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成就大器
2012-04-29刘长铭
刘长铭
北京四中“大气成就大器”之一
北京四中是一所有105年历史的公办中学,也是一所在北京乃至在中国享有盛誉的中学。北京四中之所以成为一所名校,不仅由于她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还在于她目光远大,淡泊功利,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治校精神。
■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
北京四中创建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期,许多资料表明,北京四中是那个时期先进思想的代表和引领者。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提出了“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的教育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号召学生朝着民主自治的道路前进。王道元校长号召学生“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是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
1919年,王道元校长对学生写道:“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其受用处非根器浅薄者所能知,亦非佻达纨绔者所能任也。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
这段话是北京四中文化与精神的发源,它被镌刻在一块采自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河源头的岩石上,摆放在四中校园中最显著的位置。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团队精神,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社会的精神,成为北京四中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
■ 一所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学校
建设一流学校始终是北京四中努力追求的理想。一流的学校要有先进的设备,要有现代化的设施,要有高水平的教师群体,要有学生优异的学业成绩,但更主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学校文化,要勇于开拓创新,出理论、出思想、出经验、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
1950年代,北京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经验。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几乎被中国的所有教师知晓。
1960年代,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十大原则曾在全市和全国推广。
1980年代,北京四中率先开始了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构建了“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这一经验被原国家教委在各省市推广。
1999年,北京四中率先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俱乐部,目前科技俱乐部活动已遍及北京市的众多中学。2001年,北京四中率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将虚拟课堂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方位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项研究带动了近百所学校参与。近年来,北京四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承办了多次全市的学术交流活动;率先开展了学生境外主题游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民精神和职业精神,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成功承办了两届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应国际奥委会委托,承办了第八届国际顾拜旦奥林匹克青年论坛,这一论坛也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等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发了学生技能拓展课程(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me,SDP),目前这一课程已在北京、上海、陕西、吉林等地一些学校实施;作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步骤,系统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成为北京市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学校。
■ 一所养育精神和心灵的学校
2007年,北京四中举办了建校100周年庆典,同时开启对未来发展的新的思考。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北京四中确立了两项任务: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转变教师行为模式。首先,北京四中制定了新的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
人文教育是通过学习与人文有关的各类课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具有深情而广博的人文情怀,形成对生命、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形成善良的人性。
围绕加强人文教育,北京四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认真研究并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确立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尤其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和教师行为示范)”的建设;组建人文实验班,探索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组织主题人文游学活动,如“古朴的中原、华茂的北京、风雅的江南、汉唐的魂魄、丹山碧水理学寻风”,等等;丰富了“北京四中大讲堂”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举办了系列传统节日祭典仪式;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师生共读活动”等。四中丰富的人文社团组织及其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学生自主教育的重要途径。四中的人文社团有模拟联合国、辩论社、英语话剧社、动漫社、爱心社、历史读书俱乐部、考古社、国学社、话剧社、文学社等。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感悟生命,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生使命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在这里,人文游学活动成为北京四中人文课程的重要部分,它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四中2010届人文实验班学生张恩博曾写道:“高二寒假,我们游学江南。在王阳明先生墓前,我们举行了祭拜仪式,宣读了祭文。其中的文字像重锤,字字锤在我的心上:‘嗟我何能,惟此寸丹。古今不隔,息息相关。担荷斯道,力障狂澜。尽未来际,色正芒寒……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冲击,直接撼动着我的生命感和历史感。尽管困惑重重,却再难释怀。终于我对自己承认,仅凭自己的经验是无法把握那些关乎生命的崇高感受的,只有委心于此,诚恳实践,方能使自己的生命境界有一番真正的提升。”
科学课程也同样担负着实施人文教育的任务。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探寻生活及生命的意义,同样也是科学教师的使命。
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化学反应,从中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安静地坐在桌前,想想化学中有趣的规律,从化学的角度看看人生,突然发现是如此有意义的事情。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很多成功的人,在生活中都恪守着一个原则:做人要低调。人获得的越多,他的资本越大,他就越需要谦卑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得的多就要把姿态放低,才有可能得的更多;失去了就把姿态调高,才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心态。
