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电“疯飙”困局

2012-04-29樊翠真张继勇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10期
关键词:风电风机发电

樊翠真 张继勇

在2012年,风电业俨然走入了“僵局”,继续前行,需要的是更为合理的规划和更为完备的规范;向后倒退,则面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难以处置的资产。

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风电行业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软、并网难等一系列问题集中凸显。风电行业从风电零部件生产到风电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整个风电产业链相关企业业绩集体“变脸”。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能源发展的定调是“加强统筹规划,防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

在2012年,风电业俨然走入了“僵局”,继续前行,需要的是更为合理的规划和更为完备的规范;向后倒退,则面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难以处置的资产。

风电产业重新整合的时代即将来临。

产能过剩痼疾难治

从近乎“大跃进”式的发展,到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风电行业经过几年“脱缰”的发展,已经不再能简单凭借“风”势而取胜。

有证券公司研报透露,目前风电有30%-5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80余家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目前都面临价格不断走低、货款拖欠严重、质量隐患频发、政策持续收紧的不利环境,风机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临。

2005年,可谓是中国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起步之年。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了爆发式增长。2005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26万千瓦,2010年已高达3131万千瓦。

2008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开始建设,总投资额高达1000亿元。在酒泉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瞬时上马了32个大型风电场,到2010年年底,完成装机容量560万千瓦。相当于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1个10万千瓦风电场。

一方面是不断上马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抢得风电市场的先机,加快审批进度,而出现的“4.95万千瓦现象”,在整个内蒙、东北,乃至全国都非常普遍。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的共同冲动导致发改委的一系列统筹规划被架空,首当其冲的就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严重脱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8月出台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电审批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办法》明确指出,未列入国家能源局计划中的项目,地方政府不得核准,不能并网,也不能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

配套电网至今不完善、大量设备闲置、上网价格被压低的产业,为何一再吸引大型央企、地方政府趋之若骛,挤破脑袋也要进入?其实在这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机产业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因为风电设备投资金额大,对地方GDP贡献大,而且起初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审批门槛低,于是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类似项目,送土地,提供银行贷款,你争我抢,大干快上,最终导致了风机产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地方热衷风电项目最重要的原因,是2006年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要求: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为了支持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也比传统电源要高。这给风力发电产业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给予风电投资者们极强的信心。各大公司纷纷跑马圈地,一窝蜂地上项目、争设备。

是什么原因驱使它们去做这笔看似无利可图的买卖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国际间碳交易。

2005年开始的“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弹性机制。因为有些发达国家不愿降低生活标准,且通过技术减排的空间已经很小,于是该机制允许一些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来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能得到认证并证明其达到了减排效果,便能得到减排认证,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等于一个减排认证。而发达国家为每个减排认证所支付的价格在10到15美元之间。在单位产量所获得的减排量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大,获得的减排量就越大,碳交易的收入就越多,这无疑有利于中国风电业的建设热情。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的问题,但与之相关的风机产业却大大超过了风力发电的需要,陷入产能过剩的怪圈。四川新能源产业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级高工李映发称,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

发电易并网难的困局

一直以来困扰风电产业发展的痼疾——“上网难”,将风电发展拖入历史发展的拐点。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字,2011年,全国就约有100亿度风电电量由于被“限电”而损失。

电网对于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并网缺乏积极性,导致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风电场集中的区域,屡屡传出“弃风”的消息。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兼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白建华称,一般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风电基地项目因为事先考虑到同电网的协调规划,一般这些大型风电基地的电网接入较为良好。现在出现“上马易、并网难”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审批的4.95万千瓦项目。

“电网建设的核准程序非常复杂,先需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还要到环保、土地等相关管理部门办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才能到发改委核准。而且施工前都要做工程投资预算、融资安排,才能真正施工建设,这中间需要很长的周期。”白建华说。

在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长的背景下,越来越严重的“弃风”现象已经成为影响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风机脱网事故的频繁发生也是导致 “弃风”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2011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共发生风机脱网事故35次,其中大规模脱网事故6次,脱网风机3848台次。

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意从供需两方面着手,理顺风电行业目前扭曲的现状。供给方面,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显示“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共计1492万千瓦,与去年8月发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风电规划核准2883万千瓦的规模相比减少了1391千瓦,降幅近五成。

同时,国家能源总局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发改委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对于风电“弃风”超过20%的地区,原则上不得安排新的风电建设项目。

在需求方面,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印发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按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标准为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公里~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并网补贴的出台,有利于调动电网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

国家控制风电行业发展节奏、推动其从狂热发展回归到理性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

国进民退的路线图

可就在全国新增装机总量下降的背景下,五大发电集团的新增装机总量却“逆势上扬”。 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中除了华电、国电的风电新增装机同比略有下降之外,其余三家均有增长,五大发电集团在全国风电新增总量的占比由2010年的49.3%提高到去年的58.2%。

