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最浪漫的人
2012-04-29李六
李六
他是左翼奋进年代的排头兵,左翼亦成就了一位浪漫的革命者。
1940年,美国著名的男低音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第一次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欢欣鼓舞,决定克服语言障碍,学会这首歌的歌词。那一年他在纽约露天音乐堂用中英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获得极大的成功和反响。这是他在用音乐人的的方式向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致敬,也向浪漫主义革命者聂耳致敬。他后来出版了包括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歌曲唱盘,起名就是这首歌曲的英文名《起来》。从那以后直至他去世,到中国来访问来参观学习的心愿并未实现,成为终生的遗憾。
不过,当年保罗·罗伯逊预言这首歌曲将会成为中国的国歌确实成为一段美谈。《义勇军进行曲》至今依然每天在天安门前响起,大概也给了这位国际友人极大的精神满足。
一个与中国相聚遥远、与聂耳素不相识的美国歌手,还会对聂耳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至死记住聂耳这个名字。作为中国的子民,作为聂耳的福荫后代,在聂耳诞辰百年之际,来回顾他的一生,更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回顾并不在于简单的生平检索,而在于从时间的沙漏中去发掘黄金的时代记忆与可贵的精神人格,以供来人学习。
“耳朵先生”
聂耳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叫“成春堂”的药店,他就出生在药店的楼上。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过人的天分。10岁时,他就跟隔壁的木匠邱师傅学会了吹笛子、拉三弦,后又陆续学会了二胡、月琴等乐器,常与二哥、三哥组成“家庭小乐队”,合奏《苏武牧羊》、《木兰从军》、《昭君和番》等乐曲。
中学时,聂守信在一篇题为《我之人生观》的作文中畅想未来: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后来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聂守信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此时他的理想变成了学工科,研究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人生至此,他也没有想到少年的乐趣竟成为此后的人生主题。
1930年春夏之交,即将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聂守信由于经常参加进步学生的活动,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逮捕的黑名单。7月10日,守信不得不顶替他三哥聂叙伦来到上海,在一家叫“云丰申庄”的小商号做小伙计。
1931年3月,云丰申庄倒闭。聂守信在报上看到了联华影业公司“明月歌舞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一旦录取每月能挣10元津贴。聂守信赶紧报了名。历史总是发生在偶然的瞬间。在考试中,他表现得很一般,连五线谱都还不认识。幸得主考人黎锦晖看出了他潜在的音乐素质,把他录取了。
在明月歌舞剧社,由于聂守信的耳朵听音符特别敏锐,人们叫他“耳朵先生”。也有人说因为他的耳朵能上下耸动,做出许多滑稽样子,大家干脆就叫他“耳朵”。聂耳为此还自我幽默了一把:“他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是像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就正式改名聂耳。
为了更浪漫的事
袁春晖与聂耳在云南省师排演舞台剧时相识。当时袁春晖是东陆大学预科学生,小聂耳两岁,能歌善舞,聂耳常为她伴奏舞曲。聂耳去上海以后,两人书信来往多达200封。母亲想要为他去订这门亲事,聂耳却拒绝了。他给母亲写信:“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不愿有任何的障碍物阻止或妨害我对社会的改造,我要在这人类的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实。”
在北平,聂耳深入天桥等贫民区,继续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经过北平之行,对于“如何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心中的答案更加清晰。1933年6月他在日记中写道:“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随后,聂耳为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插曲《开矿歌》,以民间劳动号子的节奏来表现劳苦大众的斗争生活,向靡靡之音开了第一炮。
1934年4月,聂耳加盟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任副职,他和先期进公司的任光、安娥等人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出版了一大批革命歌曲唱片。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产的一年。
为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的《码头工人》和《前进歌》、为孙瑜导演的《大路》谱写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桃李劫》中传唱至今的《毕业歌》、《新女性》中六首新女性组歌,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就在这一年,“左翼”电影开始在上海全面兴起。
创作《新女性》时,他天不亮就去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1934年夏,聂耳为影片《大路》作曲时,先到上海郊区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拉压路的大铁磙,体验他们的劳动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今天,辞典里有关“聂耳”这一词条,在“《国歌》的作曲者”后面通常都会加上一句“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所谓作曲家的新态度,聂耳大概是为数不多的楷模。
巅峰时谢幕
1935年春,聂耳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四首抗日救亡歌曲,又上了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党组织决定让聂耳到日本暂避,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也希望借此机会出国深造。就在聂耳前往日本的前夕,他看到了挚友田汉编剧的影片《风云儿女》。这个故事1934年秋末就写好了,几个月后聂耳被捕。被捕前,他把剧本以及写好的一段歌词都交给了夏衍。聂耳得知后主动找到夏衍,当他看过田汉写好的歌词后——歌词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据说当时田汉灵感突至,手边只找到这个——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请缨道:“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这首歌就是后来唱遍大江南北、闻名于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聂耳人生最后的作品。
聂耳在创作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感情激励着,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他后来对影片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对不起,最后她才息了怒。”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在谱曲时,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有力,聂耳大胆地对歌词作了许多处理。他把原词末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增加了叠句,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以增强激昂的色调。
1935年4月16日,聂耳到日本后,聂耳又对《义勇军进行曲》曲谱进一步修改完善,定稿后用快件寄回国内。《义勇军进行曲》成为聂耳此生最为纯熟的作品,也成为这位抱着革命救国理想的青年人的绝唱。7月17日,聂耳在日本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左翼奋进年代的排头兵,而左翼亦成就了一位浪漫主义革命者。近日,上海大剧院编排的《聂耳》正在公演以纪念其诞辰百年,在同一个城市里,聂耳的故居却正在推土机下轰然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