,一路向西开进。其后勤十四军辎重二团驻扎在大理喜洲。赵绍龙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率子侄十余人(其中多为“景”字辈船匠)随军为其渡江造船。

1956年,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赵绍龙与三弟赵绍唐加入了自负盈亏的下关市飞轮船舶运输生产合作社,为合作社维修船只。合作社有木船37艘,总吨位259吨,负责人为双廊人李鹏,主要运输的物资是食盐、百货、药材、土特产,航线为上关到下关。

两年后,弟兄俩又率子侄加入了大理州航运公司。其间,为公司建造了载重量30吨(以前误为50吨)的“跃进号”和载重量100吨(以前误为150吨)的“红旗号”两艘大型双桅木帆船。为洱海航运史上最大的木质船。

赵绍龙的儿子赵景标,1958年从大理一中考入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云南省政府部门工作,2002年1月因病逝世。按传统应是造船世家嫡系传人的他以及后代,一生与造船无涉。

赵绍举的儿子赵景亮,继承了父业。他造的船,同样的尺寸,同样的规格,但载重量却比别人造的船要多些。秘密在于,他造的船,船底向上成弧拱形,这样吃水少,浮力大,阻力小。而他之所以做了这些改进,是听从了挖色船家赵丕涵的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赵景亮的两个儿子赵藩和赵明,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全都继承了祖业,而且做得比父亲更出色,为造船世家的当然接班人。

据玉几岛海月楼楼主、双廊注册建筑设计师、玉几岛赵氏小宗系四小支系第八代孙赵光红介绍,赵藩是同辈船匠中的出类拔萃者。

赵光红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赵藩技术的纯熟:赵藩用“锛磴”砍船板,既光滑又平整,不需要返工,不需要修整,一步就能到位,而且他的技术非常全面。他所掌握的古式木帆船营造法,继承了造船世家的全套“武艺”。今天的一些造船高手,只是今天的高手,而赵藩的水平,至今还无人超越。

赵藩的聪明,还表现在较快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造船市场上。据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洱海周边第一个开办私人造船厂的人。比起祖辈和父辈只能被动地参加合作社和地方国营的航运公司,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行业地位,除了赵藩是这个造船世家中聪明绝顶的人,获得伯祖父赵绍龙的厚爱与嫡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藩非常好学、非常谦虚。即使在已经取得相当的荣誉之后,他仍然不耻下问,一而再、再而三地求教于人。

赵光红对赵藩的评价,得到了李鹏之弟李成(又名赵子根)的认可。这位古稀老人是当年大理州航运公司的老职工,该公司创业者李鹏的弟弟,又是玉几岛赵氏归宗的族人,属小宗系二小支系八世孙。他对洱海的船家和船匠了如指掌。

可惜赵藩嗜酒,不幸于五十岁左右时患脑梗塞病故。其后人曾造过船,但现已转行餐饮业了。

其弟赵明得兄长亲自授艺,因此技术也高人一筹。他是改革开放后玉几岛的船匠里,很早就开办船厂的人之一。但在“双取消”的过程中,损失巨大,欠债十几万。于是不得不弃“船”经商,在昆明打拼了十几年,才把债务还清。其子现在昆明,从事贸易工作。

赵绍唐年轻时出姓到双廊董家,当上门女婿。其嵌油灰的一手绝活,一直为后辈所称道。嵌油灰是衡量一个船匠是否称职的一项关键技术,关乎船下水以后行船的安全与速度,直接影响到一户渔民全家的生计,也影响到自己的声誉。所以,历来是船匠们苦练的一项基本功。

1983年,作为赵氏三杰唯一的在世者和洱海造船世家当之无愧的代表,年逾古稀的赵绍唐受国家民委之托,制作了长1.8尺的木帆船和长1.2尺的打渔船模型,存放于国家民族博物馆,并曾送往日本展出。

他生有二子:董赵鹏和董赵鸿。长子董赵鹏如前所述,一生从事教育。1982年,他自题的家业联“巧造龙舟誉盈环洱,精培桃李芳逸漫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父辈的荣耀和本人的自豪。

次子董赵鸿子承父业,为“景”字辈船匠。他的嵌油灰技术,得乃父真传,为船家所夸。年轻时在挖色、海东一带,他随父为渔民们造船多年,多有建树。作为1956年生人,他随父学艺。出师后,在20岁时,即独立造出他船匠生涯的第一条船。

1980年,其兄跟他谈及柴油发动机和螺旋桨的事。他灵机一动,与船家李成一起,摸索着把一台机器装在了木帆船上。虽然后来洱海里出现了更好更快的机帆船,很可能,董赵鸿是船匠中把机动装置安装在洱海传统木船上的第一个探索者。

老二赵永寿的后代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船匠、曾孙赵景清,一位“景”字辈中的大佬级人物。他有两个绝活:一是磨斧头,二是造船尾。船匠与木匠不一样,干活的主要工具就是斧头。斧头磨得好,干活就顺手。而他的斧头是所有同辈船匠中磨得最好的。他可以一个上午不干别的活,就在那磨斧头。斧头是他从蝴蝶泉桃园码头那里定做的,而且必须他自己亲自磨。磨好的斧头,刀锋快得可以剃胡子,他的斧子和其他工具,据说连儿子也不能碰。