民营企业在逐渐白热化的风电投资竞争中,“不敌”国有大型电力企业,正逐渐被淘汰。而这一次“国退民进”的趋势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1月,电监会发布《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称,风电项目的投资主体相对集中,主要是中央企业和部分风能资源丰富的地方国有发电投资企业。

该份报告用数据表明,无论是并网装机容量,还是在建的装机容量,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都排在前三位,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神华集团等国有企业紧随其后。前十家企业的并网装机容量占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的75.85%。

行业分析认为,对行业发展以及利好政策的预期,是吸引国有企业大举进入的直接原因。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看来,制度等硬性规定才是央企不顾成本、大举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最主要原因。全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制定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即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发电企业在2010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配额达到3%,2020年则要达到8%。这意味着,发电企业若完不成可再生能源市场配额,便不能顺利建设火电项目,这将直接导致电力集团总装机容量止步不前。

除了制度方面的硬性规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表示,“国有企业的效绩考核机制也是国企不断加大对新能源领域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政策层面对国有资产的考评,更多的是从规模方面进行,规模越大,绩效越好。”

同时,国企的融资能力强,也是其投资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企业普遍资金链紧张的形势下,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发展能力也会强很多。

李胜茂分析说,国有发电企业还有一个关键优势。“通常情况下,国有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的关系更加协调,并网问题也更加容易解决”。

曾少军则强调,“政策层面不应该被国有企业的投资热度所迷惑,这并不是依据市场信号进行的理性行为,新能源的发展虽然速度很快,但它需要国家的调控和扶持来实现平衡发展。”

集体“变脸”洗牌在即

在风电行业降温的同时,风电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目前我国风电行业的企业多达80多家,仅当前上市的A股公司中就有12家风电企业。截至4月26日,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风电企业2011年报已基本公布完毕,投中集团整理的20家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11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

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业绩领头“变脸”,利润缩水逾七成。业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风力发电机组售价下降,同时由于销售数量减少,导致风力发电系统收入下降。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沈宏文认为,说中国风电企业处于寒冬状态并不为过。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风电产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二是宏观经济回落导致风电设备整体需求下滑。三是电网运力不足导致的“弃风”现象影响了风电企业收益以及产业发展。

2011年年底,风机设备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0%——已经从4年前的6000-7000元/千瓦降到4000元/千瓦以下,这使得处于二三线的风机制造企业进入痛苦的阵痛期.一位风机制造企业负责人曾经这样笑称:中国风机企业有三条路——下海、出国、自己做业主。

随着大基地风能资源开发殆尽及“弃风”情况严重,风电开发商纷纷加紧储备分布式及海上风电项目,掀起新一轮资源争夺战。而与此相关的是,在传统机型设备市场竞争白热化持续的背景下,风电设备商为在分布式及海上风电设备市场争夺取得优势,也纷纷紧随开发商步伐进行攻城略地。

同时,在国内市场饱和的背景下,风电企业正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拓展海外市场。但是,目前国内风电设备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相对匮乏,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生产出质量更可靠的风机,才能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并得到认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院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从设计到制造还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完全摆脱引进、仿制、再引进、再仿制的模式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调整中的中国风电设备行业今后必须走一条长远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果一个企业可以不断研发先进技术,产品质量稳定,能够给客户带来很好的回报,那么这样的企业仍是市场所需要的。我认为,现在优质的产品还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判断是否产能过剩,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俊良表示。

未来几年,中国风电设备产业将迎来一次大的洗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强调,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市场需求决定一切。市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否则,淘汰在所难免。

未来发展喜忧参半

如果说“十一五”是我国风电产业的高速增长期,那么“十二五”将会是持续健康发展期。

科技部风电“十二五”规划发布,给处于困境中的风电打了一针强心剂。“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变,规划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

海上风电开发在全世界都是新生事物,“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中提出了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2020年建成3000万千瓦。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近海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今后,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同时,我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希望能够实现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3MW-5MW直驱风电机组能够生产并实现产业化;掌握7MW级风电机组成套产业化技术,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关键技术。

尽管在2011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风电机组制造企业排名前10位中,中国企业占据4席。但我国是风电大国还不是强国,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因素,除了市场因素外,技术是最关键的障碍之一。

据了解,目前1.5MW-2.0MW风电机组是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并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风电机组已有小批量应用,3.6MW、5.0MW风电机组已有样机/6.0MW等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正在研制。

是继续在传统小功率机型的红海里挣扎,还是去开拓新的蓝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些有技术、有实力的风电巨头已经做出了选择,大功率机型已成为他们的目标。

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锐风电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生产成本,重点发展3兆瓦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维持和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2011年,风电场管理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随着行业内部整合、优胜劣汰脚步加快、行业技术标准逐步完善、整体技术实力不断提升,风电产业的发展将更为理性。

猜你喜欢

风电风机发电
“发电”
柠檬亦能发电?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机折翼“倒春寒”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风机倒塔事故为何频发?
摇晃发电小圆球
摩擦发电
节能技术EPU在AV71风机上的应用