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与研究
2012-04-29代玲玲唐章蔚
代玲玲 唐章蔚
[摘要]移动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两个研究的热点,但是对移动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在移动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涵义基础上界定了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涵义,指出了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要素,构建了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论述了此模型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方式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关键词]移动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微内容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90-04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学习,没有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没有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以来,人们频繁地使用教师培训的形式,通过使教师完成专业发展课程来保证教师的有效学习,甚至在许多人的眼中教师培训就意味着教师的高效学习。教师培训经常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会导致一群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文化层次的人在同一个房间里,面对同一位教师,接收同一种授课方式。很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课程几乎没有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这种课程也不适合成人的生活节奏,不能识别教师个体的需求和背景,不能为教师指明在实际情景中如何应用。有限的资源、培训时间和高成本的花费,这些都对教师培训模式提出巨大挑战。而当前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部分的教师在工作日里,因为紧张的课程计划,挤不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另外,任何一所学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能很难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再有就是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教学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发展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与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模式相比,移动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对话的平台,促进教师反思;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学习共同体”该术语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薛焕玉的定义,他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由定义看出学习共同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①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策略;②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团体;③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转换的,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彼此紧密联系,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M-learning)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的非正式场所,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的和物理的世界交互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也包括正规场景,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个体探究和协作。移动学习作为一种依托移动信息技术兴起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为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有效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移动学习所特有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学习过程持续性和学习资源丰富性的特点既符合成人学习的需要又适应成人学习的节奏。教学作为一个终身都需要学习的专业,有效的学习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而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它能够为教师有效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Teacher L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教师,依托无线通讯和流媒体技术,自主建立的一个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直接相连的无线环境中的虚拟共同体,彻底突破了有线网络的局域限制,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可以使用移动通讯设备的地方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教师学习共同体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教学实践的交流和对话,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共享、积累和传承,进而形成教师的专业文化。以广大教师为参与对象,以移动互联网为交流平台,以合作交流为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而建立的虚拟共同体。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开始,也可以作为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学习共同体的巩固与增强。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相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松散而开放,活动内容综合且多元,活动方式更具互动性,活动主体更具自主性和平等性,因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现状来看,它存在着以下困难:①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与其他老师的互动交流。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方式单一,大多处于封闭的状态,在其专业发展中缺乏与其他老师的互动。②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性较差。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往往将这些经验性知识存储于大脑之中,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分享,而这种经验性知识一旦随着教师调动或离职,就将流失。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培训不能有效地落实。目前的教师培训形式是要求农村教师或者是城郊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抽出时间到城市某一固定的场所进行培训,有限培训时间和高成本的花费对教师培训模式都有着巨大的挑战。④即时交互性差。目前的网络教师共同体,基于网络区域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移动教师共同体相比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即交互及时性差,教师不能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
二、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要素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模式
由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可以看出构成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一是共同体成员:有兴趣的老师、访客、一些教研人员、专家、特级教师、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二是技术工具:移动通讯设备和通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三是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可用的资源:微博、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日志、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站内的短信以及教学笔记等;五是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要有实践性问题解决方案沙龙,教学案例互评,协同完成小型的任务等等。这五个要素的作用关系如图1。
一些有着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的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组织在一起,利用移动通讯设备和通讯技术,通过集体创造与实践、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具有平等交流,权利共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共同体成员每个个体知识成果作为共同体群体知识建构的起点,经过共同体协作产生协作知识成果,推动着协作知识建构的发展。协作知识成果又经过个体成员知识建构过程被个体成员吸收和消化,逐步融入共同体个体知识结构,达成共同体每个成员知识建构。同时共同体协作知识建构是综合的知识建构过程,既包括共同体群体的知识建构也包括个体成员的知识建构,交互的过程是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双向转化的过程。通过交互沟通,促进知识的整体建构。
三、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从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模式来看,一个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边缘性参与,之后逐步进行积极互动和冲突调整来完成共同体建设。移动环境下提供的工具软件为教师之间的参与、交互和互动提供了方便。利用移动环境下的几个典型应用工具,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移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如图2: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期,移动环境下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共同体的存在,而只是通过阅读、简易信息聚合(RSS)和美味书签收藏(Delicious)别人的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微博、教学反思日志、教学实践性问题解决方案等)等来完成内容的掌握和资源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师逐步形成自己固定的阅读链接群,并开始关注“这些有价值的内容”背后的“创造者”的存在,进而开展有意识的交互和沟通。进而具有相同爱好、兴趣和学术研究方向的人逐渐聚集在一起,开始积极的互动,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通过手机QQ、发送短消息、彩信、个信、微信等开展同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写微博、或者是利用手机发送邮件开展异步交流;或者是利用Wild进行协作共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并共享感兴趣的内容,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此时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大体形成,教师在共同体内进一步交流、知识分享和沟通,提高共同体的凝聚力。
