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2012-04-29朱大伟
朱大伟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 这是因为,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如果他的大脑思维离开了敏捷、灵活、深刻、创造、批判,而是迟钝、呆板、肤浅、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谈他已具备了能经受世纪风雨洗礼,能为“四化”再创辉煌的优良素质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 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 ”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 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地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 + 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 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中学数学涉及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图像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4. 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毕竟是少数.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 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5. 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于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 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 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因此,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届时,我们的学校将成为一个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人才的理想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