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2012-04-29
[<《知音》上市>:《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或成中国期刊第一股。据称《知音》上市目前处于初审阶段,但已引发各界热议。而业内人士称《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对《知音》上市该批判还是宽容?]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夏学銮(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毕淑敏(著名作家):《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
徐升国(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随着阅读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渠道的便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读者将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媒体也需要伴随读者一起提升。
夏天(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市民,其阅读需求长期以来被有一定精神洁癖的传媒期刊忽视了,而《知音》找到了这个空白。希望它上市后,在获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
马雪芬(《中国图书商报传媒周刊》主编):知音传媒集团创办的漫画杂志《知音漫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品牌延伸的结果。现代期刊媒体要做的应该是提高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发行收入的单一模式中。
张军瑜(评论员):在这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各种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强烈冲击之下,一本杂志能坚持27年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很不容易。理性看待,不求全责备,交给市场,交给法律,对《知音》,我们不妨多一点宽容。
刘保民(齐鲁证券分析师):期刊类企业与当前上市的报纸、影视类传媒不同,知音传媒上市对于国内期刊行业而言有许多借鉴意义。
冯坡(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知音传媒选择目前这个时间上市,主要的利好就是政策方面的积极信号。如能成功上市,对加强其自身品牌影响力,维持其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杨晨(财经评论员):我认为证监会的发审委不会根据杂志的道德底线决定它到底能不能够上市,人的精神世界各种各样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够去干涉读者对于内容方面的追求。从资本市场来讲,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人家主营业务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