移动环境下的工具发展的日新月异,模型中使用的工具相关应用的一个代表,在实际构建时可以找到相应的替代品,这些RSS产品具有丰富的信息来源、信息发布时效性、无垃圾信息等特点。RSS阅读器会自动更新你定制的网站内容,保持新闻的及时性。在这期间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互如图3: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成员与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保存美味书签(Delicious)来进行内容收藏、分享;利用微博进行内容创建、浏览和评论;利用RSS进行内容聚合和分享;利用飞信、E-mail、微博等进行异步沟通;利用QQ、手机短信、彩信、微信等进行同步交流;通过Wiki技术协同完成项目。由于工具的多样性,除上述互动形态外,各成员还可以利用其它方式获取信息(手机报等),分享资源和沟通交流(米聊等)。
四、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1.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的非正式性
移动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学习者在浏览资源中,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在游戏中,都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获得知识的顿悟,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建构。微博草根性、原创性更强,当教师在无意间获得知识的顿悟时,或者是对自己所见的现象有所疑惑时,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可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或者通过发送微博来共享自己的顿悟或疑惑,或者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知识查询等方式来学习。比如,当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管理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教师可以用手机拍摄一些画面,把这些画面通过微博传到共同体,然后通过手机QQ与共同体成员进行交流,从而能及时获得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可以不受传统教学和一般网络教学的空间限制,同样不受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终端的大量涌现和普及,为移动教育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何持有移动终端的人都可以成为移动教育中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即使在偏远山区的人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2.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更加容易
在人类学习生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学习活动的时空限制性是无庸置疑的,即或是远程学习和E-learning建立起了异地互动的平台,但仍然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必须在拥有一定网络设备的专用实验室才能进行异地交流。而移动学习真正的第一次在人类学习活动历史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性。教师无论在办公室、教室还是在地铁、野外,只要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如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智能电话(Intelligent Telephone)等,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零碎的或模块的时间,达到想学就可以学,使学习真正成为了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师培训,而教师培训模式最大的挑战就是缺少培训时间、有限的资源和高成本的花费。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的成员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见面,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开会,也不需要高额的培训费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学资历各不相同,有成熟教师、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也有新手教师,因此参与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在学科、经验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只要教师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进入学习共同体中参与讨论、学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实践性的问题在共同体中发出请求帮助,同时还能共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不同级别的教师(如专家,特级教师,或者是其他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3.微内容决定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联系具有暂时性
移动设备呈现的内容均以微内容的形式,所以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活动及任务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即这些活动和任务都是小型化的。教师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是以小的学习目标和研究任务来凝聚一起的。一旦这些目标和任务实现或完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社会性联系大部分就逐渐的中断,而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会带来新成员之间的社会性联系。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性就决定了共同体成员间的学习联系多为暂时的,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参与的成员会有所改变。
4.移动环境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提供实时实地交互性
实时交互是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推动着学习活动的发生、发展、持续和深化。共同体成员借助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知识,协作学习,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网络。通过知识信息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互,共同体在学习网络中有效促进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建构。个体知识通过移动通讯设备逐步向全体成员传播,形成群体共享知识;群体共享知识又通过学习交互,逐步传递给个体成员,最终被共同体全部的个体成员所理解和吸收。移动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更加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移动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超过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这为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时实地的交互。实时交互是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时交互过程不仅满足教师随时获取知识的需要,还使教师的思想情感获得及时的交流,增强共同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5.聚集方式的灵活性,提高教师交流的信任度,有利于教师知识共享
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聚集是在广泛的移动工具应用过程中完成的,共同体成员可以通过阅读微博(或微博中的链接)去接触成员,也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认识朋友,或者通过美味书签以“一对多”的方式分享内容,以及其它诸多的移动工具完成成员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移动工具的多样性导致成员聚集方式的灵活性。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通过内容的学习和分享逐步上升到内容背后人的交互,当人开始互动之时,共同体的模型就基本构建起来了。当共同体成员如果遇到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又想当面交流或者学习,米聊移动平台可以测得成员之间距离,使得移动教师共同体的成员之间的诚信度得到提升,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共同体中交流。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促进教师的知识共享。
结语
移动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借助移动通讯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模式,是当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将会不断深入人心,将会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本研究就移动环境下如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在此环境下各成员之间是如何互动进行了研究,并在锦州市农村中学进行了实践,但由于目前移动技术用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尚未成熟,其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移动技术和理论研究仍然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移动半松散型区域教研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11YJC880102)和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般项目“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W201003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代玲玲,渤海大学教育技术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发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2年6月4日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