再一个绝活,就是他把船尾部分造得十分完美,令人羡慕。无论船家要造什么样的船,他都能根据船的尺寸,把船尾设计得非常流畅。在洱海里航行时既平稳快速,又外形美观,深受船家欢迎和同行羡慕。但关于船尾的各项尺寸与船的各部位之间的比例,保守的他密不传人,除了儿子。

因为手艺好,架子也就很大。船家每天早晨要给他烤乳扇、上百抖茶,恭恭敬敬地伺候他。百抖茶很讲究,船家必须小心翼翼地将茶抖上一百次,泡好后才能够端给他喝。不过,船家辛辛苦苦泡好的百抖茶,往往他就只喝两三口,就摆在旁边,然后开始专注干活。

其子赵志,1956年生人,也是著名船匠。赵志造船,非常认真,对船家十分负责。他完全按照古式造法,既不偷工,也不减料。如果以次充好,换下一、两块栗木船板,当时可以换几百块钱,那时候的几百块钱,可以做好多事情。但是赵志从来不赚这个钱,依然规规矩矩地按照祖传的技术与职业操守,为船家造出既称心又放心船。由于信誉良好,因此找他造船的人很多。在行业内外,有着很好的口碑。

赵志生有三女,后代无船匠。老三赵永福的孙子赵绍武,是与赵绍龙同辈的著名船匠。白族船匠的规矩是,无论是在荣誉还是在利益面前,长辈在,小辈往后退;兄长在,弟弟往后退。他年龄与赵万年、赵高年两位堂叔相近,因此他的手艺被两位长辈的身影遮住了。在造才村那艘大船的时候,赵绍武也参与其中,但扬名洱海的,是两位长辈。

赵绍武有一子,名景宿。成名要比赵景清、赵景阳们早得多。可惜三十多岁时患眼疾,导致双目失明。赵景宿有一女,名箩得,招婿杨树华。杨又育二子一女。长子赵红章、次子赵红珠,皆船匠,但现在已改行。女儿赵富田,嫁于大宗系一小支系的第八世孙赵克红。

赵景宿还有两位兄弟:大弟赵景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被拉壮丁,从此生死不明;二弟赵景星,在宾川高中毕业后,回家造船。赵景星也是“景”字辈中嵌油灰的高手,与董赵鸿齐名。一般船匠嵌的油灰,一年左右,就要把船拉上岸来修补。而赵景星嵌的油灰,两年都不漏水。经他嵌油灰的船,可以在舱底晒面粉,都不用担心受潮。

其子赵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人,船匠,有二子。长子参军,退伍后在腾冲县政府工作。赵仁随后到腾冲搞餐饮,结束了自己的船匠生涯。次子在双廊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旅游服务公司。

老四赵永贵的曾孙赵景阳,是与赵景清齐名的一代著名船匠。他年幼失父,从小在堂伯赵绍龙身边长大,手艺也得其真传。

他的绝活是造船头,与赵景清齐名,在洱海周边享有盛誉。他和赵景清之间曾有过一次合作,两人同造一艘船:赵景阳造船头,赵景清造船尾。等到船下水的那一天,洱海里造型最漂亮、航速最快、船体最平稳的一艘木制大帆船,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一时成为美谈。惜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好像仅此一次,好在他们的手艺,都为一后辈“偷学”,流传下来。

在孙子八旬的记忆里,赵景阳绝对是个有腔调的人。外貌上,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留有一脸漂亮的络腮胡子,人们戏称其为双廊的“马克思”。他是个左撇子,但使起斧头和其它工具来,左右开弓,无人能及。在小歇之余,会忽然兴起,划着小船,撒下渔网,捕上几斤鱼来煮了下酒吃。到了晚年,赵景阳还依然每天早起,烧上一堆火,烤茶、抖茶、喝茶,点心大多吃乳扇和核桃,生活得十分惬意。

赵景阳秉承祖辈传统,做事绝对认真。有件事给八旬留下深刻印象:十多年前,叔叔赵光明在做工艺模型船时,某个环节上做得不认真。爷爷看见了,操起家伙,就要打叔叔。那年,赵景阳已经78岁。

让孙子心痛不已的是,爷爷六十几岁的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以一人之力开山,给子孙们平整出一大块地基用其造房。不幸的是,一次运石的驴子失蹄,把爷爷也拖下山坡,摔断了爷爷的大腿骨。从此他行走困难,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赵景阳有一女一子:其子赵光明,船匠出身,其后代中无人造船;女儿招婿上门,婿名赵思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因这段姻缘,赵思恩得以跟岳父赵景阳学艺,成为船匠。

在玉几岛,赵思恩以超前的经营意识和很强的公关能力知名。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他也是玉几岛上较早开办私人造船厂的人之一。“双取消”后,他收购了几十条别人废弃的旧木船,然后打出“造船世家”的招牌,和其兄赵思林制作工艺模型船和古船木家具。目前,他的生意风生水起。

