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碎片化的时光
2012-04-29
出差和同事住一起,她抱怨电视机形状太扁,和家中电视观感相比,不爽至极。问我和家中电视相比,是否有区别?我茫然回答不清楚,在诧异中,我慌忙解释在家中基本不看电视,甚至对电视机没什么概念。
想来,电视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而阅读则是越来越近,愈来愈亲。每晚的时光,只要有空闲,几乎都是拱手相让给阅读,即使时间是碎片化的,但抓住那几十分钟,每天积少成多,也是8小时繁忙工作以外不断补充知识和营养的好时机,它让我贪恋不已。
我的阅读习惯养成甚晚,似乎和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的结果相悖,即阅读习惯养成最晚是在13—15岁之间,过了就很难形成。但就是这种“晚”,让我分秒必争地用有限的时间消费阅读。外出、旅行、等候乃至不重要的活动,都会随手塞进包里一两本书,如同水杯在身,顿时踏实安定,不至于乱了分寸。假如坐飞机出行,我可以一切打包托运,只携一本书过安检。
这碎片化的阅读时光还能催生出碎片化的思想和感受。霎时翻阅的书页,偶尔会碰撞出火光一闪的念头和感悟,有时,会需要一点点不同的环境,比如陌生的地方,未曾发生过的情景;有时,什么也不需要,即使周身嘈杂四起,但因目光里的碎言碎语而突发的灵感,会让你遏制不住地拿出笔记本摘抄一段,甚至碎片的读后感也被快速地记录。若碰上无人打扰,可能会成就一首诗歌,或草草勾勒出一篇文章的大纲。旁人以為你在发呆,你却被片刻的阅读引发身心分离的状态。
周国平谈阅读时,有这样的观点:养成读书的癖好,不在于读书破万卷,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同时,愉快也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而且,美好的阅读总能引发你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不论想写的是和眼前阅读的有关还是无关的东西。
由此我更确信:自己作为大量存在着的普通读者中的一分子,碎片时光里阅读也是一种选择,她不是阅读习惯的全部,但可以决定阅读的重要感受。我能不爱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