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流水账日记
2012-04-29陈梦妮
陈梦妮
都说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曾经的我梦想着一天能有机会做一回志愿者,而今年夏天,我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愿望,刚上大学一年能有这样的机会是很让人兴奋的,怎么能不激动呢?
这个项目是关于古建筑修复的,和我的专业有关,更何况我本来就对中国的古建筑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在国外读书的原因,不怎么了解中国的建筑所以对中国的建筑格外有兴趣;再者这个项目就在我家乡实施,似乎自己不给一份力都有点说不过去了;第三点则是这是一项中英合作的项目,会有英国和其他有专业基础的人和我们一起工作,并就技术问题沟通交流,也是一次让我再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同样也可以交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在我看来这次的志愿行动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可以让我学习、实践、交朋友,也点缀了我这次回国的暑假生活。
第一天我们互相认识,各自介绍自己。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来的,都不熟悉,所以需要时间。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得感谢刘忆,总是那么的充满活力,有说不完的话,对于我这个慢热的人来说周围的氛围总是可以热热闹闹的,不会尴尬,也可以慢慢地和大家熟识,搭上话,慢慢地融洽,这让我很是自在。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工地上,真的是一座破旧的房子,称之为废墟都不为过。那个时候就突然想到阮仪三教授说的话——“我们那时候修复退思园的时候比这里还要破旧,腐蚀的还要严重,但是现在退思园被列为世界遗产,这是同里人的骄傲。”那个时候我就特别钦佩阮仪三教授,也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但俗话说的好,现实总是残酷的,要修复就得先清理。搬砖头,搬窗架,传瓦片,倒垃圾……我们都笑着说估计是把这辈子没干过的苦力全干了,这个时候不得不说真的很累,刚半天就浑身是灰,而那些真正在工地上的工人的辛劳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每一双手都是黝黑黝黑的,指甲缝里全都是泥。
慢慢地,在清理过程中我们也开始学习一些传统的工艺,木匠、水泥匠、划线、抛光等技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地融合,时不时会开个玩笑,做个游戏。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个时候我们在搬瓦片,一组是我们中国人,旁边一组是英国人,传瓦片是枯燥的,还总是有灰尘不断的飘在空中,落到眼睛里别提有多痛了。就是在这个时候,James开始唱起了歌,同队的英国人也开始唱了起来。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曲调很欢快,像是在草原上放羊,又像是在木匠敲敲打打,大家都笑了起来。他唱的极度夸张还时不时伴随着某些动作,疯疯癫癫的但是很欢快,结果Mr. Red说他们那组是精神科的,我们这是妇产科的(因为我们这一条线上几乎都是女的),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想到七个小矮人工作时唱着欢乐的歌快乐的地工作的场景,只不过我们是18个变大的“小矮人”。
大家来这里的目的其实都是想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对这个修复好奇,所以在做了好几天的苦工以后都开始有点受不住了。
确实,说是让我们参与修复工作,实际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些皮毛的东西,对于这个房屋要如何修建,椽子、横梁如何穿插,房屋的基本信息几乎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这让我有点失望。虽然也不能否认我们集体做了一个挂落,也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不需要任何的胶水只是穿插却能牢不可破,让那些外国人张大了眼睛,这个时候是真的很自豪,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技术精华,几千年前人们的智慧真的让人赞叹不已。
工作三天休息一天,总会有组织带我们出去“放风”,内容都是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的,剪纸、退思园的游览、苏州营的探望、苏博的参观、都是很不错的经历,大家也借此更加亲近了。晚上也会去酒吧聊聊天、打台球、唱k、放孔明灯。有时也会有交流的问题,但是有Kin先生的帮助,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所以当最后一天来临,我甚至会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多延长两天,就算还是要做苦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是这样的记忆会永远留在我的回忆里,是鲜活的,是精彩的,是难忘的。都说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我期待着日后和你们的重逢,留下更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