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复兴中高扬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
2012-04-29姜晓燕
一、社会转型初期,
学校退出青少年道德教育舞台
(一)社会转型初期,俄罗斯社会出现“意识形态真空”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最初10年,国家政治经济全面倒退。由于其社会转型走的是一条以政治为中心,政治改革优先,靠民主制去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路线,苏联解体后,苏共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体系不复存在,西方“精神价值”长驱直入,自由主义、大西洋主义等社会思潮接踵而至,俄罗斯遭受了不断的“意识形态轰炸”。随着自由化改革的失败,自由主义思潮退却,旧意识形态被摧毁,新的主体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俄罗斯社会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
与此同时,社会民主化和自由化在打破几十年社会政治的沉闷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混乱。现代传媒通讯发达,而俄罗斯法律禁止对媒体进行检查和监督,于是,在刊物、电视、收音机、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普及度提高的条件下,儿童和青少年经常会接触暴力、犯罪、吸毒等内容,义务教育时间的一度缩短又导致部分青少年被排除在完全中等教育之外。结果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道德素养水平遭遇重创,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升高,学龄人口的斗殴、吸毒、卖淫现象越来越严重,无人照管儿童和青年人需要的道德干预程度甚至高于战争结束初期。
(二)学校一度退出青少年道德教育舞台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其改革同样以建立符合国家民主建构的新机制、新体系为取向。“叶利钦时代”的教育改革基本上也是在政治改革优先的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去意识形态化、去集权化、多样化、个性化、人道化、人文化是“叶利钦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体现在1992年颁布的首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其中,去意识形态化是当时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最显著变化。从1985开始,俄罗斯教育的去意识形态趋势就有所表现,《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更明确规定:“在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及教育管理机关中,不得建立政党、社会政治和宗教团体的组织机构,不允许它们在教育机关中进行活动。”该法实际上否定了少先队组织、共青团组织的存在。学校开始被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道德教育也不再被视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客观上变成了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几乎退出了道德教育的舞台。
苏联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其目的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社会转型伊始,所有教育机构的政治性组织(党、团、少先队、十月儿童等)均被解散。同时,苏联时期服务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基层机构——少年宫、文化中心、剧院、体育场等也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保障和必要的资金,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功能被弱化。
二、20世纪初期,
俄罗斯重扬爱国主义教育
(一)道德退化威胁俄罗斯社会生存能力
俄罗斯社会转型后,急剧的西方化不但没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希望中的幸福,却带来政治、经济及信仰危机。经济下滑、社会分化和精神价值的贬值动摇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导致俄罗斯社会道德退化,对社会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继而使很多俄罗斯人丧失了理想和希望,失去安全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以及历史责任感。在最艰难的时刻,俄罗斯国家的独立性甚至都受到威胁。苏联解体后最初10年,俄罗斯数学科学和物理科学领域有30%—50%的高水平专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根据一项对中学高年级学生的访谈结果判断,大部分学生都不掩饰自己希望离开俄罗斯去其他国家生活的愿望。[1]
这些现象主要是俄罗斯民族自豪感被削弱,崇拜西方特别是西方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失去精神方向和价值观,丧失生活的意义,同时也直接危害着俄罗斯人的健康。据调查显示, 俄罗斯人口每年减少100万,每10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每年就有800多人由于心梗和中风而死亡,调查显示, 生活无望、精神不适是最主要的诱因。[2]
缺少共同的国家意识,缺少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社会道德退化,甚至威胁着俄罗斯社会的生存能力。经受了巨变的俄罗斯社会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复兴需要由“俄罗斯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国家未来的命运———主权、完整、幸福完全取决于每一个公民今天的爱国主义情感。于是,制订国家道德教育政策成为形成国家共同价值和民族意识,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叶利钦总统于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由普京接替入主克里姆林宫。面对“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亦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之形势,普京对过去的政策做了大幅度调整和修正,提出“争当独立的强国,不做附庸的大国”的治国策略。在安邦强国的战略之下,普京强调必须把教育视为保障民族安全、国家富强、公民幸福的关键要素之一,并竭尽全力使之成为确保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的最强推动力。
2001年2月16日,联邦政府第122 号文件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国家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以下简称《2001—2005年纲要》)重新定义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并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2003年5月,俄罗斯颁布《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构想》(以下简称《构想》), 《构想》反映了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总的科学根据,其中提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立场和实践性建议是解决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的基础,也是提高公民履行社会职能的积极性以保证国家的完整和安全的基础。《构想》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完整的社会教育,它包括精神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生态教育、体育。
在《2001—2005年纲要》实施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5年7月11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2006—201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进一步表达了国家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决心,要求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共同行动,为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不仅提出了保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而且提出了评价执行效果的具体措施。
制定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已成为俄罗斯联邦政府的一项持续的政策,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2010年10月,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三次颁布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即《俄罗斯联邦国家2011—2015 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目的是继续发展和完善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保证俄罗斯作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的发展,培养公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对祖国的忠诚,使爱国主义成为俄罗斯社会精神道德统一的最重要的基础性价值观之一。