原子要达到稳定,远不止得电子一条途径,还有失去电子的,有共用电子对的,还有孤零零一个的——人要达到理想状态,也不一定要拼命想办法朝这个世界索取这样那样,你可以选择施予,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关起门来,静静地构筑和享受属于你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外界条件的变化固然能够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甚至进而引起平衡移动,然而真正决定这一切的还是物质的性质本身——当一个人不断抱怨环境给了自己多少压力和不幸的时候,不妨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造成了这一切。而人生比化学物质更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不断完善自己。
守恒之美——生命的一个日出必定呼应着一个暮色,生命的一个浪起追逐的是一个浪落……
等效之美——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处心积虑、不择手段、苦苦挣扎、锱铢必较,却发现这一切的向量和为零向量,获得的只是对废弃的生命片段的哀惋和幽怨。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广泛建立国际联系,推进学校教育的对外开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北京四中首先确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向全人类贡献不同内涵和不同形态的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通,形成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准则;
第三,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各个国家和民族要形成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为建设共有的美好星球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努力。
为此,北京四中创办了“中学生中华文化体验营”,邀请来自各大洲各个国家的中学生汇聚一起,组成平等交互的国际大家庭,开展多边文化交流。目前,文化体验营已举办三届,共有来自亚、欧、美、澳各国的二十余所学校参与,各国学生济济一堂,广交学友,了解各国文化,收到了良好效果。
■ 一所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学校
2008年,北京四中毕业生丁艺莎获得了高考文科最高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一一婉言谢绝。后来,她回学校做了一次演讲。她对师弟师妹们讲,母校能带给我们什么?
首先,是一份纯洁与安宁。这不仅体现在生存状态上,也同样存在于学术上、思想上。北京四中是菁菁学子的一片乐土,母校把纯正的知识传递给学子,把真挚的友情培育在你我心中,更把理想的羽翼交予了充满飞翔渴望的我们。
其次,是一份求索真理的热情与对真善美的坚定信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会在每位四中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科学的理性、精密与严谨会成为你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百年四中的打磨下,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现代公民与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
第三,是一种忧国忧民、重担在肩的责任与使命感。一个社会的精英不能只为自己而生存,更应对社会做出回报与奉献。经过在四中的学习生活,一种被称为“最高理想”的社会理想会在你心中滋生,并很有可能成为你一生的航标。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与西方巨大的科技与工业水平反差下被迫开始的,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救亡图存、富民强国成为整个中国的国家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专业人才,因此,人的工具性价值——训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培养无条件的服从精神——就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随着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培养民主精神与现代公民素养,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创造与理性精神等,就成为今天中国教育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的人本价值的回归。今天,中国的国家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而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因此,以人为本、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必然成为今天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北京四中确立了与人的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层面、四个领域的教育价值体系。基本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生活和职业,更高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公民素养,终极的价值取向则是对人的生命与灵魂的关注。
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生活教育包括必要的家政技能、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伦理、羞耻等;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尊重、热情的生活态度;正确理解不幸、苦难、挫折、死亡、成功、幸福等。
职业教育。职业是人的社会定位。职业教育是要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发展目标,获得必要的职业精神素养。职业教育包括:学科知识(知晓与人类职业活动的关系,形成职业方向)、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等;形成敬业、忠诚、服务、合作、服从等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与操守。职业教育的价值还包括职业方向的启迪——教师要超越课本,引导学生关注与知识有关的人类职业活动;职业精神的培养——实质上是品德教化,包括学会交流、交往、共处、合作等;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敏锐性、进取精神,等等。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包括公民常识(社会、法律、责任、义务、文明礼仪等)、文化归属感、国际理解等;懂得公平、正义、同情、怜悯、关爱、诚实,从而形成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社会责任、社会良知等;终极价值是使学生懂得人性、理性、道德、责任、博爱,等等。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既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理与心理、健康、性别、贞操、避害、保护、自救等方面的知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尊严、纯洁、高贵等;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逐步丰富精神与心灵世界;终极价值是使学生懂得人性、自觉、信仰、崇高、使命,等等。
教育价值是远大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北京四中的教育是丰富的,她为学生提供了构建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条件。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使学生对于生活、职业、社会、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与幸福。但是,如果成功与幸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唯一价值的话,那么,社会将变为丛林,生活将变为生存,而我们将距离成功和幸福以及和谐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懂得,成功与幸福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真正的幸福离不开精神与心灵的崇高。我们要使学生懂得,追求崇高才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这正是北京四中努力追求的理想。
□编辑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