赵思恩有一子,即八旬,现为双廊乡村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天生营村村长。他和妻子在玉几岛开了一家有名的客栈“粉四酒店”,又开了一家公司,专接室内装饰和建筑工程,生意做得比父亲大得多。

几百年来,洱海造船世家的船匠们一直受人尊重。过去渔家造一条船是不容易的,一条船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座房子的价格。渔家既要在上面搞生产,又要在船上生活。船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双重工具,渔家一辈子都要靠这条船。船匠要为渔家一辈子的生计负责,不能随随便便造一条船,而是要非常非常认真地造,好让人家一辈子有希望、有依靠。因此,船匠在传手艺的时候,他不得不在非常信任的人里面选。那么很自然,子孙就是他最信任的人。为人家一辈子带来希望、带来依靠的人。所以对于造船,洱海的船匠们始终专注于其精湛工艺的代代相传。

洱海里的传统的木制古渔船,大致有八种。

积肥船的特点是无帆,无舵,撑竹竿。船底没樑,无弯手。长方形,用六块板拼成。长一丈四、一丈六或一丈八,最大二丈四,宽二尺八、三尺六、或三尺八,高一尺二左右。

打渔船的用途是捕鱼,一般船上可以住两个人。特点是双桨,无帆,有樑,有弯手。长一丈九尺六为多,宽三尺二左右,高一尺五、一尺六或一尺八,二尺的也有。

罩渔船的用途是罩鱼,可以住一个人。特点是划桨或撑竹竿。渔具是一圆锥体网罩,舵在船头。长一丈六、一丈八或一丈九尺六左右,宽二尺八或三尺左右,高一尺五或一尺六。

生意船的用途是把海东的柴火、土豆、小果(梨子)贩到海西,把海西的米、蔬菜贩来海东。也可住人。特点是有风帆,必须两、三人划桨。长二丈四、二丈六或二丈八,宽三尺八或四尺五、六,高二尺五或二尺七、八。

拉网船的用途是撒大网、拉大网的捕鱼船。特点是无风帆,可住人,八人划四桨,大网用麻绳编成。长四丈一、二尺左右,宽六尺六到七尺之间,高四尺一、二左右。

运输船的用途是运载石材、石子、木料等建筑材料,也运载其他货物。特点是有风帆,船头、船尾各有一对桨,风平浪静时,动力就靠划桨。船头两人划,船尾一人划。载重量大,一般在十八吨到二十吨左右。长,四丈四到四丈六之间。宽,九尺到一丈一左右。高,四尺四到四尺六之间。

笼虾船的用途是笼虾、笼大小鱼,笼泥鳅,也笼螃蟹和螺蛳。特点是无风帆,有桨,需要两人操作,不可睡人。长一丈六到一丈八,宽二尺八到三尺,高一尺五到一尺六、七。

螺蛳船的用途以笼螺蛳为主。特点是无风帆,有桨两对,必须两人操作,可住人。长一丈九尺六到二丈二,宽三尺二到三尺四,高三尺。

双廊的赵七六谈到修造洱海古渔船的部件时介绍说,洱海古渔船的部件很多,有一些重要的部件是必须的:风篷板、第二风篷板、船帆梁、舵板(船头船尾各一)、直板(左右各一)、船腰板(左右各一)、小弯板(前后左右各一)、船边板(船外沿左右三对共六张)、大刀板(船内沿左右两对共四张)、大弯手、中弯手、小弯手、深底(风篷板下的大梁)、直板(十二对二十四张)、船帆杆、舵手杆(一根)、舵头(一只)、舵叶(一扇)、船篷 (一个)、也得满蒙(白语,即睡觉吃饭的地方,一处)、弯梁(若干)、直梁(若干)等等。

据赵七六说,造船用的防漏材料、比例与制作工艺非常重要。洱海古渔船的防漏材料由熟石灰、菜籽油、桐油、大麻丝和水组成。按一条捕鱼或运输的大船为例,各材料之间的比例是熟石灰36公斤、菜籽油12公斤、桐油15公斤、大麻丝30公斤、水若干公斤。这些材料除大麻丝外,分成份,放在石臼里,每份用木棒冲捣一炷香时间,大约两到两个半小时左右,使成面团状便可以使用。

从赵永生、赵永寿、赵永福、赵永贵四兄弟开始算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到了他们的第五代之后,造船世家实际已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最后的船匠中,“景”字辈唯一传人是董赵鸿;“景”字辈下一代中,只有赵光玉、赵明、赵志、赵仁、赵光明、赵思恩等六位学过造船(可称为船匠)。但这些人大多转业或歇业,到了四兄弟的第五代,除赵藩之子曾学过造船外,无一人继承祖业。

这种原始的血亲相传的模式,保证了造船世家的传承荣誉。但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矛盾:一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变,家族后人职业选择不同,密门独技往往也极易夭折。由此可以预见,如不采取措施,在不久的将来,洱海中曾经一脉相传、独步几百上千年的玉几岛赵氏造船世家,及其所代表的洱海古木船营造法,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责任编辑 左家琦

猜你喜欢

世家洱海造船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