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陨落了,东方好莱坞

2012-04-29静博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10期
关键词:桃姐金像奖香港电影

静博

新老交替中的港人电影传承,早就该知耻后勇重续东方好莱坞式的辉煌。但现实是,短视者错将技艺的革新契机让位于偶像和商业并重的逐金纪元。

东方好莱坞的称号,应该是香港曾经最耀眼的文化符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和仅次于美国的电影出口国。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成龙的动作片,徐克与李连杰联袂的武侠片,以及王晶、刘镇伟和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一派,共同谱写了一段港片儿的美好年代。但遗憾的是,这种辉煌过了九十年代便戛然而止。想过去,看今朝,香港影人内心没有办法不此起彼伏。廉颇老矣的老一代,偶尔的神来之笔难以延续过去的辉煌,新生代却还没有成长起来,对港片衰落的唏嘘也就只代表对过去的怀念了。

探索香港电影的现在和未来,似乎是个艰难的课题。对于踌躇满志的新生代电影人,在电影技术的进步下,看似有着多元的选择。他们可以试着超越前辈,利用历史渐进的新元素来开创自己的特色,进而演绎“城头变幻大王旗”,以早早树立自己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回溯经典,拍出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以王晶、刘镇伟和周星驰为代表的《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等);他们也可以……,当然,目标很大,劲儿没少使,都跑偏了。于是,出现了如下自嘲自演的悖谬情形。

《最强喜事》、《八星报喜》、《越光宝盒》,瞄着过去勉强称为经典的作品翻拍个遍,却只带来了两中回馈:相对叫座不较好和不叫好也不叫座。

用新世纪最流行的词汇“创新”来考量香港电影,一下子就能戳中港产电影没落的原因。这两年,老一代影人吴思远选择了最有可能卖座时机修复了《倩女幽魂》和《和新龙门客栈》,希冀皆同名新片的东方再捞一把金,旧菜新炒的确是没什么营养,观众不吃很正常。

香港制作的新电影中,近年频现对老电影的指涉,而且是以戏谑的成分。但主观以搞笑为目的影片,所带来的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因不搞笑而让观者发笑。在比较客观的豆瓣网上,刘镇伟何王晶近年来所导电影的评分,几乎都是五分上下,及格都谈不上。

2011年3D版的龙门飞甲,已经算合拍片的阶段性代表了,美轮美奂的特技效果虽然比不上《阿凡达》,已经是国产的巅峰之作。但这种类似段誉的六脉神剑式偶然神来之笔,正是香港电影时下的窘境。前辈已然淡出历史,且佳作的产量逐年递减;后续无从相继,就连冯德伦、谢霆锋等小兄弟都成了导和演的中坚力量。而如“鬼才导演”彭浩翔这样相对鹤立鸡群的新秀,的确凤毛麟角。

2012年,老一辈电影人许鞍华导演的《桃姐》,让港片儿回光返照了一把。以港人为主要班底的影片有林超贤导演的《逆战》和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2》,也得到了观众的相对认可,但比例实在太小。更值得忧虑的是,虽然《桃姐》拿奖拿到手软,票房也算满意。但是,奖项背后所包含的同情成分,也不得不考量。

然而,就在《桃姐》在旨在鼓励本土电影人的金像奖上斩获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殊荣之时,金像奖的资深评委和数度摘得该奖项的尔冬升站了出来,炮轰金像奖的不专业和不公平。尔冬升的依据之一是,入围了13项提名的内地电影《让子弹飞》(姜文导演)仅仅拿了一个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项。一个号称国际化的电影节,评奖上的厚此薄彼,显然不利于香港电影的跨域竞争。

香港电影的复兴之路太过漫长,漫长得无法迈步。与其把原因归咎于市场不好,不如归咎于电影创作的自身。像冯小刚的电影,无论是市场反馈还是观众评价,都是业界翘楚。去年滕华涛的《失恋三十三天》则创造了低成本高票房的营销传奇,加之新生代导演宁浩的从《疯狂的石头》到《黄金大劫案》的系列电影,成绩也都不错。

新老交替中的港人电影传承,早就该知耻后勇重续东方好莱坞式的辉煌。但现实是,短视者错将技艺的革新契机让位于偶像和商业并重的逐金纪元。

猜你喜欢

桃姐金像奖香港电影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苍茫又轻柔的生活
温暖的悲伤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桃 姐》
《桃姐》:非典型叙事与张力人物关系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