尽管爱国主义教育在俄罗斯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 但不可否认的是, 爱国主义教育在俄罗斯已取得成效。一个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返俄罗斯学校,学校重新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恢复或重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儿童社会组织也开展了一系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意识成为俄罗斯中小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内容,国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别关注使学术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的研究兴趣增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样受到俄罗斯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项调查研究表明,89%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72%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3]
三、将精神道德发展
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
(一)俄罗斯复兴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要求
苏联解体20年来,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由全面倒退逐渐走向复兴。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域,从转型初期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到奏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体系也在重建。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内涵进一步扩展,在注重培养爱国者的同时,现代俄罗斯教育肩负着培养道德高尚、有责任感、具有创造力和首创精神的有技能的俄罗斯公民的任务,这也是俄罗斯社会要优先完成的任务。
(二)精神道德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
作为初等普通教育国家标准的方法论基础,俄罗斯教科院制定并出台了《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与公民道德教育构想》(以下简称《构想》),该《构想》是当前及今后俄罗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试图将精神道德文化、精神道德发展以及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它的出现意味着,俄罗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以及每所教育机构活动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个体,培养俄罗斯公民。《构想》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的观点,俄罗斯中小学校需要按照这些原则工作,这些原则包括俄罗斯主要的国家价值观和国家理想。
(三)中小学开设精神道德教育课程
在重建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小学是否设置单独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什么课程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俄罗斯社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论。2007年,普京总统在与东正教主们见面时谈到:“现在,在中学需要以不同形式教授宗教(这里所说的宗教不止是某一种宗教)知识,在制订教育标准时要考虑将精神道德教育纳入其中的必要性。”2009年7月1日,各宗教派别领导人与梅德韦杰夫总统就教学计划中出现俄罗斯传统宗教和世俗伦理方面内容的必要性进行讨论,之后,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宗教界代表会上发布了《支持在中小学校教授宗教文化基础知识和世俗伦理的决定》。支持者认为,当前俄罗斯青少年缺少公民价值观,建议在课程范围内,设置中小学生可以选择的世俗伦理课、传统宗教史或某一种宗教文化课。这些课程由非宗教教师来承担,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可以学习世俗伦理基础知识。设置这些宗教课程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
2009年8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富尔先科宣布,俄罗斯中小学校将会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这项试验于2010年开始,首先在18个地区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在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季度,五年级的第一个季度,开设俄罗斯各民族精神文化这门课程,在课程范围内,中小学生可以选择世俗伦理,或者传统宗教史,或者从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四大宗教文化课程中选择一种。[4]
四、儿童社会组织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从尼古拉一世起,俄罗斯社会就有建立儿童社会组织的传统。社会转型后,成立于1922年的少先队组织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也希望联合在一起,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作用,并努力寻找在社会现实中自我实现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89年开始,俄罗斯进入了青少年活动的后少先队时期。俄罗斯社会出现了几千种儿童组织、联合体、联盟和协会,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与之前的少先队不同,新的儿童社会组织各有特点,每个儿童和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组织。儿童社会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服务于儿童的社会联合体;二是儿童自己的组织。前者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在成年人倡导下成立,并在成年人指导下开展活动;后者是在自愿、独立原则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管理的联合组织。两种形式互为补充,共同特点是将选择权利交给组织成员,并使所有成员,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够在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儿童社会组织中儿童和成人权利平等,并按照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合作性活动,实现并保护所有成员的利益。这些儿童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社会性活动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
回顾俄罗斯青少年道德教育20年间的发展变化,受俄罗斯业已出现的“意识形态真空”及社会内部分裂、疏离的现实状态直接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一度受到重创,青少年社会问题严重。道德教育的缺失使人们失去精神方向和价值取向,危及俄罗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安全。21世纪初,在初步摆脱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倒退局面后,普京政府连续两次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试图从爱国主义教育开始,建立“俄罗斯思想”,重塑民族精神,重振俄罗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俄罗斯重建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开始。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俄罗斯社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公民精神道德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开始,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主要资源,国家现代化始于个人道德养成。为了使公民的精神道德发展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俄罗斯将精神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国家教育标准,进而开始在中小学校设立课程。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尝试将会对俄罗斯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及公民精神道德培养带来怎样的影响,尚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Кутьев.В.О:Воспитаниевдухепатриотизма,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веротепимости. Педагогига, 2000,(5):41-58.
[2]Русич И.П:PУС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ХА-РАКТЕР.[ EB/OL].http://lib.userline.ru/book_print.php2006-10-16.
[3]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оевоспитание,Опроснаселения[EB/OL].http://bd.fom.ru/report/cat/man/patriotizm/tb2004-01-15.
[4]Министр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Андрей Фурсенко: Предмет «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е воспитание» станет в школах обязательным через три года. http://www.pravoslavie.ru/news/31606.htm.
【姜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