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2-04-29崔兆万
崔兆万
【摘要】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 数学学习环境;数学学习气氛;数学自主学习;研究
一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1)教育思想偏颇. 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力度不够. 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2)教育目标偏离. 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瞄准升学,考试目标旨在“应试”,忽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大搞题海战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宗旨,教学信息只存在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信息的反馈受到很大的限制.(4)教学评价滞后. 以“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等情况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潜能,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 我在尝试教育教学改革中总结出以下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依赖老师讲为自己主动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 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会使你老是觉得不讲不放心,则实验很难取得成功. 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 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图形的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课下制了作很多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圆柱等,通过亲自动手裁剪,了解它们的结构、平面展开图,尤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同学们剪出很多种,并一一展示,并且通过观察总结出展开图的形式有141型、132型、222型、33型,这样任意给出一个平面展开图学生就能正确无误地判出它能否折叠成正方体. “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它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时间再去讲解.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学为教服务”为“教为学服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大纲、教参、教材进行备课,依据教案上课. 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是为老师顺利完成教案内容服务的. 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结果,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使备课被学生落到实处,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从学生需要出发,为学生发展考虑,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前备课、研究的是教材,考虑的是教法,真正想到学生的很少.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从备课到讲课,考虑得最多的是学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讲他们最需要听的问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运用教材、超越教材. 从我们教师的随堂听课或者是研讨课、评优课,我们都不难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使我们的教学成为由学生带着走进教材,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
例如:“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实习作业一节,很多学生对“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1)指导学生自己选题:有的选学校旗杆、电线杆的高度、通讯信息接收塔,还有的测量六层居民住房的高度,学生交上来的实习作业上的测量对象真可谓丰富多彩. (2)组织学生自制测倾器,我自己先把教学用的量角器用螺丝钉、螺母和一根长1.4米的木杆连在一起,改制一个简易的测倾器,讲清制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回家自制. 学生有的用半圆形木板、有的用半圆形厚包装盒,并标上刻度,完成测倾器的制作. (3)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测量活动,并如实填好实习报告. (4)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将学生的优秀实习报告在班级数学园地进行张贴,供学生课后讨论思考,这样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付出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也将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发挥作用. 所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三、改善师生关系,变管教对立为民主和谐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 那些学习跟不上、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与老师对立的言行.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科学,并与学生一起去做科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 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开始重新认识学生,由衷地欣赏学生,更多地激励学生. 教师有了“分身术”,使更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获得了自信. 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避免了机械的、重复的、不太有效的劳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灵活的、变化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基于对存在问题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初中生数学科目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探索了一些具体做法.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课方法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需精心设计策划,在课堂教学起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本节所学内容.
比如“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我拿一块三角形布头,要裁剪出一块尽可能大的圆形布娃娃头像,让学生们帮忙解决这一难题!同学们争先恐后、想方设法“帮”老师解决难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如何画出三角形内切圆这一目标.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轴对称”一节,我让学生观察我们学校的两幢教学楼(包括门窗)有什么共同特点,并且让学生把教学楼的平面图在纸上画出来,把两楼中间的甬路作为一条直线,让学生沿直线折叠两幢楼房的平面图,并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让学生再举出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一些例子,学生们热情激昂,说出了如双喜字、飞行的蝴蝶、蜻蜓等图形. 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知对称、欣赏对称,增强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进一步探究这种图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索,点拨指导
本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知表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如阅读提纲、自学方案、学习用具、实验设备等,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感悟,给学生时间去体悟,给他们空间去创造,给他们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语言描述,亲身经历心灵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如在上例提出让学生帮忙解决难题后,分发给每名学生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们积极动手操作,画出的圆有的与一边相切,有的与两边相切,有的与三边相切,甚至还有的画过了边界,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操作,有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
3. 师生互动,总结概括
在学生自主探求的基础上,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生探求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组织、交流、比较、讨论、评判,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小组)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得到整体优化. 如学生们通过裁剪、比较、找出了最大的圆,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探讨最大的圆怎样确定圆心和半径,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内切圆的画法和特点.
4. 巩固提高,迁移拓展
这是知识的转化、巩固与深化过程. 通过让学生解决同类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比如:同学们了解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老师适时出示正方体,让学生帮助小蚂蚁从正方体的点A处如何沿正方体的表面走最近路线到达点B.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找到这两点,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连接这两点线段的长度就是最短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出示问题: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如果有4个点呢?n个点呢?并且进一步让学生探讨解决:客车往返A,B两地,中途停靠三个车站,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又应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达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无处不在”,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开展数学竞赛、组织数学游戏,或到校外进行调查、访问、统计等实践活动,都是促进知识延伸、解决问题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